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森在一旁補充:“但關鍵的指向性線索還是缺失——沒有發現兇器痕跡,沒有找到嫌疑人的生物檢材,那枚鐵釘和菸蒂的關連性還需要物證支援。“
楊林突然指著記錄冊上的油漬檢測結果:“這處油漬的氣相色譜分析顯示含C12-C20烷烴,是92號汽油的特徵組分,與火堆旁的塑膠碎片成分一致,說明嫌疑人確實攜帶了汽油桶。“他停頓了下,“但42碼鞋印在山脊處突然消失,周圍是堅硬的岩石面,沒有延續痕跡,這不符合常理——除非嫌疑人在這裡換乘了交通工具。“楊森立刻開啟電子地圖:“山脊往東三百米是機耕路,能通農用三輪車,往西兩百米有處廢棄礦洞,可能藏了車。“
兩人決定兵分兩路,楊林去機耕路排查,楊森則去廢棄礦洞。楊林在機耕路的碎石堆裡發現了幾道平行的輪胎印,間距1.2米,胎寬18厘米,是典型的農用三輪車胎紋。“輪胎印的新鮮程度在72小時內,“他用拓印紙覆蓋在胎紋上,“胎面有3處0.5厘米的橫向裂紋,與礦洞方向的輪胎印特徵一致。“楊森在礦洞口的塵土裡有了發現——一枚完整的42碼鞋印,前掌壓力面分布與之前的負重步態完全吻合,鞋印旁還有枚39碼女式皮鞋印,鞋跟處的金屬片在陽光下閃了下光。
“女式鞋印的步長55厘米,步寬8厘米,“楊森對著對講機說,“與42碼鞋印並行,步態協調,說明兩人是同行,這解釋了為什麼會有負重步態——可能是兩人共同搬運過東西。“楊林已經在機耕路盡頭的草垛裡找到了半截塑膠繩,繩頭的編織方式與礦洞口發現的纖維一致:“這是聚丙烯材質的打包繩,斷裂處有明顯的拉伸痕跡,應該是承重過大導致的,上面沾著的泥土成分與山窩的土壤一致。“
當兩人匯合時,夕陽已經把山影拉得很長。楊林的勘查袋裡裝著23份物證樣本,楊森的足跡分析報告上畫滿了紅色標記。“總結下,“楊林靠在老槐樹上,揉著發酸的腰,“嫌疑人至少兩人,一男一女,男性穿42碼運動鞋,女性穿39碼皮鞋,攜帶汽油和松木枝到山窩縱火,作案後沿山腰撤離,在山脊處停留,隨後乘農用三輪車離開。“楊森補充道:“但關鍵物證仍缺失——沒有找到兇器痕跡,沒有確定助燃劑的具體來源,那枚鐵釘和工業鹽的用途也不明,還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
最後一縷陽光掠過山窩,楊林望著那具已經被運走的焦黑屍體留下的印記,突然想起什麼:“燒痕區的土壤pH值是6.8,而礦洞口的是7.5,這0.7的差值可能是助燃劑殘留造成的,回去做離子色譜分析,說不定能找到更多線索。“楊森已經收拾好勘查器材,他的對講機裡傳來陸川的聲音:“有重大發現,死者的DNA比對結果出來了......“兩人對視一眼,雖然擴大勘查範圍沒有找到突破性線索,但這些細碎的痕跡像散落的拼圖,已經隱隱透出案件的輪廓。
當天晚上屍體被運送回刑偵支隊法醫張改著手對屍體進行解剖。
解剖室裡面,當那具從野狼谷山窩運來的焦黑屍體被推進來時,福爾馬林的氣味與焦糊味在空氣中劇烈碰撞,形成一種令人窒息的混合氣體。張凱戴著雙層乳膠手套,指尖捏著屍袋拉鍊的瞬間,炭化的面板碎屑像黑色的雪花般簌簌掉落。“死者為男性,全身炭化,燒失量約60%,”他的聲音透過口罩顯得有些沉悶,解剖刀在托盤裡反射出寒光,“初步觀察年齡在30-40歲之間,身高估算170-175cm,體重約65kg。”
助手小林的捲尺在屍體上移動,資料在記錄本上快速跳躍:“屍長172cm,從頭到腳呈蜷縮狀,四肢關節處有明顯的熱凝固收縮,這是焚燒屍體的典型特徵。”她的筆尖在“燒焦的深藍色衣物殘片”字樣上停頓,衣料纖維因高溫已經炭化,與現場發現的淡藍色纖維成分初步吻合。“左腕部有環狀金屬物殘留,”小林突然指著屍體手腕,“是塊不鏽鋼手錶,表蒙已炸裂,指標停在11點05分。”張凱湊近觀察,錶鏈的扣環處還纏著幾根未燒盡的纖維:“提取纖維樣本,同時檢查手錶內部有無生物檢材。”
屍表檢查顯示,死者全身面板呈焦炭狀,多處出現“人皮手套”樣改變——這是高溫導致面板與皮下組織分離形成的。“注意胸部左側有處不規則的面板缺損,”張凱用探針輕輕撥開炭化的組織,“大小約5×6cm,邊緣呈捲縮狀,需要鑑別是生前創傷還是焚燒導致的面板崩裂。”小林在缺損處噴上酒精,試圖清理表面的炭屑:“張老師,這裡的組織太脆了,一碰就碎。”
“先測屍溫。”張凱沒接話,將電子體溫計插入直腸深處,數字在22℃左右跳動。“環境溫度18℃,屍體核心溫度22℃,”他對照焚屍溫度變化曲線,筆尖在計算紙上劃過,“高溫焚燒會干擾屍溫推斷,但直腸溫度受外界影響相對較小。按正常屍冷速率,每小時下降0.8-1℃,但焚屍會使這個過程加快30%,初步推算死亡時間在12-24小時之間,但需要結合其他指標校正。”
切開胸腹腔時,解剖刀遇到了明顯的阻力——肋骨因高溫變得酥脆,輕輕一碰就斷裂成碎片。“胸骨和肋骨有多處骨折,”張凱用骨鉗小心翼翼地分離,“但斷面呈蜂窩狀,是高溫導致的熱損傷性骨折,不是機械性暴力造成的。”胸腔內的臟器已嚴重炭化,肺臟呈黑褐色,質地堅硬如炭塊,切開時沒有正常的組織彈性。“提取肺組織樣本,”張凱對小林說,“重點檢查有無煙灰炭末沉積,這是判斷生前燒死還是死後焚屍的關鍵。”
當解剖刀劃開氣管時,一團黑色的菸灰突然從管腔內湧出。“張老師,氣管內壁有大量菸灰和炭末!”小林的聲音帶著興奮,她用吸管小心收集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