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善對漢人降臣,心懷矛盾交織的複雜情感,既鄙夷其降志,又倚重其智勇,以圖大明疆土之利。

此等心態,非代善獨有,滿洲上下,皇太極尤甚,表面禮遇明將,實則心防如鐵,漢臣終難入其軍機核心,信任二字,更是奢望。

代善對鮑承先之紅衣大炮棄而不用,盡顯不耐,軍令之下,鮑承先無奈率漢軍正藍旗,投身血火交織的錦州之戰。

圍城之下,漢蒙聯軍,冷熱兵器交織,攻城一幕,恍若夢幻。

“總兵大人,敵勢洶洶,守城之物已竭!”

傳令兵急報,虎大威沉穩以對:

“無石無木,尚有戰刀,城牆為盾,若讓敵上城頭,何顏稱天雄!”

天雄新軍,初戰建虜,雖顯生澀,卻漸入佳境。反觀建虜,傷亡慘重,然虎大威眉頭緊鎖,不解其為何以卵擊石。

錦州城防,固若金湯,糧草豐足,靜待春暖花開。

建虜之舉,無異於螳臂當車,然其志何在,虎大威百思不得其解。

訊息傳至寧遠,守將鄧寶,祖大壽舊部,雖忠朝廷,卻感懷才不遇,被調寧遠,心有不甘。

遊擊李四福請戰,鄧寶冷笑拒之,言及擅自調兵之禍。

鄧寶好戰,奈何寧遠安逸,難展抱負,心中憤懣,與騎兵遊擊時小毛同嘆:

“吾等當出關,與敵決一死戰,而非困守此城,徒增笑柄!”

寧遠邊軍,士氣高昂,皆因朝廷厚待,軍備一新。

然封爵之制,不計舊功,令眾將士心生不滿,尤以鄧寶、時小毛為甚。

他們渴望的,不僅是溫飽,更是那馳騁疆場、建功立業的榮耀與爵位。

寧遠一隅,實乃大明邊軍渴望戰功、追求榮耀之縮影。

功勳與爵祿,乃將士心中無上榮光,亦是晉升之唯一坦途。

故此,孫傳庭與盧象升於奏章中,隱現請纓出戰之志,軍心之激昂,可見一斑。

“嘿,牢騷滿腹也別拿桌子撒氣!”

鄧寶瞪向時小毛,不滿之情溢於言表。

然眾人皆知,私下嘀咕無益,無盧帥軍令,擅自出戰,勝亦難逃嚴懲。

正此時,一士兵倉促奔入,時小毛與李四福目光交匯,心中皆燃戰火,料定錦州求援,競相請纓。

“稟鄧參將,斥候急報,敵寇已迫近寧遠,不足十里!”此言一出,猶如驚雷貫耳,三人皆愕。

“你說什麼?再給老子重複一遍!”鄧寶緊握刀柄,驚疑未定,恍若夢中。

“稟參將,敵距城咫尺!”兵士面帶喜色,知鄧寶渴望一戰。

“孃的!李四福,速集兵馬,城牆待命,大戰將至!”鄧寶拍案而起,熱血沸騰。

李四福應聲而動,卻忘頭盔,返身急取,邊跑邊呼:“兄弟們,韃子來了,上城牆!”

鄧寶亦披甲欲出,見時小毛嬉笑,怒道:“笑甚?有話快說!”心中已猜其意。

“嘿嘿,參將,咱騎兵,無馬亦能上城,戰鬥力槓槓的。”

……

然敵勢超乎鄧寶預想,登城一望,眉頭緊鎖。

原以為敵會遣漢奸軍先行試探,豈料盡是精銳韃子,甲冑鮮明,氣勢逼人,光頭閃爍,更顯其真。

更令人駭然者,敵陣後數排紅布覆蓋之物,竟是重炮!

韃子何時掌握此等利器?

鄧寶震驚之餘,疑惑叢生。大明雖處守勢,但韃子素輕裝簡行,重炮實為累贅。

且其無鑄炮之術,炮多來自明軍。此番變局,令鄧寶不敢小覷。

敵火炮數十門,志在必得寧遠。

鄧寶推測,錦州猛攻或為誘餌,意在分散朝廷兵力。

然虎大威沉穩未動,寧遠亦無增援之意,韃子算盤落空。

謎底揭曉,紅布落,紅夷大炮顯威。

鄧寶眉頭深鎖,此炮錦州稀缺,寧遠更無。戰況嚴峻,弗朗機炮難敵其鋒。

“賊寇何處得此重炮?”

鄧寶暗罵,一面佈防,一面急遣信使至山海關求援。

然路遙馬急,援軍至少三日方至,寧遠城危在旦夕。

\"轟然一響,建虜營中炮火驟起,白煙繚繞間,雷鳴般巨響震顫天際,此乃敵寇試炮之威。

炮彈無情,直擊寧遠城垣,磚石紛飛,城牆斑駁,顯露出幾分狼狽。

‘參將大人,敵遠炮猛,我軍火炮鞭長莫及!’

火炮千總成大志,神色焦灼,疾步而來,急報軍情。

鄧寶聞言,怒目圓睜,斥道:‘爾等何懼?

昔日言出必行,今敵至而怯?’

其聲如洪鐘,不僅針對大志,更欲振奮全軍士氣。

實則,鄧寶心中亦波濤洶湧,然面不改色,以穩軍心。

‘直面強敵,吾已遣使求援,援軍不日即至。

此乃吾土,豈能因幾炮而喪志?

若此便怯,出關之議休再提,吾恥與之為伍!’

鄧寶一番慷慨陳詞,將士們無不面有愧色,深知守土有責,怯懦非勇士所為。

士氣漸穩,然敵炮未歇,寧遠城頭,唯餘躲藏與等待。

炮聲隆隆,連綿不絕,四十門火炮齊發,猶如怒龍吐息,城牆震顫,彷彿天地同悲。

瞭望兵不幸中彈,血染城垛,生死瞬間,令人扼腕。

炮火暫歇,硝煙未散,鄧寶迅速部署,令士卒隱蔽,同時清理戰場,碎磚殘垣之中,傷亡慘重,滿目瘡痍。

片刻寧靜後,第二輪炮擊接踵而至,鄧寶心中憋屈難言,火器之利,反成桎梏,寧遠城與守軍士氣,皆受考驗。

炮聲止,寂靜中暗流湧動,兩軍將領心知肚明,城牆一旦崩塌,便是肉搏之時。

此刻,寧遠城上下,皆屏息以待,準備迎接那決定命運的最終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