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們聯合推舉老八胤禩之後,康熙是什麼樣的一種心情,史料是沒記載的。

但是這裡面要是沒有人搗鬼那才怪呢,正常的選舉投票來說,是絕不可能出現多人選舉同一個人的情況,如果出現了不同皇子的選票,那還可能理解為官員們裝傻以為皇帝真的讓大家推選,但是選票是同一個人的情況下,並且還不是康熙想要的人選 ,那裡面問題就大了。

老八既然這麼幹了,那康熙當然也不會客氣,直接開始點名批評

“八阿哥未嘗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爾等其再思之”

未嘗更事什麼意思呢?翻譯一下也就是還不懂事的意思,當時的老八胤禩多大呢,已經是一個27歲的人了,評價一個已經27歲的人還不懂事,這個評價是相當差了,27歲了都還不懂事,那要什麼時候才能懂事呢?

老八胤禩母家微賤是事實,但是康熙以前從來沒有因為這個去歧視他,該給的待遇都給了,這次提出來就是完全將他當作政敵對待了。

打擊政敵的時候,講究穩準狠,哪裡是你的薄弱點就專門從哪裡下手。

事實上,如果沒有選舉大家一起推薦老八這個事情,康熙對老八確實是不錯的,按照正常流程來說,以老八的母家身份,如果他出生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代也就是一個鎮國公或者輔國公。

清朝的宗室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努爾哈赤一共有十六個兒子,皇太極也有十一個兒子,努爾哈赤的兒子中以四任大福晉的兒子最為出名,皇太極的兒子中以開始的大福晉和後面的五宮后妃所生的兒子最為出名。

表面上來看是因為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比較寵愛大福晉和五宮后妃,並且她們又很會生養,而真實的深層次的原因是,在貴族社會里,一個人只有個好爹往往是不夠的,還通常需要有個好媽,有了母系家族的支援,才能夠在父系家族的資源分配中得到更多的份額。

嫡長子繼承製為何那麼厲害,完全就是社會博弈出來的結果,婚姻往往都是門當戶對的,嫡長子的身份通常也就意味著,既有好爹也有好媽。

努爾哈赤第一次立的繼承人是褚英,第二次立的繼承人代善,這兩個人都是嫡子,就連最後繼位的皇太極也是嫡子。

皇太極去世的時候,那可遠遠不止豪格和福臨兩個兒子,按照皇太極生前定的規矩,開始時的大福晉和後面五宮后妃生育的孩子都算作嫡子,當大福晉生的豪格無法擊敗多爾袞上位的時候,就只能在五宮后妃的孩子裡選擇,五宮后妃當時僅有的兩個皇子福臨和博穆博果爾都是小孩,都很符合八旗貴族理想的條件,所以福臨身後的勢力比較強,最後福臨登基了。

順治去世的時候,因為沒有嫡子,在福全和康熙中選擇繼承人,實際上當時的順治也不僅只有這兩個兒子,之所以在他們倆中間選,也是因為他們倆的母家出身比較好。

老八胤禩的母親出身辛者庫,在女真社會長期在奴隸主貴族政治時代,社會等級大致分為:貴族,平民和奴隸。

八旗制度建立的時候,女真人編入八旗時的地位,大體根據其原先在女真社會中的地位決定,辛者庫是屬於等級最低下的奴隸階層,這些人的來源有的是女真社會的世代奴隸,有的是平民或者士兵因為戰爭中被俘虜而淪為奴隸這個階層。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老八胤禩壓根就沒有上位的這個資格。

清朝庶出的皇子地位是隨著清朝的入關之後受漢文化的影響,並且擁有的政治資源多了,足夠分配了,才開始得到提高的,從順治的皇子開始,再也沒有皇子受封鎮國公這樣的情況了,起步都是貝子。

真要按清朝傳統來的話,即便八旗貴族不滿意太子胤礽,那就只能選老十胤䄉了,可問題是老十母家勢力太強,如果大家選擇老十,那是給鈕祜祿家做嫁衣,大部分人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

八旗貴族不是傻子,在利益面前,什麼滿洲傳統,那都是浮雲。

讓官員們自已去選,在沒有嫡子供選擇的情況下,通常都是選母家卑微,妻族也不強勢的皇子,這是正常的操作,比如漢初的功臣集團選漢文帝,包括霍光選漢宣帝,都是基於這樣的原理。

在官僚政治未構建成熟之前,母族是皇帝所能倚靠的最親近的政治勢力,當母族卑微時,就意味著皇帝沒有嫡系執政班底來拱衛皇權,甚至到了官僚政治完善的時期,讓官僚們抓住機會也會這麼選。

老八胤禩被既得利益集團青睞也是基於這個原理,讓康熙自已選的話,即使他廢了太子,也是不會選老八的,如果八旗官僚們聯合把老八送上皇位,那倚靠這份擁立之功,可以說是買到了官場的下半場仕途,可以延續自已的家族離開政冶舞臺中心的時間。

康熙朝的既得利益集團青睞八阿哥的原因,康熙當然也是一清二楚的,按照康熙自已的說法是他熟覽史冊,而史書中像老八這樣被推舉的情況數不勝數。

康熙在親自下場之後,和老八之間來了一場有你沒我,有我沒你,不管大臣們的心裡是不是真心支援康熙的想法,但是一切都是顯然的,如果誰還敢繼續支援老八,降職和撤職的可能性是必然的,康熙如果一個不高興,把你發配到辛者庫裡,如果後面太子上臺了,你因為支援老八而進的辛者庫,那可能你的家族就從此待在辛者庫裡了。

而康熙也不想跟官僚們繼續玩了,他之前做的那些,無非就是想讓自已有個臺階下,顯得局面好看些,現在反正也好看不了了,那索性就不在乎了。

於是,康熙第二天親自為太子公開站臺了,明確表達要復立太子。

緊接著,康熙就召集了太子和諸皇子還有官僚們,在各方都在場的情況下,康熙自已公開否定了之前廢太子詔上寫的內容,開始親自下場為太子辯護。

這充分表現了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的風範,能屈能伸,不要把說過的話放在心上,如果有需要,可以當作從來沒說過,並且說出完全相反的話。

所以政治家一般都是不太要臉的,但凡說話算數的通常都叫政客,政治家的特點就是說話不算數。

廢太子的時候,康熙指著太子胤礽的鼻子開始罵,說太子生而克母,從出生的時候就不孝順母親,後面說太子也不孝順父親,自已已經包容太子二十年了。

按照康熙這個理論,廢太子的時間是康熙47年,包容20年的話,那就是從康熙27年左右就開始對太子不滿了,之後對太子的一切都是包容而已。

事實上這個話康熙又撒謊了!

康熙35年到36年之間,太子胤礽跟康熙之間不少的奏摺都保留了下來,裡面康熙還誇太子是很孝順的人,並且對太子說的有些話,可以說是非常肉麻來。

比如康熙說,讓太子胤礽把自已穿過的衣服寄給他,還特地強調一定要舊衣服,因為這樣的衣服會有太子的氣息,好讓自已想念太子時穿上。

再比如太子胤礽有一次生病,當時康熙因為照顧太子胤礽,日常作息都打亂了。

這是我們知道的,還有那些我們不知道呢,估計更是誇張,但是沒想到十多年後,康熙能指著太子胤礽的鼻子說那些全是假的,我早就對你不滿了,那只是包容你而已。

有意思吧,我也覺得很有意思!

政治家這種生物不光對外人胡扯,對自已兒子依舊胡扯,康熙一直頂尖的那一批,可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已的孫子乾隆比他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