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前面便是宜君縣了!”

神一魁所部被陸延所敗,一陸往陝北流竄,逃了兩天。

神一魁為了為了掩人耳目,改為白天睡覺晚上行軍,如此又五日來到了宜君縣。

此時,正是子時,宜君縣城一片黑暗,城頭上連警戒的燭火都沒多少,更是看不到一個守衛的影子。

神一魁大喜,“攻破此城,大傢伙便能喝酒吃肉!”

其部將紅軍友為了戴罪立功,主動請纓,帶人攻城。

紅軍友帶著五十多號老營人馬,也不點火把,悄悄的靠近城牆。

果然,直到他們來到城下,城中的守軍都沒有發現分毫。

紅軍友帶著五十多號老營流賊來到城下,將鉤繩拋到城牆上,用力固定住,便一個個順著繩子爬上城牆。

紅軍友一開始還十分緊張,但直到爬上城頭,卻是連守軍的影子都沒見著。

按理來說,這麼大的動靜,只要不是瞎子聾子,那是絕對瞞不過的。

結果一看,一群守軍都躲在城樓洞裡呼呼大睡呢!

城牆上,只有幾盞孤零零的燈籠,連個鬼影都沒有。

紅軍友大喜過望,立即讓所有人加緊攀爬。

等到所有人都爬上城頭,官軍也沒有發現。

紅軍友大手一揮,他率先一腳踢開城樓的木門,衝了進去。

裡面的官兵被驚醒,有的跳了起來。

看到突然出現的敵人,顯然還沒反應過來。

“兄弟們!殺啊!”紅軍友咆哮一聲,一刀就砍下了官兵的腦袋!

官兵嚇了一跳,這才反應過來,這是敵人來襲了!

但他們還沒來得及去拿武器,流賊已經惡狠狠地撲來。

“殺!”

流賊一擁而上,官兵們連武器都沒有,哪裡擋得住,被流賊們直接亂刀砍死。

紅軍友一刀砍死想要跳窗投降的官兵,大手一揮,“兄弟們,開啟城門!”

隨著流賊用力轉動絞盤,沉重的城門緩緩升起。

神一魁哈哈大笑:“兄弟們,隨我進城,吃肉喝酒!”

流賊發出鬼哭狼嚎般的聲音,高舉著武器衝進城中。

一場燒殺劫掠開始了!

宜君縣陷落的訊息很快傳到了左近。

“什麼!流賊攻陷了宜君縣!”

洪承疇此時正前往延綏赴任,正途徑鄜州。

“究竟怎麼回事?前兩日本官才經過宜君,根本連一個流賊都沒看到,怎麼就突然攻陷了宜君?”

孫繩武道:“大人,聽聞這夥流賊乃是神一魁本部,其一路晝伏夜出,急行兩百里,乘夜奇襲宜君縣。”

“宜君縣守衛根本沒有防備,是以被他們一擊得手。”

“宜君知縣望風而逃,典史直接投賊。”

“混賬!”洪承疇怒而拍案。

“這些流賊之前不還在乾州,怎麼就跑來延綏了!”

之前西安鬧白蓮,他不急,乾州鬧流賊,他也不急。

但這些流賊跑到宜君來,他真的急了。

這宜君縣可是延安府的地界。

延綏巡撫,這延安、綏德都是歸他監管。

現在出了簍子,那背鍋的就是他洪承疇了。

原本洪承疇自視甚高,甚至認為陸延不過是靠著裙帶關係爬上來的,但現在陸延在陝西屢次剿賊,而他洪承疇才上任,就丟城失地,這不是高下立判?

“混賬,立即寫信給延安方面,我要親自剿賊!我把這神一魁押解進京,難消我心頭之恨!”洪承疇道。

“另外把賀瘋子叫來!”

........

在洪承疇著急上火之時,在臨清的漕運衙門內,一群人同樣著急上火。

就連原本坐鎮通州的漕運總兵劉孔炤也趕到了臨清來。

劉孔炤,字復暘,青田人。誠意伯劉基子孫。

說起這劉孔炤,也是一個人才。

這位劉孔炤,原本是沒資格繼承誠意伯爵位的。

孔炤祖父尚忠和繼配夫人胡氏生子萊臣,而他的父親藎臣是婢女生的,劉尚忠死後,爵位應該由萊臣繼承,因為萊臣年紀小,被劉藎臣繼承,劉藎臣死後,又被劉孔炤繼承。後來將叔叔劉萊臣和祖母胡氏先後殺害。

在平江伯被削爵之後,漕運總兵出現空缺,劉孔炤又怎麼能不眼紅這個肥缺。

劉孔炤為了得到操江官職,他參劾侯恂,獻媚於溫體仁,又攻擊倪元璐去職,終於如願以償,領南京右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

只是沒想到,他還沒坐穩這個位子,就遇到了一個麻煩!

這是比漕糧海運還大的麻煩!

漕運斷絕了!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而對於乾旱了一年的河南百姓來說更是如此。

但哪裡知道,這雨一下,就停不了了!

河南、江蘇連日大雨,河水暴漲。

而這最終的後果是,黃河在徐州府決堤了。

這些傢伙自然不是在擔心徐州府千千萬萬的百姓是否會流離失所。

這造成的另外一個後果便是運河斷絕!

之前已經說過,明清黃河的河道與後世並不同。

黃河自東漢至宋仁宗時期,河道一直較為平穩,以北流為主,在現在山東境內的黃河流路稍微偏北一點。

自從宋朝掘河之後,這一切都變了。

明初,黃河主流基本上還是走賈魯古道。

但隨著朱棣入主北京,黃河中上游地區成為了營建北京的所需木材供應地之一,森林遭到大量的砍伐,黃土高原上的植被遭到進一步破壞。而黃河水患加劇,也與此有關,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被奔騰而下的黃河攜裹而下,黃河逐漸成為‘地上河’。

此外,明朝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是保障京師安定的大動脈,而京杭大運河卻要藉助黃河漕運,黃河下游的狀況決定著京杭大運河是否暢通,漕糧是否能運到京師。黃河河道本身的特性決定了黃河下游多泥沙,為了保障運河的暢通。

明朝政府人為干預黃河流路,改變了水往低處流的特性,造成了黃淮平原水患頻發,黃河幾乎年年氾濫,給生存在這片平原上的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災難。

另外一個原因,便是明朝設定的九邊重鎮,後變為七個(宣府鎮、大同鎮、偏頭關、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在黃河中上游地區。屯田制度下的過度墾殖,使水土流失更加嚴重,黃河泥沙含量進一步加大。人為破壞自然環境的情況下,黃河“地上河”狀況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