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吳王削藩
大明:家父朱元璋,我當逍遙王不過分吧? 玄英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大明的風雲變幻中,朱樉安然無恙。而安慶公主,自駙馬歐陽倫死後,身份已悄然變為安慶郡主。
她的表現竟是一反常態,那日動輒大喊大叫,宛如潑婦的模樣不再,此刻的她,彷彿回到了曾經未出嫁時的恬靜狀態。
這一轉變,讓朱元璋及眾人心中的怒氣,不知不覺間消散了不少。
目光望向當下的大明,曾經最為棘手的外患,已然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那曾經與大明對峙的北元,如今已徹底覆滅,煙消雲散,不再對大明的邊疆構成任何威脅。
將視線拉回國內,南北方的氏族,在朱樉數次雷厲風行的打壓與誅殺舉措之下,勢力被極大地削弱,早已不成氣候。
曾經困擾百姓已久的土地兼併問題,也在朱樉的一系列治理手段下,幾乎得到了妥善解決。
隨著商業的發展,商稅逐漸成為朝廷重要的財政來源,農稅也因此大幅度降低,百姓的負擔得以減輕。而且,此前朱樉此前曾派遣錦衣衛四處探尋,若是那些錦衣衛能夠帶回土豆、玉米等高產物種,情況便會更加樂觀,屆時免農稅也自無不可。
因為這些高產作物的推廣,將使得土地的產出大幅增加,地主勳貴們也就失去了透過兼併土地來獲取更多利益的動力。
更何況,在一旁還有錦衣衛時刻警惕地盯著,一旦發現有任何違規兼併土地的行為,便會立刻採取行動。
在文化領域,中原土地上延續了千年之久的儒家,被朱樉以強硬的手段狠狠拉下了神壇。
曾經,儒家在讀書人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如今,朱樉的舉措讓讀書人的骨子裡那份與生俱來的驕傲,悄然卸下。
與此同時,在朱樉的有意推動下,百家之言、各類技藝,開始在這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的時代浪潮中,緩緩復興。
此後它們會猶如被埋藏在地下的種子,在合適的時機,逐漸破土而出,展現出勃勃生機。
而朱元璋,在朱樉一次又一次的影響下,也徹底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曾經盤算著的禁海以及透過八股文愚民的念頭,早已被他拋諸腦後。
如今的大明,放眼望去,經過一系列的變革與發展,外在的威脅已然消除,內部的諸多問題也大多得到解決。
然而,在這看似風平浪靜的表象之下,仍存在著兩個關鍵因素需要去妥善應對,那便是朝廷內部的權力制衡,以及即將分佈在各地的藩王勢力。
···
年關的腳步越來越近,凜冽的寒風中,朱棡與朱棣二人快馬加鞭,終於回到了應天城。這座承載著大明興衰榮辱的都城,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顯得愈發莊嚴肅穆。
朱樉得知二人歸來,便將朱棡、朱棣以及周王朱橚,一同邀請到了自己那佈置得典雅大氣的院落之中。
院落裡,炭火熊熊燃燒,驅散了冬日的寒意。桌上擺滿了美酒佳餚,酒香四溢,彷彿在訴說著兄弟間久違的情誼。
朱棡和朱棣,雖遠在邊疆,卻也聽聞了應天城近來的種種風聲。
二人一踏入這溫暖的屋子,還未坐穩,朱棡便滿臉關切地看向朱樉,迫不及待地問道:“二哥,我們在邊疆就聽說了不少事兒,長安妹子那邊究竟是怎麼回事?真是昏了頭了!!”
聽著二哥的話,朱棣這個暴脾氣的傢伙,眉頭緊皺,眼中閃過一絲憤怒,忍不住破口大罵起來:“安慶那丫頭,做出這等糊塗事,實在是有辱皇家顏面!三哥,一會咱去教訓教訓她,為了一外人,就敢欺負二哥!”
