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夜襲橫澗下滁陽
朱元璋傳奇之元末風雲 笨笨的棕熊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湯和策馬過了寶公河,對眾人道:“李寨主已經跟朱鎮撫先走了,叫我來通知大家,去前方二十里的紅梅嶺集結,朱鎮撫帶你們去報仇!”
驢牌寨眾人不見寨主,只得跟湯和一道往紅梅嶺而去。這邊才走出三里許,徐達就帶人把那寨子一把火給燒了個精光,事畢,也領著眾人往紅梅嶺而去。
當天眾人集結於紅梅嶺,朱元璋便召集眾將商議,決定明晚夜襲橫澗山。加驢牌寨民兵,共三千人馬,由朱元璋領命兩千為中軍,湯和領五百為左翼,徐達領五百為右翼。
第二日夜,子時一到,朱元璋親率中軍趁夜由西往東,奇襲橫澗山老張大營。朱元璋身先士卒,跨騎神駿,手持銀槍,如天神下凡,身前無一合之將。老張大營內頓時亂作一團,部分元軍剛欲抗敵,只聽得三聲炮響,左右兩翼伏兵於南北兩側暴起,一人兩隻火把,殺聲震天。
老張不知有多少伏兵,帶上親衛百十騎往東飛奔逃竄。元軍失了主將,又聽得有人大喊:“抵抗者死!”紛紛繳械投降。徐達領右翼再追殺了數里,方領兵返回。
當晚一戰,朱元璋俘獲元軍近兩萬,糧草輜重無數。隨後於橫澗山整軍十日,收編降兵,操練士卒,整頓軍紀。十日後,朱元璋率兩萬降卒直撲滁陽。
行軍到定遠,軍士來報,有定遠人李善長來投,要拜見朱元璋。朱元璋便召來李忠問道:“這李善長何許人也?”
李忠回道:“這李善長可是定遠有名的人物,說是博古通今有大才,不過屬下只是聽說過此人,倒沒打過交道。”
朱元璋聽罷,便差人帶李善長進來。等得他進來,兩人自是客套了一番。朱元璋打量著眼前這個中年人,四十歲左右年紀,一看就是讀書人的模樣,便開口問道:“李先生,如今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先生覺得天下何時能定?又是何人來定啊?”
李善長略加思索,“秦朝末年,也是天下大亂,高皇帝泗水亭長髮跡,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年而定天下,成就大漢五百年帝業。如今元庭,朝綱不振,奸佞橫行,天下土崩瓦解,群雄割據。將軍是濠州人士,濠州距沛縣也不遠,自然有帝王之氣,只要效法昔日漢太祖高皇帝,天下平定,指日可待。”
朱元璋哈哈大笑,“先生高見,可惜我這勢單力孤,寄人籬下,怕埋沒了先生的大才。”
李善長拱手道:“將軍昔年以千騎獨闖元軍大營,敗數萬之敵,今日又以區區三千民兵,俘兩萬敵寇,威震淮西,日後必大有所為。至於濠州城裡彭趙之流,不出三年,皆不如將軍遠矣。”
朱元璋看了下四下無人,“先生慎言,不瞞先生,在下是窮苦人家出身,雖識得幾個大字,但真不算讀書人。這欲成大事者,還是要有讀書人輔佐的。不過在下看濠州城群雄手下那些謀士跟那些將士總是不和,謀士大多看不起武將,在下反正覺得,如此下去,必不長久。在下還只是個鎮撫,手下也沒有謀士,如果先生不棄,願意幫在下的話,望不要效其所為,宜鑑其所失,務協諸將以成功。”
李善長頓首以拜,“定不負將軍所託!”朱元璋便收李善長為參謀,為自已出謀劃策,管理糧草,後勤,人事等諸般事務。
不日大軍便至滁陽城外,滁陽守軍不足一萬,但城高河深,不易強攻。自古圍城必闕,朱元璋率中軍一萬紮寨於城北,湯和率左翼五千列陣於西,徐達率右翼五千於東。
計定明日一早,以三聲炮響為號,三軍齊出,猛攻滁陽。殺聲震天,炮聲轟鳴。朱元璋居中排程,中軍以驢牌寨李忠為先鋒,率軍攻城。左右翼,湯和徐達皆是身先士卒,三軍將士奮勇爭先。
只不過半日,徐達先破東城門,親自先登奪旗,城中守將見東門被破,率城中殘餘將士往南敗走。李忠領先鋒隊追出十數里,不想在返滁陽途中,被敵軍暗箭所傷。被左右親衛救回滁陽城中,不想因傷勢太重,終救治不及。朱元璋大慟不已,親自安撫驢牌寨眾兄弟,眾人亦為朱元璋高義所感,皆稱願為其效死。
朱元璋攻下滁陽,在李善長,湯和,徐達等人的協助下,安撫百姓,約束軍紀,城中可謂秋毫無犯,滁陽百姓皆稱朱元璋所部為真義軍,甚是擁護。
不過旬日,朱元璋與眾人在議事廳議事,處理相關軍務。忽探馬送來急報:“濠州義永王彭早住急令,令朱元璋領兵守盱泗,軍情緊急,須儘早出發。”
朱元璋眉頭緊皺,屏退眾人,只留李擅長、湯和、徐達寥寥數位心腹,略顯猶豫道:“這義永王的軍令,諸位怎麼看?”
湯和是個急性子,怒道:“他彭早住是個什麼東西,徐州敗軍之將,郭大帥好意容他,還奉他為王,還真把自已當個人物了。將軍當時孤身南略定遠,不援一兵一卒,現在見將軍勢大,便來行軍令,依我之見,我滁陽山高皇帝遠,鳥他做甚!”
李善長環視眾人,“湯總管慎言!”
朱元璋擺了擺手,“李先生,在坐的都是自家過命的兄弟,什麼話都但說無妨。”
徐達為首的鐘離縣眾將也附和道:“對,不鳥他,他算什麼東西!”
朱元璋手壓了壓,示意大家稍安勿躁,轉而看向李善長,“李先生怎麼說?”
李善長沉吟了片刻,“盱泗是肯定不去的,不過現在明面上大家都是紅巾一脈,郭大帥又奉他為王,將軍也不好拂他的臉面,以免郭大帥為難。不如就修書一封,稱滁陽剛定,諸事繁雜,將軍又在大戰中耗費甚巨,精力有所不濟。等過些時日,滁陽大定,再出兵盱泗。先緩上一陣,日後再見機行事。”
朱元璋頷首稱好,“就這麼辦,那便有勞李先生替本將修書一封。”
李善長領命而去,其餘眾人也各領差事,相繼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