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的心中,朱標或許並非那種擅長攻城略地的馬上皇帝。朱元璋深知,若此時北伐停下腳步,韃子必定會再度崛起,屆時邊境之民的日子必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經歷了元末的慘狀,朱元璋絕不容許自已的國民再度遭受韃子的擄掠。
朱標看著一旁的父親對北伐之事如此執著,心中有著不同的想法。在他看來,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武力,文臣的治理同樣至關重要。他認為北伐之事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國家內部的治理。然而,剛準備要說一下,就被朱元璋給打斷了,並對其說!大彪,別認為老子我不知道你想說什麼?
朱標的觀點卻未能得到父親的認同,甚至還被父親斥責。朱標心中滿是委屈,作為嫡長子,他一直努力為國家著想,卻在這個時候被一個外人秦守比了下去。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已在父親心中的地位,心中暗暗苦道:“我才是你兒子啊,還是嫡長子,現在就被這個秦守給比下去了麼?連說兩句反對的話都不可以了麼?不行……我要回宮,我不想玩了。”
而在討論北伐之事的同時,話題又轉向了胡惟庸。朱十六問道,秦小友認為胡惟庸真的該死無疑麼?
秦守淡淡說道:在我看來,胡惟庸雖有一定的能力,但他結黨營私,架空皇權,這種行為是朱皇帝不能被容忍的。
那麼,秦小友你說殺胡惟庸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從國家層面來看,殺胡惟庸有其積極的一面。胡惟庸結黨營私,嚴重威脅到了皇權的穩定。在封建王朝,皇權至上,任何試圖挑戰皇權的行為都將受到嚴厲的打擊。胡惟庸的結黨行為不僅讓皇帝感到不安,也對國家的政治穩定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他利用自已的權力,排除異已,任用私人,使得朝廷上下烏煙瘴氣。這種情況下,殺胡惟庸可以起到震懾群臣的作用,讓那些有不軌之心的人不敢輕舉妄動,從而維護皇權的穩定。
此外,胡惟庸在任期間,並未真正為百姓謀福祉。他滿腦子都是權力鬥爭,幹不了實事。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官員的職責是為百姓服務,推動國家的發展。而胡惟庸的行為顯然違背了這一原則。殺了他,可以讓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擔當的官員得到重用,為國家和百姓做出貢獻。
然而,殺胡惟庸也並非沒有壞處。胡惟庸在朝廷中經營多年,他的黨羽眾多。一旦將他處死,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政治動盪。他的黨羽們可能會為了自保而採取各種極端手段,這將給國家帶來不穩定因素。而且,在處理胡惟庸一案的過程中,可能會牽連到一些無辜的人,造成冤假錯案。這不僅會損害朝廷的聲譽,也會讓百姓對朝廷失去信心。
另外,胡惟庸的死也可能會讓一些官員變得謹小慎微,不敢大膽做事。他們害怕自已的行為會被視為對皇權的挑戰,從而不敢提出自已的意見和建議。這將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因為一個國家需要不同的聲音和觀點,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總的來說,殺胡惟庸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咱們這個朱皇帝在做出決定時,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他既要維護皇權的穩定,又要考慮國家的發展和百姓的利益。在處理胡惟庸時,他需要謹慎行事,避免引發不必要的政治動盪和冤假錯案。同時,他也需要藉此機會整頓朝廷風氣,選拔真正有能力、有擔當的官員,為國家的繁榮穩定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