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不如投於明君,贏得一世之名,造福於子孫後代。”
“母親所言極是。孩兒記住了。”
“玉誓啊,你可有把握?”
“母親,孩兒不知。不過今日孩兒將此想法說與李再錦(上次流民起義的首領,原來永國治下林縣縣令之子,楊玉誓的摯友。),李再錦十分支援。並且說上次的數百流民其實都有此想法。只是沒有合適的時機,也沒有一個人領導。今日孩兒給他們說了這件事後,更有數十人來投。並且我又派了張嶽前去惠楠做準備。成與不成,在天命吧。”
“不用憂慮,好好休息一下吧。”楊母點點頭。
“母親,孩兒還有一事相求。”
“何事?”
“請母親搬走。若是一旦起事,吾定無能力兼顧您,萬一您有不測,如何是好?”
“看來我剛才說的,你還是沒有記住。”
“母親,孩兒記住了,可是,我也不能不管您啊!”
“你又錯了,有國才有家,你若是敗了,我就算是跑了,他們也不會放過我。若是我搬走了,他們一定會起疑心,到時候,你的計劃就會洩露,大事如何是好呢?此事不用再議,出去吧,我要歇息了。”
“是,母親。”楊玉誓退了出去。
德安二年九月五日,張衫帶著永國皇帝準備的重金到了安谷皇帝的大帳外。
張衫不算是一個成熟的外交官,他是一名武將,但也讀了些詩書。
於是一番噓寒問暖後,張衫就直接切入主題。
安谷皇帝笑了笑,“尊使似乎對形勢有些誤判啊!現在我大軍數十萬壓境,攻破爾之京城指日可待,何談退兵和談之事?”
張衫情緒很穩定,“陛下,可聽聞唇亡齒寒之說?”
“世人皆知。”
“那陛下就不曾考慮過這個問題嗎?請問陛下,侓國現在還有多少兵馬?”
安谷皇帝沒有說話。“陛下,我猜已不足三十萬,而您知道競國有多少兵馬嗎?光精銳就有三十餘萬,其餘部隊更是數不勝數。今日您和競國皇帝是同盟,相安無事,那是因為有我們永國夾在你們中間,您想一想,如果我們永國忘了,固然,您會得到一定的土地,但是競國皇帝的野心也不會得到滿足,他們一定會想盡辦法侵佔他國領土。北蠻乃是極寒荒蕪之地,競國斷不會北上,那他們就一定會南下,到那時,沒有永國做您的屏障,您就要自己面對那比您強大數十倍數百倍的敵人,您有能力將其打敗嗎?到那時,您的社稷如何保住呢?還不如現在與我們和談,然後拿些錢財、土地撤軍,兩國永為同盟,永國做您的屏障,不受競國困擾。如何?”
安谷皇帝一時猶豫不決,便讓張衫退下,轉身去問林墨,“林卿,你怎麼看?”
林墨覺得張衫的話很有道理,他不願意讓安谷皇帝冒險,畢竟他冒險就相當於整個侓國在冒險,一旦侓國冒險失敗,那自己剛剛坐上的祁州候,不就沒了嗎?
所以林墨便打算支援張衫。“陛下,臣以為,張衫說得不無道理。眼下攻滅永國只是時間問題,而且競國大軍正在永國京城附近,我們已經失去了主動權,要想和競國爭便宜是不太可能的了,而且一旦永國滅亡,我們直面一個更為強大的敵人,實屬逐狼引虎,自取滅亡,不如與永國和談,多拿些錢財、趁機要些軍事要地。等日後再看。”
安谷皇帝很滿意林墨的回答,又問了一下丞相,丞相也很支援,所以安谷皇帝決定與永國和談。
並命令林墨立刻起草和書,命令永國使者五日內給出答覆。
下面是林墨起草的和談條件:
一、侓國此次所佔的長、荊全、二州以及幷州部分領土係數歸於侓國。
二、永國割讓中玲灣、鎝與灣給侓國,永國割讓白浪城、登北城、斯凱城三座重鎮給侓國。
三、永國賠償侓國軍費三百萬兩白銀。並於此後每年送予競國三百萬錢。
四、永國在與侓國接壤的二百里內不得駐軍,以及修建城防措施。
五、永國取消水軍。
張衫看到後十分憤怒,自己雖然是全權談判的代表,但也不能做如此喪權辱國之事。做了這種事情,如何面對天子與百姓?
張衫又是一名武將,自然是受不了這氣,但他也不能和安谷翻臉,萬一人家不談了,繼續率兵攻打,又如何是好。
於是這名戰場上殺人不眨眼的大將,憋屈地坐在談判桌前給侓國代表說盡了好話,但是侓國使者始終不願鬆口,最後,只同意侓國每年少拿三十萬錢。
張衫無奈,但朝廷又打不過,最終只得同意。
另一邊,與安谷皇帝不同,李仕沒有同意和談,劉啟碰了壁。
劉啟到了李勤計軍營後,就立刻給李勤計送禮,希望能給接下來的談判減少些阻力。
但是,李勤計並沒有收,還禁止手下收禮。
李勤計給劉啟說自己沒有決定是和是打的權利,一切都要有皇帝決定。
後,李勤計上報給李仕此事。李仕召開大臣會議,最終決定繼續攻打。
德安二年九月八日,李仕的詔書到達了李勤計的軍營,劉啟被李勤計送走。
德安二年九月十日,張衫作為永國皇帝的全權代表與安谷皇帝的代表林墨簽訂了和議,因為雙方實在荊全簽訂的和議,所以又稱“荊全盟議”。
德安二年九月十一日,張衫回京覆命,許政並沒有因為條件的苛刻而憤怒或責怪張衫的無能,並且因為張衫退敵有功,又授予他太師頭銜,以及眾多錢財。
張衫並不高興,這個在馬背上奮鬥了一輩子的老將受不住這等的屈辱,最終與九月十五日,悲憤而死。
許政並沒有為自己得力干將的離去而感到傷心,因為此刻他的國家仍然面臨著極大的危險。
另外,因為侓國和競國是聯絡好的,簽訂了盟約的,然後才一起去打永國的。這次侓國撤兵和談,這也是安谷皇帝糾結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