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封侯定帥淚滿眶
伐清:從太子當流寇開始 黑咖啡少糖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阿濟格是身經百戰的名將,統領的兵馬是八旗勁旅,眼光被養得很高。
李國英能得到他的賞識,自然有過人之處。
事實上,他確也並非浪得虛名。
眼見明軍趁夜色佔領了要地,很快鎮定下來。
中軍議事的時候,他嚴令綠營各部,不許出營浪戰,更不許冒險突圍。
面對明軍的反咬,他的應對戰術是堅守營盤,以待援軍。
理由很簡單,這又是李賊的慣用伎倆。
“又是慣用伎倆?第幾個慣用伎倆了?”
李世勳聽著有點耳熟,暗暗掰著手指,重新算了一遍:
第一次,明軍發起進攻,是慣用伎倆;
第二次,明軍留一個營斷後,又是慣用伎倆;
第三次,明軍送來一副女人衣服,還是慣用伎倆;
加上這次,已經是第四次慣用伎倆了。
李賊到底有幾板斧?他的慣用伎倆,怎麼就那麼多呢?後面還有多少?
李世勳忍不住問道:“李總兵,你可有把握?”
李國英看出軍心有些動搖,於是,再次重複自己的想法:
朱慈烺是兩百五十年來,老朱家最能打的人,武功超過朱壽,僅次於朱棣,威望極高。
明軍所有將領,包括趙大勇、陳富貴等嫡系中的嫡系,包括黃得功等先帝遺將,沒有人敢違抗他的命令。
更沒有人敢以身試法,嚐嚐“軍法從事”的味道。
還剩最後三天,李定國怎麼敢久留此地?
不敢,絕對不敢。
除非他李定國,真有投降我大清之意,否則,肯定會趕去荊門的。
打不打得下來先不說,人都不到地方,那不是明擺著,不把太子的軍令放在眼裡嗎?
李國英向眾人問道:“你們說,偽太子會怎麼處罰他?”
“砍頭?”李世勳嘗試著回答。
“沒錯。”
李國英露出孺子可教的讚許,繼續道:“偽太子本就懷疑,李定國有不臣之心,看到他磨磨蹭蹭,怎麼會不惱火呢?換做你們,惱不惱火?”
“惱火。”
“當然惱火。”
李國英再道:“難道李定國沒聽《失街亭》,不知道‘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嗎。本帥常年與西營交戰……以圍困虛張聲勢,正是西營的慣用伎倆。咱們若著急,那就中計了……”
縱使老話重談,他仍要反反覆覆地強調:李定國的處境非常尷尬,不可能長期逗留。
以此證明,他李國英的戰略判斷,絕沒有錯。
對面擺出這個架勢,就是嚇唬人的。
然後才細細解釋,如果大家突圍,定會遭到猛烈追擊。
現下距離潛江城,差不多有五十里。
五十里呀!
能連續跑五十里的健將,軍中有多少,恐怕十中無一吧。
上次明軍被張勇追擊,騎著馬逃跑,尚且損失慘重。這邊可沒有一萬五千匹馬,若被追擊五十里,結局可想而知。
既然如此,為何不固守待援呢?
況且,東邊的阿濟格大帥、西邊的博洛副帥,一定會調兵來救的。
只要堅守營盤,不犯錯誤,對面一鼓作氣打不下來,必會很快撤圍。
時間在清軍這一邊。
綠營眾將聽得連連點頭,再次被說服。
李世勳等將領拍著胸脯保證,會對面耗到底,絕不浪戰,更不會獨自突圍,拖李大帥的後退。
於是,在潛江與荊門之間,出現了一個詭異的畫面。
明軍在外圍挖掘壕溝,佈置拒馬、柵欄和陷阱,擺出困死對面的架勢;
清軍數量與明軍相當,本應不斷出擊,阻止對面合圍。
然而,他們卻在營盤內側,做著和明軍一樣的事——挖壕溝,擺拒馬。
看起來,是一點都不怕全軍覆沒。
兩軍加起來三萬餘人,卻打得極其剋制,每天除了修築野戰工事,就是有限的弓箭騷擾。
隨著一層接一層的壕溝挖起,少部分嘀咕的綠營將領,也不敢想突圍的事了——本來野戰就落於下風,強行進攻野戰工事,更是自尋死路。
到了六月十五日,也就是十日之期的前一天,明軍仍在外面,絲毫走的意思也沒有。
李世勳等人重新開始驚慌。
還有一百五十里路,卻只剩最後一天,對面是肯定趕不到荊門了。
這證明,對面根本就不著急,之前的判斷,遺漏了什麼。
李國英卻還在堅持:“沒事,沒事的。過不了幾天,偽太子很快就會降罪。等對面臨陣換帥,軍心大亂,咱們就贏了……”
-----------------
明軍這一邊,沒有表面上那麼淡定。
這日,趙印選、胡一清,以及西營的吳三省、祁三升、吳子聖、靳統武等西營宿將,齊齊來到中軍。
每個臉上,都帶著深深的憂慮。
清軍像牛皮膏藥似的,怎麼都甩不開,一定要先打掉,才能繼續行軍。
然而,李國英這個老烏龜,忍功確實非同凡響。無論怎麼騙,都不上當,讓人無可奈何。
眼看期限就快到了,大家很為李定國擔憂。
軍令如山!
太子仁德,或許不會因此殺人,但做出嚴厲處罰,是不能少的。否則,以後還怎麼發號施令?
少數幾個西營宿將,甚至悲觀地認為,或許真會賜死。
畢竟太子是崇禎的親兒子,而最近的謠言,又傳得太兇了。
李定國坐在上首,神情十分淡定。一旁的監軍夏完淳,亦毫無為難之色。
眾將到齊,夏完淳率先上前一步,開啟了一份描著金龍的帛卷。
【監國令旨:奉天翊運……諮爾徵南大將軍、提督營務總兵官李定國,夙稟忠貞,幼嫻韜略……特封爾為忠武侯,錫之誥命。
爵列三等,食祿二千五百石,世襲罔替……欽哉!惟克慎厥終,以副戡亂安邦之至意】
李定國鄭重叩首:“謝殿下隆恩,末將願為大明克盡所能,死而後已。”
雖然他早就知道要封侯,可抬起頭時,仍忍不住熱淚盈眶。
一個大反賊,卻成為太子冊封的第一個侯爵。這等榮耀,如何不讓他動容。
西營眾將更是羨慕不已,因為這證明,太子對所謂的謠言,根本就不屑一顧。非但不屑一顧,還不吝用破格封侯,對謠言予以反擊。
禮畢,夏完淳再拿出一份令旨,當眾宣讀。
那是上一道軍令的補充,任命李定國為整個荊襄戰役的主帥,賜金令箭,節制賀珍、楊展、凌嶽等部,總五萬大軍。
還特意提到,若進攻荊門有所阻礙,李定國可自行定奪,無須上報。
所以,即便未能如期打下荊門,亦無罪。
李定國接了軍令,向眾將道:“本侯心意已決,率標營奔襲荊門。這裡,就交給諸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