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忽如其來的大旱。
西遊:吾為人王,誅神滅佛 小白愛彈琴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兩個月後。
一則公告的出現。
令整個大唐百姓沸騰。
“今朝廷頒詔。”
“以縣為區,於大唐全境設書館。”
“館中有《浩然正氣訣》《萬物韻律》二書,許百姓無償覽閱、抄錄。”
某個偏僻的縣城。
佈告欄旁邊。
一窮酸書生,搖頭晃腦的念著上面的通報。
“那書生,浩然正氣訣是什麼?”
“萬物韻律又是什麼?”
書生答道:“這上面說,修煉浩然正氣訣,可強身健體、百病不生。”
“至於那萬物韻律,是闡述天地萬物的道理。”
....
聽著書生的話語。
在眾圍觀百姓這裡,引起了軒然大波。
“哇呀呀,如此神術,竟然給吾等泥腿子免費看?”
“陛下聖明。”
“悲也,輩也,吾大字不識,便是免費,卻也認不得啊~”
有一位老農嗚咽哭泣。
然而。
卻聽那書生道:
“那老伯莫泣,這通告上說,晌午過後,即可去衙門東側,免費學識字。”
“還說要僱書生,給鄉親們唸誦神書勒~”
此言一出。
眾人大驚。
竟然還有這等好事?
當天下午。
無數老農,早早的幹完農活,便來到衙門旁邊的大院。
這個時代。
幾乎沒有娛樂方式。
吃不飽飯時,會選擇躺平不動,以減少消耗。
可自從雜交水稻出現後。
大唐百姓便再無飢餓苦惱。
自然。
吃飽了就沒事兒幹。
只能造人度日。
現在。
對於老百姓來說,卻多了個選擇。
那便是去朝廷舉辦的‘成人書院’,識字練功。
不說能練得多麼厲害,能夠強身健體,百病不生,也是極為不錯的嘛。
....
為了更快的普及教育。
甚至。
李世民罕見的干涉朝政。
將史部官吏任命,與當地的教育識字率掛鉤。
他也不擔心弄虛作假。
哪個官員若是諾虛作假,《昌盛文道》功法的反噬,可比大唐律法還要嚴苛。
....
就這般。
在大唐帝國這座龐大機器的運轉下。
很快。
《浩然正氣訣》《萬物韻律》兩本書,在大唐境內遍地開花。
其中。
最感動的群體,當屬‘匠人’們了。
他們無論如何也沒想到。
自家陛下,竟然寫了一本這樣神書,對於他們這些匠人來說,用處實在是太大了。
.....
時間緩緩流逝。
兩年半,悄然而過。
這段時間裡。
大唐的國力,可謂是蒸蒸日上。
商業繁榮,稅收源源不絕,百姓富裕,朝廷也富裕。
長安城。
郊外的一處狩獵場。
李世民攜太子李承乾,以及眾多文臣武將,在狩獵場進行秋獵活動。
一路上。
收穫頗豐。
只是。
李世民卻眉頭緊皺。
他時而眺望遠處河流,時而抬頭看著天上的太陽。
“父皇,您怎麼了?”李承乾疑惑。
“陛下!”
“陛下!”
這個時候。
程咬金,長孫無忌等人,騎著高頭大馬,手上抓著一隻麋鹿走了過來。
眾人見李世民愁眉,紛紛開口詢問。
見狀。
李世民指了指面前。
眾人看去。
只見一條幹涸的河流,出現在眼前。
隨後。
便聽到李世民開口說道:
“此溪乃涇河之流,從不曾斷流過,更別提乾涸。”
說著。
李世民用手指了指天上。
指著那熾熱的太陽,言道:“那太陽高掛,已有兩月滴雨未下!”
“若是繼續下去....”
“這小溪乾涸不要緊,若是農田也跟著乾涸,那這一季的秋收...可就難吶!”
此言一出。
眾人陷入沉思。
希望別是什麼大旱。
大唐好不容易欣欣向榮幾年,若是來一場大旱,豈不是一朝回到從前?
“算了,這次的秋獵到此結束。”
李世民擺了擺手。
出了這樣的事情,他也沒有心情繼續狩獵下去。
“是,陛下!”
“是,父皇!”
於是。
眾人收拾行頭,在大軍的護送下,打道回府。
....
時間緩緩流逝。
乾旱的問題,卻並未得到緩解,反而越發的嚴重起來。
接連數月,滴雨未下。
廣袤的大地,彷彿被抽乾了生機。
土地乾裂得如同老人臉上深刻的皺紋。
觸目驚心。
乾旱的形勢愈發嚴峻。
雜交水稻枯死,玉米也被曬乾,幾乎顆粒無收。
百姓們望著荒蕪的農田,簡直是欲哭無淚。
好不容易有了起色的生活,就因為一場大旱,一朝就會回到從前。
....
朝廷緊急召開會議,商討應對之策。
李世民面色陰沉,坐在龍椅上,目光掃過群臣。
“諸位愛卿。”
“如今旱災肆虐,百姓生計艱難”
“朕心憂如焚,不知諸位有何良策?”李世民聲音低沉,帶著深深的憂慮。
長孫無忌率先站出,拱手說道:
“陛下,當務之急,應開倉放糧,救濟災民,以解燃眉之急。”
房玄齡也站了出來,言道:“還得組織人力挖井取水,能救一點是一點。”
大臣們紛紛各抒己見,提出種種建議。
然而。
開倉放糧也只是權宜之計。
水源問題若不解決,來年依舊會面臨同樣的困境。
忽然。
有官員開口道:
“陛下,要不要試試,祭拜河神?”
此言一出。
立刻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眾人紛紛將目光,看向這個官員。
自從陛下魂遊地府之後。
整個大唐的風向已經變了。
神佛鬼怪之流,已經變成了朝廷的禁忌。
不管是民間,還是朝堂上。
但凡是有人提及神佛、祭天之類,輕則惹陛下不喜,重則貶官流放。
沒想到。
竟然還有人,敢冒如此大不韙,再次提出祭神之事。
....
結果也不出所料。
龍椅上。
聽到‘祭拜河神’
李世民面色更加陰沉,好似能恰出水來。
他的目光看向那官員。
令人驚奇的是。
這官員沒有絲毫的心虛,反而大大方方的與李世民直視。
只見其身上的‘昌盛文道’之氣濃厚無比,甚至泛著一層薄薄的清光。
顯然。
這官員並非什麼貪腐、無能之輩,而是大唐朝臣的中流砥柱。
“陛下,臣知曉您不喜神佛。”
這官員又開口了,神色肅然,言道:
“可情況實在嚴峻,若再不下雨...”
“大唐這數年的努力,將會一朝化為烏有。”
這番話說得真情實意。
文武百官卻聽得冷汗直流,內心惶恐陛下會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