小兒郎說話間,江都的官員正帶著人給稻穀稱重……這是溼的,曬乾之後再次稱重,才是最終的畝產。

但即便是溼稻,增產也很明顯。

張川柏聽著一陣陣的驚呼聲,既驕傲又快樂。

……後世有專家分析,唐代揚州的水稻畝產量可達三百斤。

這已經比南北朝時候高產!

但……還是有很大進步空間。

揚州真正可稱為“魚米之鄉”,要到宋代。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宋真宗年間引進了占城稻。

別看大宋積弱,人均糧食擁有量,笑傲各封建王朝。

張川柏現在沒能力出海引進佔城稻……占城稻產自佔婆國,又稱林邑。

能透過科學的方式提高產量,已經很不錯啦!

“增長明顯!很好!”裴英滿意地說,“在我離任之前,你們給我一份大禮啊!”

他看著特意留出三分之一的稻株,笑道:“有農業神童在,再生稻一定也沒有問題!嗯……屆時和兩季稻對比,看哪種方式更好。”

張衍適時提出:“我們還打算在稻田裡養魚,下一季稻穀收割之前抓禾花魚。這種魚採食落水的禾花,長大後魚肉含有禾花的香味。”

禾花魚,在唐代嶺南地區已有,但廣為人知已是幾百年後的事。

“田家邀客啟荊扉,時有村翁扶醉歸。秋入清湘飽鹽豉,禾花落盡鯉魚肥。”

張衍能知道,當然是張川柏說的。

張川柏也對小夥伴說:“這種魚成長得特別快,不過由於水田的侷限性,一般體長都不大。到時候,我們一起捉禾花魚啊!”

想想就有趣。

禾花魚其實是鯉魚的一種。

唐玄宗李隆基明令“禁斷天下采捕鯉魚”……其實禁不住,唐代段成式寫的《酉陽雜俎》就有好幾處吃鯉魚。

現在還是貞觀年間,李世民沒有這個忌諱。

小夥伴們興致勃勃,都說:“這個好!這個好!”

哪有小孩子不喜歡摸魚的呢!

裴英和盧照鄰等人,被張家父子層出不窮的新技術震驚迷糊了。

說來也奇怪!

張川柏會的,肯定是張衍教的。

那麼張衍過去幾十年怎麼什麼都不說,偏偏等到今年才一次次爆發?

排除所有不可能,唯一的可能就是……天意!

肯定是上天看皇帝文成武德,是聖明天子,才借一個小兒郎的口傳播農耕新法!

皇帝也是這麼想的,才特意嘉獎小川柏?!

裴英心思百轉,笑著感嘆:“江都有張主簿,是百姓之福啊!”

張衍謙虛:“全靠官府和諸君的幫助。”

“我們並沒有做什麼……都是看到你家做出效果,官府才跟上。”裴英正色說,“今後你做主簿,官田那邊全權由你負責。”

“多謝明府信任。”張衍誠摯地說,“我們父子再會種田,沒有鄉親們的幫助、官府的支援,也做不出成效。”

“哈哈~~”裴英聽得很舒服。

還得是張主簿,既有才華說話又好聽,前途無量啊!

“張主簿家這一季的水稻,由官府安排人收割。今日沒割完的,明天繼續。這是為了實驗新農技。”裴英說。

盧仁勗第一個響應。

……自家兒子在那裡吭哧吭哧割水稻呢!

有人幫張家割水稻,兒子可以有其他鍛鍊方式!

在鄉親們羨慕的目光中,官員完成“視察張家灣”的工作,到下一個地方。

待這些官員走遠,鄉親們才議論:“裴明府真的下地割水稻啊!他們去別的裡坊,也會幫忙割水稻嗎?”

“想什麼呢!”族老張大有說,“江都令有職田,從不自已看管,更別說去民田割稻穀。”

“那今日……”

眾人說著,都去找張川柏的身影。

“三郎呢?”

“川柏呢?”

張遠志帶著一些少年往自家挑水稻,大聲回應:“跟他的兩個師兄去河裡游泳了!黎平看著他們!”

“啊!盧少府家的郎君也在!”鄉親們反應過來。

張衍父子,好像真的有哪裡不一樣了。

……

張川柏和小師兄在河裡撲騰一頓,洗去身上的汗水……阿孃再也不能說我是臭男孩啊!

夜裡,他們就在原來的家席地而睡。

從收稻穀到曬乾稻穀,家裡都會有人。

全部收穫完成,再將一部分稻穀寄存在關係好的鄰居家,一部分挑進城裡……糧食沒人守著可不行。

為笑江南種稻時,露蟬鳴後雨霽霽。

早稻的雅稱是“蟬鳴稻”。

明亮的圓月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晝,蟬鳴聲陣陣響起。

這一日雖然很累,但發生太多事,少年郎都像地裡的猹一樣睡不著。

張川柏說:“裴明府真好啊!那麼信任我阿耶,還幫我們割稻穀。”

李善笑了笑:“你知道裴明府即將升什麼官嗎?”

“藍田令。”張川柏眨眨眼,“和江都令一樣,都是縣令?”

李善哭笑不得:“怎麼別人不懂的事,你一清二楚,該懂的事反而糊塗呢?”

大唐的縣令品階相差很大……七品到五品之間都有。

江都縣是“上縣”,江都令“從六品上”;

京兆藍田縣是“畿縣”,藍田令“正六品上”。

“宰相才三品!正六品,你說厲不厲害?”李善嘆道,“裴明府這次躍升兩階,你說他激不激動!”

裴英激動得,都要跟張衍結拜了。

“這樣啊……”張川柏赧然,“我們也沒有很厲害啦~~農忙結束,我請夫子幫忙獻打禾機,又一樣神器~~咦?說起來,盧少府怎麼沒有升官?”

盧照鄰說:“我阿耶剛來沒多久,不好把功勞攬在身上。”

正六品上再往上就是五品,是他給阿耶制定的目標。

卷耶尚未成功,孝子仍需努力!

聽盧照鄰的語氣有些低落,張川柏跳起來:“都睡不著嗎?今日沒有摸魚,我帶你們去地裡捉猹!”

“何物?”盧照鄰不明所以。

別說他,就連身為半個江都人的李善都不知道是什麼。

“阿兄!阿兄你出來!”張川柏喊了一聲。

抵足而眠的張遠志和黎平從屋裡走出來,問:“你要做什麼?”

“你們討不討厭瓜田的猹?就是狗獾啊,掘土挖坑破壞莊稼!我們拿叉子,去寒瓜田裡捉猹!”張川柏興致勃勃。

張遠志目光一亮,正所謂“八斤獾七斤油”,獾油是治療燙傷的良藥。

“走!帶你們見識見識我的本事。”張遠志找出一把鐵叉。

“狗獾,你們這裡叫猹?”盧照鄰邊走邊問,“狗獾長什麼樣?”

走出兩步,他又問:“你家種寒瓜?種來做什麼?又不好吃。”

“哎呀呀~~盧兄問題真多~”張川柏拉著兄長走在月光下,開開心心:“收完稻穀的夏夜,怎麼可以不去瓜田裡抓猹呢?”

這是童年的快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