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5秒鐘便勁收400多個億的流水,簡直讓同行友商們酸哭了都,眼睛都快羨慕嫉妒的紅了一大片。

要知道這第二批10萬輛車的預訂可是不支援退款的,除非是車輛本身在出廠時帶有質量問題,否則下單付款了就買定離手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居然比第一次秒空還誇張,而且還是增加到10萬輛的情況下。

作為同行,就沒有一個看了是不酸的。

不過這還是次要的,作為同行尤其是競爭對手更是在看恐怖故事,尤其是幾個外國牌子BBA系列車,星宇科技這兩款車的定價就是賓士、寶馬、奧迪等幾個外國牌子的王國腹地。

他們看到N3和U3如此火爆的場面,暗地裡已經在直哆嗦了。

星宇科技的這兩款車每賣出一輛,也就意味著這些品牌車的銷量減少一輛,因為現在的汽車消費市場就那麼大,去年大中華區市場的汽車總銷量是2800萬輛左右,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市場。

而今年還剩兩個月時間,預計2019年全年汽車銷量大約在2570萬輛左右,同比上一年反而下降了7個百分點左右。

在這種市場環境裡,其實就是存量競爭,而且中高階市場的體量規模就擱那放著的,只要星宇科技的車賣的越火爆,就意味著BBA系列車的銷量會被擠出。

從去年2018年的汽車銷量資料來看,BBA系列車在大中華區市場的汽車總銷量是195萬輛,其中寶馬汽車的銷量為64萬輛,賓士汽車的銷量是65萬輛,奧迪汽車的銷量是66萬輛。

BBA系列車在大中華區市場的銷量規模佔了這三個車企品牌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每三輛車裡面就有一輛車是在大中華區市場賣出去的。

星宇科技現在就已經給賣出了18萬輛車,佔比BBA任意一個品牌在大中華區市場超過四分之一的銷量,算總數也已經接近BBA三個牌子總和的近10%,而這明顯還遠不是N3和U3的極限。

就從目前這個市場追捧的情況來看,這兩款車的年銷量加起來是鐵定有望衝擊百萬級銷量的,至於上限有多高真不好說,誰也不敢輕易去預判上限,但加起來百萬級銷量肯定是沒得跑了,就算賣出150萬輛,現在也有不少人覺得這不會是什麼意外。

寶馬、賓士這些車,平均下來一個月的銷量也不過四五萬輛的數字,而且已經是非常暢銷了。

結果星宇科技這兩款車,動輒10萬、8萬輛都能被秒空,還是預訂,這就屬實過於誇張了,已然超出了很多業內資深人士的認知想象。

哪怕是這兩款車一年下來能賣出100萬輛,就意味著BBA這三個牌子在大中華區市場的銷量要被腰斬,這對他們來說是相當致命的。

不需要把BBA系列完全擠出大中華區市場,只要它們的銷量被腰斬,他們不是半死也得半殘狀態。

比如寶馬汽車這個牌子,根據其2018年財報資料,該車企的利潤率是10%左右,大中華區市場的營收佔了該公司的四分之一,摺合歐元大概在243億歐左右。

如果該車企在大中華區市場的營收被腰斬,在其它市場銷量維持不變的情況下,意味著該公司的營收將會減少超過120億歐元,而該公司按照其去年98億歐元的利潤規模。

一旦在大中華區市場的營收腰斬了,這公司就沒利潤了,不但維持不了10%的利潤率,還要變成-6%左右的利潤率。

等於是折騰了一年什麼錢沒賺到還要倒虧二三十億歐元,這不死也等於是半殘了。

除非在其它市場地區找到20%左右的增長才可能衝抵大中華區市場的損失,但這種情況基本上只存在於理論之中,其它市場地區拿頭給他帶來20%的增長?

大中華區市場就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汽車產銷市場,想要增長那就只能靠這個市場,連這個市場都hold不住,那就是要完犢子了嘛。

其實沒什麼好說的,一句話就是,BBA系列車的命門就在大中華區市場,他們要是在這個市場站不住腳,他們就得完蛋。

而且方鴻制定的戰略是兩路出擊,在大中華區市場對其進行擠出效應,在全球市場鎖定一路一帶戰略沿線市場地區,把這些非鎂西方市場給拿下,對BBA系列車等一眾毆鎂車企也是巨大的衝擊。

這意味著把他們想尋找其他的出路也給堵死了,全球市場的份額不但沒有增量甚至可能也跟著在下降,這對他們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

方鴻的戰略其實並不複雜,就是來一個“混合雙打”,也可以用“圍獵”兩個字來概括,把非鎂西方的新興市場拿下,在大中華區市場予以擠出,從而實現將他們禁錮在歐鎂本土市場。

再過個幾年,世界形勢將迎來急速逆變。從口罩事件,到鵝嗚掐架,再到伊紗世紀大和解等一系列足以載入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節點的發生,那局勢變化之快真是一年一變甚至半年一變。

東方出來扛旗,以一路一帶沿線為主的一眾非鎂西方的各路豪傑紛紛響應,朝向東方拜碼頭認大哥,他們當然是要進口東方大哥提供的產品,不可能要歐鎂的那些物不美價不廉的產品。

這也是方鴻有信心開啟非鎂西方市場的原因,這裡面可不僅僅是有市場經濟學的邏輯,更為核心的其實是政治經濟學的邏輯。

而歐鎂市場,當然要去,但現在不會去,而是最後拿下,採取圍而不入的策略,讓它們自己互相內捲到爆,相互間存量廝殺,起碼一半以上的品牌都得在內卷中倒下,要麼直接破產,要麼被併購。

因為歐鎂現在有那麼多的車企品牌,僅僅依靠著他們自身本土市場規模是支撐不了那麼多車企活下去的,一旦被圍困在本土市場,相互間內卷廝殺是不可避免的。

最高明的策略不是自己主動進,而是等他們滑跪過來求著你進去。

生命自會尋找出路,企業也一樣。

找到了出路就能活,找不到出路的那就只能被淘汰,一旦將之圍困在歐鎂本土市場,那些個歐鎂車企品牌肯定都不想成為被卷死的那個,那就肯定會尋找新的出路。

而這個出路其實就是星宇科技!

屆時,必定會有某一家車企品牌一方面擺平其內部的反對聲,同時主動上面去找星宇科技提出合作,比如引入星宇科技的智慧駕駛系統或者別的新能源技術,甚至一起成立合資子公司,以此來提高他的競爭力,從而達到卷死對手的目的。

自己活下來,同行競爭者死掉,乃至將之併購吞掉。

這對於星宇科技來說,不就是被他們自己滑跪求著進入歐鎂市場了嘛,現在費盡心思去開啟歐鎂市場那是屬於典型的吃力不討好,還會被各種限制、抵制、制裁。

完全犯不著去那麼幹,剪其羽翼斷其臂,然後圍獵就完事了,該是你的早晚都是,跑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