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世宗實錄(三)

三十年,元月初八,大朝會。

帝曰:“朕登基三十年,未嘗出海,蓋因海上有傾覆之危。

朕身系社稷,不敢妄動,因此忍耐。

今國家中興,四方安穩,朕欲行走天下而無心國事,太子長成,文武兼備,仁德勤勉,可承繼大統。

朕,決議禪位太子!”

群臣皆默。

首輔林景熙以及群臣苦勸,帝意已決,散朝,招太子覲見。

帝曰:“皇帝,萬民所繫,行差踏錯則國事動盪,輕則萬民利益受損,重則國家動盪,長年累月,朕身心俱疲,今爾賢德,正當為父分憂。”

太子愕然。

帝曰:“二十年後,你自當理解,為今之計,速速納太子妃,培養繼承人。”

太子對曰:“兒臣年幼無知,只怕治國有錯,辜負父皇心血。”

帝曰:“無妨,政務交付內閣,軍務交樞密院,你就是蓋章蓋章蓋章,栓條狗都能幹再說了,你老子只是退位,不是駕崩。”

太子大囧(抹掉)。

“兒臣盡力一試。”太子對曰。

帝曰:“不是盡力,是必須,必須說服群臣。”

初九日,禮部侍郎任士林上奏,曰:“帝繼位以來,後宮十人,雖子嗣繁盛,然諸妃年老色衰,不足以承陛下之歡心,請陛下降詔,選天下絕色入宮,侍奉皇帝。”

內閣輔臣帶頭附從,諸臣懇求。

帝曰:“朕年老體弱,腰力不濟,無需耽誤女子。”

次日,有鄉老上萬民書,懇請皇帝選秀。

帝答曰:“父老殷殷之心,朕深感欣慰,然國朝皇子十七,公主二十一,無需再納後宮。

且鄉野之家納妾,妻妾不和,雞飛狗跳,日日煩惱,朕不取也。”

十二日,皇后文氏降詔,求聘淮南東路總管文璧孫女為太子妃,文尚書奏曰:“臣家得天子厚待,滿門顯貴,然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為子孫長久計,文氏不宜再出皇后。”

後曰:“太子所請,陛下旨意,不可辭也。”

遂成。

帝聞,贊曰:“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太子與文氏女必成佳話。”

旋即降詔,選秀女十名入東宮。

官民聞詔,踴躍送女入京。

二月,選秀女四十,東宮十,諸成年皇子各三。

三月,太子成婚,冊文氏鎏娘太子妃,諸女為側妃。

四月初一,詔建紫金宮,所費皆出內帑。

少府奉詔廣徵天下良匠,各地以奇花異木嶙峋怪石以貢。

帝曰:“徽宗故事,不可不鑑,民間敬獻,概以市價給付銀錢,不得剋扣。”

初三,設各路巡查使,查民間冤屈。

初五,改國子監為採風院,諸國子生為採風使,巡遊天下,查訪民情。

初八,工部郎中兼管池州書院貢奎上書,請於溧水建水壩,以試水力發電。

帝曰:“電力,未來之主流也,此舉必將改變世界。”

詔令,改池州書院為皇家科學院,師生日常耗費由內帑出,水壩發電所需,同出內帑。

十三,少府將作二監聯名上奏,試建承天府至平江府鐵路,奏曰:“今國朝三百八十一處礦場有蒸汽機,其中一十二處煤鐵礦全為蒸汽機。

去歲,各礦出鐵鋼計有一萬萬斤,五十倍於以前,各礦以蒸汽機提送礦車,技術成熟。

火車與鐵路,當建也。

帝否,曰:“國朝疆域遼闊,卻不急於往西,當繼續研究,然海路危險,每年沉船數百艘,官民深受其苦,可試製蒸汽船,永解海運難題。”

五月初五,端午,帝臨鐘山,為皇家陸軍學院、皇家海軍學院揭牌,詔令海師改海軍。

初十,龍虎山掌教張留孫上書,求請於海外傳教,帝令禮部審查道籍,其多長生仙說,少忠君愛民,否。

十八,蒙古越玉門關進犯,楊鎮龍率軍擊之,斬首千一百二十,俘獲三百。

帝嘉獎,擢楊鎮龍為徵西元帥,統管西方戰事。

六月十五,烏思路吐蕃殘留寺廟貴族引馬拉國軍進犯,上將軍林桂芳請越境反擊,並禁佛教。

帝準進兵,曰:“山高路遠,耗費甚多,當謹慎用兵。”

又否禁教,曰:“佛道,國朝合法之教也,禁止於法不合。”

八月十五,青海路天方教徒勾結造反,總管府遣兵鎮壓,然地方多有損失。

增青海路駐軍,帝降詔,嚴查天方教,私下傳教者以立斬不赦,全族流放。

八月十八,大理寺有案上呈,奏請御裁。

平江府張記紡織廠紡工李大搗毀機器,糾集紡工攻擊廠衛後堵塞府衙,又與平江府衙役衝突,致三死二十一傷。

平江府判決李大死刑,從者或流放,或勞改,江南東路刑曹連署上呈,大理寺以為事出有因,可輕判,發回重審,江南東路認為此事惡劣,不嚴懲不足以儆效尤,堅持判罰。

如此三次,按制恭請聖裁。

帝閱卷宗,李大供述:張氏招工是曰月工錢至少八貫,只是須籤十年長約,諸工因工錢遠高於市價三成而籤,入廠後,每日上工七個半時辰,遲到早退按天扣錢,有女工因疲倦跌倒,手臂絞入機器,張氏不給治傷,反令賠償停工之損失。

張氏廠主張成德供述:廠內行事皆有制度,未違法度,且有合約為憑。李大糾結紡工,要求縮短工時,提高待遇,實乃貪心不足。

帝閱畢,招內閣、六部、大理寺、御史臺、採風院各長官覲見,並令太子旁聽。

帝轉案卷,曰:“今天下安定,國朝興旺,豈非百姓苦耶?

無農則飢,無工則弱,國必亡。

然,基石者,位必賤,尤以農工為甚,其力薄聲寡,苦楚難得上達,便如李大,不得已行偏激事。

何也?無共情爾!

諸卿高居廟堂,俯瞰人間,自以為體察民情,不過士紳豪強所言語爾。

國朝工業始發,法度缺失,如張成德者必多,假以時日,國何以為國?”

“臣有罪。”林景熙拜下。

帝曰:“時代發展,總有問題,須得明察糾正,若積重難返,改朝換代在所難免。

擬詔:法無禁止則不咎,張成德所為未違法度,不予追究。李大損壞東家財物,造價賠償,並補停工損失,其糾集紡工攻擊廠衛,致三死二十一傷,論罪當死。

朕憫其苦,特赦其本人並從眾,以內帑替其償還。

江南東路總管程文海、刑曹、平江府主佐官不能察民意,皆去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