朱樉輕輕搖搖頭,抬起手擺了擺,溫和地阻止道:“老四,事情已然過去,莫要再為此動怒了,二哥我無礙。”
至於先來的朱橚,將一旁的火爐朝著朱樉推近了些,小聲道:“二哥,離你近點,別冷著了。”
···
···
幾人推杯換盞,酒過三巡之後,屋內的氣氛愈發熱烈。
朱樉目光緩緩掃過眼前的三位弟弟,他們可是大明朝除了自己之外,最為權勢滔天的三位藩王啊。
朱樉的眼中,不經意間閃過一絲難以察覺的歉意,隨後,他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如今,我大明局勢一片向好。北元已被徹底覆滅,多年來困擾國家的外患得以消除;”
“而大明境內諸多隱患,氏族儒家等等,也在後來的打壓誅殺之下,漸漸被連根拔起。如今的大明,想必日後會在大哥手中形成一副盛世之景。”
“古往今來,歷代盛世,也想必比不過大哥治下的。”
朱棡幾人聽聞,臉上頓時綻開了笑容。他們由衷地為大明如今的強盛感到開心,紛紛笑著對朱樉揶揄起來:“二哥,你這是向我們兄弟幾個炫耀是吧?是是是,這可多虧了您吳王的一番操勞啊,大明能有今日,二哥功不可沒!”
“哈哈哈哈哈~”
說著,便又舉起酒杯,要向朱樉敬酒。
朱樉卻再次搖搖頭,神色變得凝重起來,緩緩說道:“然而,即便如今形勢大好,可大明仍有一患,那便是藩王!”
此言一出,猶如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瞬間激起千層浪。
兄弟幾人手中原本正要舉起的酒杯,就那樣尷尬地停在了半空,舉也不是,放也不是。
朱棡滿臉疑惑,瞪大了眼睛看著朱樉,忍不住問道:“二哥,我們幾人向來恪守本分,絕不是那種會禍亂百姓之人啊?難道是爹他有了削藩的想法?不應該啊?這是他自己定的不是?”
朱樉再次搖了搖頭,目光堅定地看著兄弟們,緩緩吐出兩個字:“不是爹,是我!”
他頓了頓,迎著兄弟幾人那滿是驚訝與疑惑的目光,繼續說道:“我們幾人如今確實能保證自己的操守,也有足夠的威信去約束其他兄弟。”
“可你們想過沒有,日後呢?”
“咱們這些人,在大哥以及雄英那小子手底下都好說。但再歷經兩代人、三代人之後呢?各地藩王手握重兵,勢力逐漸壯大,經營封地多年,朝廷以及當朝皇帝難道能不心生憂慮嗎?”
“到那時,爹這老頭子早已不在人世,威信不在,又有誰能阻止削藩之舉引發的動盪呢?”
朱樉端起酒杯,輕抿一口,暖了暖身子,緩了片刻接著說道:“還有如今父皇定下的宗室規矩,你們可曾仔細思量過?”
“如今咱們已有十幾個兄弟,往後想必爹他還會添丁,咱們暫且就按二十人來算。”
“倘若一人只生養十個兒子,那麼這二十人,日後便會繁衍成二百人,再往後便是兩千、兩萬,如此下去,數量將呈幾何級數增長啊!”
“這還不算完,歷代皇帝登基之後,又會冊封多少王爺?”
“如此一來,宗室人數只會越來越多。而我們這些人的俸祿,可是被父皇提得頗高啊。如今大明國庫雖說充裕,可若是真按照這個標準發下去,又能維持多久呢?”
“大明廣袤疆土,其他地方處處都需要銀錢開支,難道能不管不顧嗎?”
“可要是不能如實發放俸祿,這些王爺宗室,可是拿著父皇‘靖難’的旨意,有正當理由起兵造反啊!”
聽著朱樉這一番入情入理的分析,朱棡幾人臉色一陣紅一陣白,變得十分難看。顯然,他們都已深刻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沉默片刻後,朱棡身為幾人的三哥率先開口,目光堅定地看著朱樉說道:“二哥,您說得在理。那你是打算怎麼辦?你能說出來,肯定是有了法子,我聽你的就是!”
朱棣朱橚也跟著抬起頭,看著朱樉齊聲道:“二哥,我們也聽你的安排!”
朱樉見狀,緩了緩情緒,說道:“我準備向父皇上交兵權,退還封地。”
“我會以宗正名義,向父皇諫言,此後對於宗室,應放開限制,他們可以帶兵打仗,也能入朝為官,甚至從商亦可,天下百行,任由他們選擇,但絕不能再以皇室之人自居,享有優待。”
“爵位實行一代一降,若子嗣中有立下軍功者,可恢復父輩爵位。當然,若有無能之輩,宗室可對其供養三代。三代之內,若仍無有能力者,便廢除其爵位。”
···
···
朱樉話語落下,朱棡幾人相視一笑。
朱棡率先開口,灑脫地說道:“二哥,我還以為是啥天大的事呢,還以為要把我們這些人圈養在應天城,啥都不讓幹了呢。只是這樣的話,那就沒啥可說的,弟弟我交!”
