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巾軍北伐已取得顯著戰果,三路大軍各自不斷推進,中原大地上爆發勝利的捷報。然而,元朝並非全然束手無策。元朝的大將脫脫深知,若再不做出反應,紅巾軍馬上就要全面攻佔中原,脫脫決定採取反擊,調集精銳部隊,集中力量攻擊紅巾軍的主力大軍,意圖舉起挫敗朱元璋的北伐計劃。

脫脫集結了由數萬精銳組成的大軍,趁紅巾軍在前線攻城略地、後方防線尚未穩固之際,決定突襲李凡所率領的主力大軍。脫脫手下的精兵戰鬥力強悍,此時發起猛烈進攻,意圖打紅巾軍一個措手不及。

元軍大軍悄無聲息地逼近紅巾軍西南,李凡率領的主力部隊正在整頓中,尚未完全鞏固城池。元軍突然發起攻擊,先行攻破紅巾軍的幾道外圍防線,沿途一路勢如破竹,迅速逼近李凡所在的中軍營地。

李凡在得知元軍來襲的訊息後,立即召集眾將商議對策。湯和和藍玉聽聞敵軍突襲,皆面露憂色,藍玉說道:“將軍,元軍來勢洶湧,顯然是早有準備。若不立即反應,我軍主力恐會陷入重圍!”

李凡沉著應對,平靜地說道:“不要驚慌。敵軍雖然攻勢猛烈,但此乃強弩之翼末,若我們從側反擊,必可讓其首尾難顧。”

他立即改變進攻計劃,命藍玉率領一部分精兵迅速撤回西南,確保糧草和補給安全,同時命湯和率領另一支部隊負責支援正面陣地,以減緩敵軍的進攻速度。尖端部隊從側翼發起反擊,擾亂敵軍的陣型。

元軍的進攻異常迅猛,戰場上戰鼓擂響,塵土飛揚,元軍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向紅巾軍的防線。前線部隊在湯和的指揮下逐漸穩住了陣腳,面對強大的敵軍壓力,卻仍然保持了完整的陣型,抵擋住了敵軍的首波衝擊。

李凡率領的側翼部隊則趁著元軍主力集中在正面攻擊的空隙,悄然繞向敵軍側翼,展開了一場快速而精準的突襲。元軍因集中兵力在正面,側翼防禦薄弱,面對李凡的快速突襲措手不及。紅巾軍的精兵迅速突破敵軍的側翼防線,給元軍帶來了巨大的傷亡。

李凡帶領將士親自揮劍上陣,衝在隊伍的最前沿。他指揮士兵展開攻擊,鼓舞士氣,口中高喊:“將士們,敵軍雖強,但卻是強弩之末!我們今天只是穩住陣腳”,擊破他們的側翼,勝利必屬於我們!”

在他的鼓舞下,紅巾軍士氣高漲,士兵們勇猛無畏,紛紛衝向敵軍陣地,與敵軍展開了激烈的廝殺。元軍雖是人數眾多,但因側翼受挫,陣型逐漸混亂,前後難以呼應。

此時,正面戰場上,湯和率領的部隊也逐漸穩住了防線。他見元軍的進攻變緩,發現李凡的側翼突襲已經奏效,便果斷下令:“全軍反擊!敵軍”側翼已亂,趁此良機,將他們徹底擊潰!”

藍玉率領的部隊也迅速從西南加入反攻行列。各方配合默契,迅速從兩翼夾擊元軍,將敵軍的後路封死。元軍在紅巾軍的反擊下節節敗退,雖然脫脫一直在後方親自督戰,仍無法挽回局勢。

元軍計程車兵在混亂中不斷被紅巾軍擊退,陣部徹底崩潰。脫脫眼見局勢不利,心知戰局已無法逆轉,只得下令撤兵,聽到撤退的命令後戰敗的將領們帶兵倉皇而逃。

面對突如其來的元軍反撲,被李凡的沉著指揮和紅巾軍的英勇戰鬥力迅速化解。紅巾軍不僅守住了陣地,還趁勢反擊,打退了元軍的精銳部隊。戰後,李凡命士兵清理戰場,醫治處理傷員,同時安撫士兵,確保每個士兵儘快的恢復戰鬥力。

朱元璋聽到此戰捷報,心裡大喜,決定前往前線慰問將士。他看到李凡的鎮定指揮與士兵們的頑強戰鬥,深感欣慰,對眾將士說道:“此戰能擊敗元軍銳精,靠的是爾等的勇敢無畏!我朱元璋必不負爾等,未來若一統天下,爾等皆是開國功臣!”

將士們聽後,士氣大振,紛紛表示誓死追隨大帥,願為大帥和天下人民奮鬥到底。

在擊退了元軍的反撲之後,紅巾軍的北伐浪潮更加猛烈。脫脫的失敗與元軍在中原戰場上的重大挫敗,元朝軍隊士氣大跌,再也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攻。紅巾軍趁此良機,迅速收復了更多中原的重鎮城池。

李凡見時機成熟,提議繼續推進北伐。他向朱元璋建議:“大帥,元軍此次反撲已失去銳氣,中原的百姓對元朝失去信心。我們應趁勝追擊,繼續迅速攻佔中原重鎮,使元軍無力再戰。”

朱元璋點頭表示認同,立即下令全軍進攻,決心進一步擴大北伐的勝利成果。

隨著紅巾軍的勝利不斷傳出,中原地區的民眾紛紛歸附。他們在經歷了多年元朝的壓迫與剝削後,對紅巾軍充滿了感激。李凡提議的的仁政同樣在各地廣泛應用,紅巾軍不僅嚴格保留了軍紀,還為百姓提供糧食和幫助,使民心逐漸向紅巾軍傾斜。

不僅如此,更多的義軍也在小明王的號召下,加入了紅巾軍的陣營。他們看到了紅巾軍在北伐中的決心和力量,願意並肩作戰,誓要蕩平大元、徹底粉碎元朝的暴政,共同實現天下的和平。

李凡深知,這場戰爭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民心的聚集。他對眾將士說道:“民心向背才是決定勝敗的關鍵。只要百姓支援,元朝統治的終將如風中殘燭,無法再支撐太久。”

在連續數場勝利後,李凡將目光轉向了元朝的戰略重鎮——洛陽。洛陽作為中原的門戶,是元朝統治的重要據點之一,若能攻佔洛陽,紅巾軍的北伐將更上一層樓。

李凡向朱元璋建議:“大帥,洛陽乃中原之咽喉,元軍在此部署重兵防禦,若我們能攻取洛陽,勢必進一步壓縮元朝的防線,動搖其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