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流轉,小小的魏來已經三歲了,他的世界不再侷限於爬行的視野,而是勇敢地邁開小短腿,奔跑於家中的每一寸土地,滿懷好奇地探尋著四周的奧秘。每當他找到新奇的東西,那雙明亮的眼睛裡就會閃爍出如星星般璀璨的光芒,彷彿發現了無盡的寶藏。
然而,孩子敏感的心靈也逐漸察覺到了家中不同尋常的氛圍。母親與奶奶之間的低聲交談,她們在廚房裡忙碌的身影,以及時不時傳來的嘆氣聲,都讓他感到了家中的壓抑與不安。儘管他不能完全理解成人世界的複雜,但那種沉重的氣氛卻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有一天,一個肩背沉甸甸醫藥箱的醫生踏入了家門。母親急忙走上前去,臉上寫滿了焦急。魏來好奇地湊近他們,試圖聽清他們的對話,然而那些醫學術語對他來說如同天書一般難以理解,唯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那個反覆出現的名字——“魏福元”。
他忍不住轉頭看向父親的房間,門緊閉著,但從門縫裡偶爾傳出微弱的咳嗽聲。一股莫名的擔憂在魏來心中湧起,他輕輕地推開了房門,只見父親躺在床上,臉色蒼白如紙,那雙曾經充滿光彩的眼睛,此刻卻顯得黯淡無光。看到魏來進來,魏福元努力擠出一絲微笑,但那種疲憊和無力卻難以掩飾。
“爸爸,你怎麼了?”魏來用他稚嫩的聲音小聲問道,他走到床邊,緊緊握住父親的手。魏福元輕輕地拍了拍兒子的手,卻無力說出更多的話語。
隨後的日子裡,魏來經常看到母親和奶奶在廚房裡忙碌著熬藥,整個家中都瀰漫著那股濃烈的藥味。他偶爾聽到她們低聲談論著“肺結核現在難治”,心中的困惑愈發加重,而且媽媽自已戴上了口罩,還給小魏來也戴上了一個小口罩。
每當他看到父親那日漸消瘦的臉龐和虛弱的身體,內心就充滿了擔憂和無助。他想要為父親做些什麼,卻發現自已能做的寥寥無幾。於是,他開始學習照顧父親,為他端水、送藥,希望能儘自已的一份微薄之力。
然而,父親的病情並未因此好轉。在1952年的正月初八那天,魏福元的病情突然急劇惡化。魏來看著醫生們焦急忙碌的身影,看著母親和奶奶哭紅的雙眼,他緊緊地握住父親冰冷的手,心中的不安如潮水般湧來,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最終,魏福元還是沒能挺過這一關,他永遠地閉上了眼睛。那一刻,年僅三歲的魏來彷彿失去了所有的力量,他無聲地滑落淚水,看著父親平靜的臉龐,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悲痛和不捨。他知道,他永遠失去了那個疼愛他、保護他的人。
那些天,家裡來了很多人,有道士來唸經的,還有鄰居來幫忙辦事的。不知哪裡弄來了一塊紅木的棺材。在媽媽、奶奶和親戚鄰居的一陣哭聲中魏福元的遺體被移入棺材內,而後,幾個男人,噼噼啪啪地把棺材釘得嚴嚴實實。所有人圍著棺材,在道士們吹奏的哀樂聲中,棺材被幾個小夥子抬著,據說,魏來的奶奶和媽媽不忍心直接埋葬。所以,暫時抬到自家東側的房屋邊上安放。
折騰了一段時間後。魏來家裡特別冷冷清清。魏來顯得特別孤獨。搬著小凳子一個人坐在門口發呆。
生活總是要繼續的。在之後的日子裡,魏來變得更加懂事和堅強。他明白,雖然父親已經離開了他們,但他的愛將永遠陪伴在他們身邊。他開始學會承擔更多的責任,幫助母親和奶奶照顧家庭,用自已的方式深深地懷念著父親。每當夜深人靜時,他總會獨自坐在窗前,望著星空,彷彿能從那閃爍的星光中看到父親慈祥的笑容。
魏福元的離世,如同黑夜中突然熄滅的燈塔,給魏家籠罩了一層深深的陰影。家中的頂樑柱轟然崩塌,生活的重擔無情地壓在了葉素秋和年邁的婆婆肩上。年僅三歲的魏來,彷彿也感受到了家中的鉅變,他不再像以前那樣無憂無慮、頑皮好動,而是變得異常早熟和懂事。
為了撐起這個家,為了維持生計,葉素秋不得不以更加堅韌的姿態面對生活的挑戰。她起早貪黑,不顧疲憊地在田間地頭忙碌著,希望能夠多收穫一些糧食,以確保家人不至於在飢餓中掙扎。而年邁的婆婆,儘管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也依然儘自已所能地幫忙照顧家裡,以及她深愛的孫子魏來。
魏來看著媽媽和奶奶如此辛苦,內心充滿了無盡的悲傷。他深知自已雖然年紀小,但也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只知道玩耍。於是,他開始學習做家務,幫忙照顧年邁的奶奶,還經常到田間去拾柴火,以減輕媽媽的負擔。他的這些改變,讓葉素秋和婆婆在艱難的日子裡找到了一絲慰藉。
在那段充滿挑戰的日子裡,魏家三口人更加緊密地相依為命。他們共同度過了無數個艱難的白天和黑夜,彼此之間的情感也變得更加深厚。他們學會了在困境中堅守希望,學會了珍惜每一個相處的時光。
雖然魏福元的離世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痛,但魏家人憑藉著堅強的意志和相互的扶持,已經逐漸走出了心靈的陰影。
魏來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長大,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勤勞品質,還從母親身上學到了堅韌不拔的精神。他知道,無論未來會面臨怎樣的困難和挑戰,他都會勇敢地面對,就像他的父親一樣。他將為了家人和自已的未來而繼續努力奮鬥,用自已的雙手去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這段艱難歲月中的堅守,不僅磨礪了他的意志,也讓他更加珍惜和感恩家人的陪伴與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