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頓好阿強,陳永樂也要忙自己的事情了。
自從《天下第一》在香江小火起來後,
這段時間裡,他收到很多報社寄過來的約稿信件。
但找他買影視版權的人更多。
羅斌之前開了一家影業公司,雖然後面沒再開了。
不過人脈還在。
他挑選了幾家比較合適的,建議陳永樂可以談談。
畢竟如果真的在小說這條路上走下去,跟影視公司合作是遲早的事。
不如,現在多瞭解瞭解。
哪怕不賣都行。
陳永樂轉念想了想也是這個道理。
別的不說,香江武俠小說作者裡,倪眶的稿費高居榜首,
其中貢獻最大的就是電影公司。
倪眶現在幫人寫劇本,一個劇本兩三萬,聽說四五天就寫好了。
一個月下來,單就劇本來說,就是十幾萬的收入。
要知道,這年頭,九龍一套三四十平米的房子,也不過是才二十幾萬到三十萬的價格。
他兩個月就一套房。
幹個兩三年,一二十套就到手。
過個一二十年,不說翻百倍吧,五六十倍總歸有。
妥妥的億萬富豪。
還是那種淨資產的現金流富豪。
陳永樂自認為看過的香江電影比較多,沒道理不如倪眶。
缺的無非就是名氣。
第二天,
這次見面的地點在旺角。
而這次約見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來自香江兩大電視公司之一的麗電視製片人。
自1978年佳藝電視倒閉後,原佳藝電視的藝人、導演、編劇等分別去了TVB和麗的。
從原來的三家鼎立,變成了兩家對峙。
這些年,兩家電視公司為爭奪黃金檔期,可謂是殺得血流成河。
也是這個因素,造就了七十年代香江電視劇的武俠潮流。
兩家電視公司基本都是圍繞著金鏞古龍的作品改編。
但TVB搶在之前買斷了金鏞小說改編權。
直接開啟了多元化節目佈局。
這就造成了麗的公司落後一步。
不要小看這一步,這些年,麗的不知花費了多少人力物力,卻始終被TVB壓一頭。
為了打破這一局面,麗的絞盡腦汁,
大面積在市面上購買各種武俠小說的版權。
準備在黃金檔期,也就是晚八點~九點,開啟連續劇。
用這種方式殺出一條路。
茶餐廳裡,
羅斌笑著介紹道:“蕭導,這位就是我跟你提起的《天下第一》的作者三月,陳永樂。”
“阿樂,這位就是麗的新任的監製,也是麗的的導演,蕭生,業內人稱呼阿叔,你也可以這麼喊他。”
陳永樂主動伸手問候道:“阿叔您好,我是陳永樂,早就聽羅生說起您,說你是香江影視圈的伯樂,今日終於有幸得見!”
按照羅斌給出的演員名單,稱呼一聲伯樂絲毫不為過。
蕭生感到意外,不,準確的講是從進來開始這是第二次感到意外。
第一次是驚於陳永樂的年紀,來之前羅斌並未說“三月”的年齡,
所以,第一眼見到本人之後,確實驚訝了下。
第二次驚訝就是陳永樂的表現。
尋常年輕人在這個年紀階段,要不表現的很膽怯,或者強裝鎮定,
要不就顯得很江湖氣。
但陳永樂一開口,無論是笑容,還是說話的口吻,
亦或者,不卑不亢的神態,都給人一種恰到好處感覺。
讓人不自覺對其產生好感。
“阿樂,我這麼叫你不介意吧。”
“當然。”
“阿樂,來之前羅生告訴我,三月會是香江武俠下一任接班人,說實話,我是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
說到此處,他朝著羅斌看去。
“哈哈....”一聲大笑從羅斌口中發出:“蕭導,我不這麼講,你會親自跟過來?”
“確實,”蕭生點點頭,麗的的新劇即將上映,這時的他真的很忙。
能抽空過來一趟屬實是好奇心驅使。
蕭生轉過身再次細細打量著陳永樂,然後說道:
“阿樂,要不你過來當演員吧,阿叔親自捧你,這張臉寫小說真是浪費,關鍵偏偏還生了一對丹鳳眼,這在整個香江都不多見,寫小說太屈才了。”
一旁剛還得意的羅斌臉色瞬間垮了下來:
“好你個蕭生,我好心好意帶你過來,你卻當著我的面挖人,今天這頓飯必須你請,否則我饒不了你。”
蕭生故作嘆息:“只要你願意放人,別說一頓,你今年的飯我都包了。”
他純粹是職業病,看到陳永樂這張臉和氣質,就想推薦。
說不定,會是下一個秋官呢?
“想都不要想,演員不缺阿樂一個,但香江武俠的未來,非他不可。”
他能在五十多歲的年紀發掘陳永樂這塊瑰寶,實乃大幸。
羅斌將《風雲》的一部分手稿寄給古龍,
後者點評道:“江山代有才人出,香江武林後繼有人。”
就憑這句話,羅斌死都不會放手。
餐桌上,
三人以茶代酒,推杯換盞。
沒有聊關於小說版權的話題,全是圍繞著小說和香江影視相關的在聊。
大多數時候,陳永樂都是靜靜的聽著。
他對這個時代的演員和影視作品不是很熟悉。
只是在聊到小說時,插兩句嘴。
飯局結束,蕭生先一步離開。
陳永樂有些疑惑,
羅斌解釋道:“版權的事不要急,麗的這次憋了個大招,看看情況再說。”
“如果效果很好呢?”陳永樂問道。
“放心,如果真效果那麼好,第一個坐不住的只會是TVB,畢竟黃金檔期他們只做單元劇,說不定也會跟著做出改變。”
陳永樂點點頭。
他聽懂了羅斌的潛在意思。
說白了,無論麗的成功與否,對他這部小說的版權售賣沒有多大影響。
相反,如果成功了,他這部小說只會比現在更吃香。
蕭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今天這頓飯絕口不提版權的事。
而是順著羅斌的意思,
單純的讓陳永樂熟悉影視圈這個行業,為以後做打算。
所以吃飯的時候,都是圍繞著這個圈子在聊。
當然了,也為了結個善緣。
羅斌這段時間想了很多,
如果按照他二十年前的性格,哪怕是十年前,他決計不會這麼做。
那時的他商人逐利之氣很重,像陳永樂這種天賦型作家,只會想方設法牢牢抓住。
就算最後真的要分道揚鑣,也會在這之前能榨多少榨多少出來。
這也是他為什麼明明發掘了很多作家,
但這些人最後都跟他背道而馳的緣故。
其中最為意難平的當屬倪眶。
隨著年紀的增長,經歷過一些失去,和一些困苦之後,
人到了這個歲數,很多事情都看開了。
雖然羅斌現在依舊拜託不了逐利的秉性,
但他可以換一種方式。
比如,將來的某天陳永樂真的要離開,也應該是那種需要更好發展的離去,
而不是因為在他這裡待的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