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
錢默:“恩師認為此番不識所提出的“民族融合,華夏一統”能否被攝政王接受?”
(此時順治尚未親政,多爾袞為皇叔攝政王,一言九鼎)
洪承疇:“不識高論自當作為我大清國策宣揚,如此一來人心歸附,可勝過數十萬雄兵。”
錢默心道:天下漢奸自然希望這樣宣傳,你們好集體洗白。但你滿洲主子未必樂意,這雖然給滿洲入主中原找到了一些法理依據,但也有滿洲屈從漢家文化的意思在裡面。
歷史上關於滿漢融合,有“十從十不從”之說:
男從女不從:男子剃頭梳辮子穿滿服,女子仍舊梳原來的髮髻,穿漢服。
生從死不從:生前要穿滿人衣裝,死後則可穿漢服。
陽從陰不從:陰世的事,像做佛事超度等,都仍按漢族傳統佛道教習俗辦理,不從旗人習俗。
官從隸不從:當官的須頂戴花翎、身穿朝珠補褂馬蹄袖的清代官服,但隸役依舊是明朝的服飾。
老從少不從:孩子年少,不必禁忌,但一旦成年,則須按滿人的規矩辦。
儒從而釋道不從:即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在家人必須改穿旗人的服裝,並剃髮留辮。出家人不變,仍可穿明朝漢式服裝。
娼從而優伶不從:娼妓穿著清廷要求穿著的衣服,演員扮演古人時則不受服飾限制。
仕宦從婚姻不從:官吏管理按清朝典制,婚姻禮儀保持漢人舊制。
國號從官號不從:國號由明改成清,但官號沿用明代的六部九卿,總督巡撫等。
役稅從文字語言不從:差役稅捐,悉從滿制。但文字語言不改,仍用漢語。
雖說在民間保留了一定的漢家習俗,但是男子和官場主要還是遵從滿制,可見滿清統治者很忌憚被漢文化同化。
錢默則說到:“恕學生直言,恐怕攝政王不會同意;八旗貴族也多半會反對!”
“滿洲乃小族御大國,特別忌憚被我漢家文化同化,朝廷有識之士不會看不到“剃髮令”對眼下局勢的危害,但攝政王依然堅持推行,只怕學生的《華夏論》攝政王也不會接受。”
錢默暗笑到:老子丟擲這個《華夏論》就是要引發滿漢對立,讓多爾袞更猜疑漢臣,如果能在清廷引起滿漢相爭就更好了。
自古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於君而不反,復為君疑而誅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誅,則臣復疑於君而必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父子疑司馬懿謀反而不殺,最後終被司馬家造反奪了天下)
洪承疇人老成精,為人謹慎,本不會入局。
但這個“促民族之融合,全天下之大義”的洗白,誘惑實在太大,武將也許沒有那麼在意,文臣有誰願意死後受到千古唾罵?說啥以洪承疇范文程為首的漢奸文人集團也一定會力挺的,就等著把水攪混吧!
洪承疇此時說到:“想不到不識對於廟堂形勢也是洞若觀火,攝政王的確很可能會反對,但是皇上和太后一定會支援的!”
錢默則說:“恩師,如此說來我們的500須早日送往京城。這樣“民族融合,華夏一統”的方針定能得到各方認可。”
洪承疇會心一笑。有了這次獻銀之功,加之江南形勢也漸趨穩定,朝堂上的風波自能應對。錢默這小子倒是乖巧的很,若是他真沒有反心,提拔栽培一下也未嘗不可。
此時北京的滿清朝廷也是相當複雜的,滿洲貴族提防著漢人自不用說,早期降清的遼東漢人也對之後降清的明朝漢人降臣有排斥。降清的漢人也根據地域分成了以陳明夏為首的“南黨”和以馮銓為首“北黨”相互掣肘。雖然洪承疇本人並無意黨爭,如今身為漢臣手握南方大權,各方勢力均對其虎視眈眈。此時的“南北黨爭”雖然還沒有達到高潮,但是已經看到了一些崇禎朝“東林黨爭”的影子,想到這裡洪承疇也不經搖起了頭。
原本江南形勢緊迫,洪承疇是準備將這筆錢用來整軍發餉安穩人心,好一舉殲滅南明殘餘勢力。但是朝廷擔心其權柄過重已經任命了新的總督來管理兩江之地。這種替別人做嫁衣的事,洪承疇可就不大樂意了。
而且現在政治訴求高於一切,這筆錢必須運往京城了。當下立刻令人準備船隻以及護送兵馬,並命令揚州及淮安兩府知府安排疏通運河,沿途徵調縴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