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這天下午看自己的丈夫愁眉不展的,不知道在想些什麼,跟他說話也經常走神,吃飯時終於忍不住問了出來。

“讓你擔心了,是江兄寫信過來,說是遇到了兩個天賦極高的孩子,想讓我當他們的老師。”方亦行看著一臉擔憂的老妻,十分抱歉地說道。

“這不是很好嗎?你不是一直想收關門弟子麼,若是真如江大人所言,這也算是兩全其美了,可是有什麼別的原因讓老爺發愁?”

“若是要收他們為弟子,我便要回京城了。”方亦行平靜地說道。

方氏怔了片刻,便不好再說什麼,默默地收拾了碗筷,將空間留給了方亦行。

京城對她的夫君來說宛若一個禁地,除非是他自己想進去,否則任何人都不能強迫他。

即使過了幾十年,再想起那些事情,方氏仍然會覺得心中鬱氣難消,更何況是經歷了這一切的夫君呢?

兩人默契的誰也不再提起這件事,直到三日後的上午——

“江兄說如果我不去見見那兩個孩子,一定會抱憾終身,我們一起回一趟京城吧。”

方氏被驚的久久不能回神。

“這麼吃驚嗎?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雖不是那寶劍,更不敢自比那梅花,然我卻想以此為目標,成為這樣的人,只是又要辛苦你隨我一同奔波了。”

方氏見自家相公終於肯面對之前的事情,心中既高興又心疼。

當下便說道:“不辛苦不辛苦,只希望夫君這次能收到自己滿意的關門弟子。”

方亦行夫婦都是辦事兒極為利索的人,既然決定要去京城,只花了一日收拾東西便啟程了。

路上花了二十多天的時間,剛到城外,就被江家的下人接到了江家。

兩人好好梳洗了一番,又休息了一個時辰,江和宜便下衙回到了家中。

自然又是一番寒暄。

方亦行肯來京城就已經是萬幸,江和宜可不敢耽誤,第二日便讓餘元州帶著兩個孩子上門來。

這天一大早,余文彥和余文策就被丫鬟婆子們從被窩中撈出來,將兩人打扮的精精神神的,由余元州帶到了江家。

兩人出發前,劉氏免不了又是一頓囑咐,讓他倆好好表現。

馬車上,余文策扯了扯余文彥的袖子,小聲地說道:“兄長,我們要去見夫子了,我有點兒害怕,萬一他也不肯教我們怎麼辦?”

余文彥小聲安慰道:“放心吧策哥兒,《三字經》你會背了吧?”

余文策小朋友定定地點了點頭。

接著余文彥又問道:“那《千字文》和《弟子規》你也會吧?”

“會,我昨晚還重新溫習了一遍。”

“《論語》咱們背到哪裡了?”

“背到先進篇了。”(《論語》總共二十篇,先進篇是論語的第十一篇)

“那近日裡爹和姑姑教的詩詞你可還記得?”

“當然記得。”

“那你現在還緊張嗎?”

余文策歪頭想了一會兒,答道:“還是有些緊張,但比剛剛好多了。”

“放心吧,我們一定可以的。”余文彥鼓勵的說。

“嗯,我相信哥哥。”

餘元州看著自己兩個兒子,覺得自己能有這樣的孩子,簡直就是前世修來的福分。

等到了江府,余文策緊張地抓住了余文彥的袖子,余文彥轉身牽起了弟弟的手,兩人步履一致地朝前走去。

到了客堂時,余文彥便瞧見上面除了江家伯父之外,還坐了一個兩鬢斑白的中年人,他的頭髮梳的整整齊齊,顯得他一絲不苟的,但目光卻十分親切,還帶著些笑意。雖然穿的不算華貴,但卻絲毫不掩他那松柏般的氣質。

余文彥覺得,古人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大概就是方亦行這樣的人了。

兩人沒有忘記自家孃親的囑咐,規規矩矩地行了禮,任誰看了大概都會被萌翻。

江和宜將他倆招到跟前來問道:“你們知道今日是來做什麼的嗎?”

二人齊齊點頭。

江和宜又介紹道:“這位是方先生,想要他當你們的老師可得看你們自己的本事哦。”

兩人又齊齊望著方夫子的方向,眼中寫滿了“我很好,我很努力的,快選我,快選我!”

方亦行低頭喝了一口手中的茶,然後問兩人讀了什麼書。

余文彥和余文策就像是約好了似的,你答一個我答一個。

方亦行沒想到兩個孩子才五歲竟就讀了這麼多書,心裡想著這怕不是大人教他們說的。復又考教起兩人來。

他沒什麼為難人的愛好,只是讓兩個孩子背書,有時是背上句,有時是背下句。

考教的速度越來越快,但兩人對達的速度也一點兒不慢。

而余文彥往往會確定了再答,而余文策則幾乎是方亦行的話音剛落他就會將答案脫口而出。

方亦行見兩個孩子的記憶力似乎要比常人高上許多,便隨口教了他們一段《學記》中的內容。

余文彥扯了扯余文策的袖子,兩人跟著一塊念起來。

教了三遍之後,方亦行便不再開口,自顧自地喝了一口茶等著。

《學記》其實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全文共1229個字,余文彥表示毫無壓力,因為整篇《學記》他都會背。

別問為什麼,問就是考爸媽快樂證——教師資格證的時候,《學記》裡面的考點有點兒多。

當時余文彥一看這個字數就覺得乾脆背下來得了,不然零零散散地反倒容易把題做錯。

至於余文策他就更不擔心了,人家那是真的天賦高,都快接近過目不忘的水平了。

余文彥覺得自己好歹也是哥哥,便率先背了起來,雖然中途有一兩處停頓,但卻一字未錯,

方亦行笑著對他點了點頭。

接著便是余文策,他也是一字未錯,而且背得相當流利,這下方亦行就更滿意了。

不過因為之前栽過跟頭,他還是說道:“兩位小公子雖天資過人,我這人卻還想雞蛋裡挑骨頭,等我尋好了住處,再將兩個孩子送來吧,若是可以,老夫倒是很樂意教這兩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