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 章 河南?
【穿越崇禎十七年:烽火輓歌】 kk妹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徐昭華覽信之餘,臉頰緋紅如霞,羞憤交織,匆匆回眸,但見宮牆巍峨,殿內幽靜,方稍感心安。
夏完淳受朱由檢之命,書就一封情意綿綿之信,對徐昭華而言,猶如驚雷乍響,她自幼深閨鎖夢,僅與丫鬟為伴,此情此景,實乃生平未見,驚懼交加,又藏著一絲難以言喻的喜悅。
然則,恐懼更甚,自幼所受禮教束縛,深知此事若洩,必遭父母乃至世俗非議。
身處宮廷,侍奉皇后,更需謹言慎行,品德無瑕。
徐昭華深感事態嚴重,誤以為夏完淳此舉乃陷已於不義,遂急赴坤寧宮,求見皇后周氏,欲求庇護。
至坤寧宮,徐昭華淚眼婆娑,跪於皇后前,泣訴委屈,呈上書信:
“新科狀元夏完淳,竟敢辱我清譽,望娘娘明鑑!”
皇后周氏知其背景,不敢怠慢,見其楚楚之態,忙詢其故。
“娘娘閱後自知!”
徐昭華語帶嗔怒,皇后遂閱信,閱畢卻忍俊不禁:
“此等小事,何須如此驚慌?”
心中暗自慶幸,原來陛下之意乃促良緣,非圖美色。
“此事關乎民女名節,懇請娘娘做主!”
徐昭華懇切匍匐,似有千般委屈。
皇后笑言: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是佳話,非你之過。
夏完淳雖才高,卻行事魯莽,未及通報便私傳情意,實為不妥。
幸得此信未出宮門,否則恐累及狀元前程。
此子不解風情,枉費一身才學,平添姑娘煩惱矣。”
言罷,皇后又贈宮娥以護徐昭華周全,實則防其衝動行事。
徐昭華心緒稍定,知皇后並無責怪之意,對夏完淳之怒漸消,反而暗自回味其模樣。
皇后好奇:“信上署名‘二呆’,你何以斷定是夏完淳所為?”
徐昭華聞言,羞赧之色更濃,眼中卻閃爍著喜悅:
“我與他自幼相識,總角之交,曾於棠梨樹下共烹茶,後因避嫌疏遠。
他自幼呆愣,又排行第二,故孩童時戲稱‘二呆’。”
此言一出,皇后及袁貴妃、陳圓圓等皆掩口而笑,袁貴妃更是打趣道:
“原是青梅竹馬,日後定成佳話,戲文裡都要傳唱一番呢!”
言罷,眾人相視而笑,氣氛溫馨。
………
徐昭華與夏完淳之情,世人皆知,而夏完淳亦不知江南遍傳其傾心之意。
此刻,朱由檢御駕已穿越中都鳳陽,踏入河南歸德府之境。
西行之路,直指開封,河南之心臟,總督與總兵署衙所在。
然開封已成抗清前沿,歸德甫入,朱由檢豈能懈怠,隨行之師亦無暇顧及才子佳人的風月之事,皆因戰火已近。
多鐸,自封定國大將軍,攜孔有德、耿仲明等降將,率十萬雄師南下,誓破大明。
途中,因闖軍劉忠據懷慶,多鐸又奉命救急,轉道潼關,與阿濟格合兵,東指河南,氣勢如虹。
清軍三路並進,南陽、汝州、汜水皆成其囊中之物,河南半壁,幾成清土。
而今,中軍已至汜水,即古之虎牢關下,戰雲密佈。
朱由檢親臨開封,河南總督呂大器匆匆自前線歸來,面聖請罪:
“微臣呂大器,有失職之罪,陛下親臨險地,臣請聖上速返,以免不測。
臣當自請處分,以謝國人。”
朱由檢怒斥道:“呂卿勿慌,朕意已決。
戰事如何?虎牢若失,開封、歸德危矣,中都亦將暴露於敵前,後果不堪設想!”
呂大器連失數城,河南半壁淪陷,然朱由檢並未降罪,反留中不發御史之參。
深知河南困境,朱由檢亦認同呂大器集中兵力保開封、歸德、汝寧之策,此三府乃中原門戶,一旦有失,江南危矣。
呂大器誓曰:“微臣定當死守,若虎牢不保,臣願以死謝罪!”