朱棣也笑著點點頭,說道:“二哥,我也應了。正好我現在手裡的親軍規模還不夠大,實力也不像樣,這樣一來,還省得我再為軍費發愁了。”
至於朱橚,本就對軍事興趣缺缺,他一臉輕鬆地說道:“三位哥哥,弟弟我你們是知道的,就更無所謂了。”
“我志不在軍中,一心只想踏實學醫罷了。現在醫術倒是學了些,本來還發愁以後父皇和母后他們不會同意我從醫,如今好了,不用我去挨父皇的揍了。”
朱棡和朱棣忍不住被朱橚的話逗笑,同他打趣了一番。
朱樉看著眼前這幾位兄弟,心中懸著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了地,感到無比欣慰。
畢竟,削藩一事,只要這幾個兄弟能理解並支援自己,其他兄弟便也不足為懼了。
於是,朱樉舉起酒杯,誠摯地說道:“二哥謝謝你們了,是咱這個當哥哥的對不起你們,我自罰三杯!”
朱棡幾人趕忙笑著說道:“二哥,您這話說的,咱們都是自家人,說什麼謝謝呢?來來,不談這些事了,喝酒喝酒!”
在這溫馨而又熱烈的氛圍中,兄弟幾人再次舉杯,一飲而盡,彷彿所有的顧慮與擔憂,都隨著這杯中的美酒,一同消散在了空氣中。
···
幾日後,年末大朝會。
天色未明,大明的文武百官便身著朝服,神色各異,陸續踏入奉天殿。奉天殿內燭火搖曳,映照在眾人臉上,或凝重,或好奇,或憂慮。
早朝開始,禮部尚書剛唸完幾則常規奏疏,久未上朝的吳王朱樉便踏出朝班,跪地叩首,聲音洪亮,在寂靜的大殿內迴盪:“父皇,兒臣有要事啟奏。如今我大明北元覆滅,海內清平,百姓安居樂業,此皆父皇之功。”
“然兒臣近日深思,藩王擁兵自重,雖當下盡心拱衛皇室,然長遠觀之,實乃國家隱憂。”
“兒臣願率先自請削藩,上繳封地兵權,為朝廷分憂,為大明長治久安計。”
此言一出,滿朝皆驚,但沒看清形勢前,是萬不敢站出列附和,雖然他們很興奮,新年的第一份大禮啊!
晉王朱棡見此,毫不猶豫地站出,緊接著跪地,聲如洪鐘:“父皇,二哥所言極是。兒臣亦覺藩王之勢,若不加以節制,往後恐成大禍。兒臣願追隨二哥,聽從父皇安排,削藩減兵,以表對朝廷之忠心。”
燕王朱棣隨後出列,單膝跪地,抱拳說道:“父皇,藩王權勢過重,於朝廷而言,如芒在背。兒臣贊同二哥與三哥之請,願自削藩王權勢,為大明江山穩固貢獻綿薄之力。”
周王朱橚也趕忙出列,伏地說道:“父皇,兒臣願跟隨諸位兄長之後,削藩改制,為大明萬世基業,萬死不辭。”
一時間,大殿內文臣們交頭接耳,旋即大喜,直接露出在面上。
他們深知藩王勢力龐大,對朝廷政令多有掣肘,如今藩王主動請削,實乃求之不得。
幾位老臣率先出列,躬身奏道:“陛下,秦王等王爺深明大義,此舉實乃我大明之幸,望陛下恩准,以順天意民心。”
其他文臣紛紛附和,一時間贊同之聲此起彼伏。
朱元璋坐在龍椅之上,臉色卻愈發陰沉。
他看著殿下跪著的幾個兒子,心中五味雜陳。這些藩王,皆是他為了鞏固朱家天下,精心分封各地,賦予他們兵權,本是想讓他們成為大明的屏障。
朱元璋猛地一拍龍椅扶手,怒目圓睜,大聲呵斥道:“住口!此等大事,豈是你們一時興起便能決定?藩王制度乃咱親手所定,關乎我大明江山社稷,容不得草率行事!”
朝堂瞬間安靜下來,眾人皆不敢出聲,大氣都不敢喘。
朱元璋看著跪地的兒子們,緩了緩語氣,但仍帶著威嚴說道:“你們幾個,下朝後到滾到御書房,此事不許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