朱由檢聞言大怒,藥碗擲地:
“荒謬!虎牢未失,何言死節?朕要的是寸土必守,為近衛軍爭取時間,為朝廷反擊鋪路!卿為兩榜進士,久歷沙場,豈可輕言生死!”
言罷,一室皆驚。
誰曾想,崇禎帝朱由檢初見河南總督呂大器,非但未予嘉勉,反施雷霆之怒,嚴厲訓誡一番。
呂大器自詡以命相搏,誓與河南共存亡,卻未料皇恩驟變,當面斥責如刀割心,一時竟啞口無言,手足無措。
“朕知你肩挑重擔,河南數府淪陷,多鐸攻勢如潮,令你心力交瘁。
但身為疆埸之臣,豈能輕言放棄?
你欲以死明志,留清名於世,然此舉豈非置河南萬民於不顧,置朕與大明於危崖邊緣!”
朱由檢語重心長,對明末忠臣之弊痛心疾首,他們似乎已預見國破家亡,僅以死相搏,求一虛名。
時局之下,武官雖漸受重視,然非朝夕之功,軍機仍多由文臣掌控,文官集團依舊是國家運轉之軸心。
若此集團失卻抗敵之決心,唯餘自殺之念,大明豈能不危?
呂大器泣不成聲,坦言多鐸攻勢凌厲,耿仲明、孔有德火炮兇猛,堅城接連失守,清軍鐵蹄所至,生靈塗炭。
自已雖有守土之心,卻無回天之力,懇請陛下罷黜,另擇良將。
臨陣易帥,乃兵家大忌,朱由檢深知此理。朝中懂兵法者寥寥,袁繼鹹需守江西,馬士英居中排程,皆不可輕動。
李邦華、路振飛、李明睿等雖才智過人,卻乏獨當一面之將才。
唯有呂大器,川中豪傑,曾有守城平亂之功,勤王之戰亦獨善其身,實為河南抗清之最佳人選。
朱由檢重用呂大器,非因其東林黨身份,實乃其軍事才能出眾。
呂大器早年輔佐縣令守城,後平定西疆,戰功赫赫。
若重拾信心,勤勉有加,其成就或可媲美盧象升、洪承疇等名將。
呂大器性格使然,每逢大難必顯推諉之態,崇禎十五年,眼見天下紛擾,兵部右侍郎之職竟成燙手山芋,他百般推辭,唯恐引火燒身。
而今河南危在旦夕,呂大器非但無計可施,反萌生退意,乃至輕生之念,令朱由檢一時語塞,無從置喙。
誠然,朱由檢亦需自省,昔日殺戮過重,不乏冤魂,如陳新甲之案,致使群臣談崇禎而色變,避之唯恐不及。
朱由檢深吸一口氣,怒意漸消,非但未起殺心,更無換將之念,唯以掌輕拍呂大器之肩,以示寬慰。
隨後,崇禎帝朱由檢召史可法、高弘圖、何新等眾臣近前,擲地有聲曰:
“自此以後,勿再言及自身能力之限,大戰當前,臨陣換將,乃自取滅亡之道。
既在其位,必謀其政,無論智勇如何,皆需一往無前,誓守疆土至最後一息。
呂愛卿,你面前唯有兩路可走:戰死沙場,或凱旋受賞!他途皆為負朕負國!”
言畢,朱由檢親取地圖於李若璉之手,語重心長:
“呂卿非無能之輩,觀多鐸尚未破開封,虎牢關亦固若金湯,我等尚有轉機。
勿再怨天尤人,共商禦敵之策方為上策。”
呂大器遂詳陳戰局,言及虎牢關三道防線之堅,然亦坦承形勢嚴峻,開封城破在即。
又言清軍三路合圍之勢,擬守開封而不死守,待敵勢成,即退守歸德,誘敵深入。
史可法聞言憂慮,恐多鐸變招,朱由檢則洞若觀火,指出歸德之重,令呂大器即刻調集資源,務必確保歸德防線固若磐石。
呂大器稟報部署已就,錢糧兵力皆向歸德轉移,虎牢關則交由忠勇之將章可亮死守。
朱由檢聞此,忽生憂慮:“此計雖妙,然若章將軍過於剛烈,恐有玉石俱焚之虞。”
一時之間,殿內氣氛凝重,眾人皆知,此戰關乎大明存亡,唯有同心協力,方能闖過此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