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縣馬家鎮

這裡離長安不到30裡,鎮裡最大家族姓馬,族長叫馬奎。

馬家在馬家鎮和附近擁有良田超過三千畝,加上坡地山林,總數不低於五千畝。

朝廷去年開始推行的攤丁入畝新政,今年開始正式實施。

寒冷的冬天,馬家人坐不住了,馬奎找來家裡幾個族老來議事。

“你們都是馬家的長輩,朝廷攤丁入畝推行以後,我們今年的稅收增加了不少。”馬奎臉上帶著濃濃的憂慮,此時的馬奎四十多歲。

“長孫僑這個挨千刀的,搞什麼攤丁入畝,這不是害我們嗎?”一位族老不滿的說道。

“說這些有用嗎?世家門閥、關隴貴族們…,他們都簽字定了的,來信告訴我們,必須支援新政才行。”

“支援支援!他們都得到好處了,我們得到了什麼?”

……

面對大家抱怨,馬奎深深吸了一口氣,“現在抱怨有什麼用?這些都是大家同意了的。

雖說我們交稅增加了,不過,我們接下來縣議員選舉和鄉長選舉機會也更大了。

這些話還是不要說了,說出去大家還會恨我們。”

面對馬奎的話,大家也沒反對。

“族長,你說怎麼辦?”

“如果死守土地,對我們並沒有好處。

貞觀二年乾旱時,朝廷讓大家打井抗旱,又是修水渠和水庫,山坡土地也能變成良田,接下來,大唐最不缺土地。

馬家想要發展,恐怕只能轉型。”

“怎麼轉?”

“逐漸放棄土地,往商業上轉型。”

“族長,這事說得簡單,我們手裡幾千畝土地怎麼辦?一年稅收都是一大筆。”

馬奎想了想說道,“藍田縣做法也許可以一試。”

藍田縣對於一些地方家族想轉型的,採取辦法是,將大部分土地分別轉承包給一些願意耕種的家庭,承包人只需要繳納稅收就行。

“這樣一來,我們虧大了。”

“藍田縣還有一種做法,那就是家族分家,把土地分給大家,這樣算下來,一家也只能分到兩三百畝,事情就好處理一些。”

“不急,我打算等到縣衙上班時,約一些人前去找縣令。”

………

“東籬,很快朝廷就會拍賣草原土地,我們想參與,只是手裡土地太多,有什麼解決辦法?”鄭善果終於說明了來意。

長孫僑終於明白了,為何鄭家一個族長今天帶著兒子來鄭仁基家,原來這才是他們前來的目的。

朝廷攤丁入畝推行以後,百姓負擔輕了,加之朝廷鼓勵百姓開荒,朝廷給的政策是,開荒土地3年內免稅,每個家庭最多可以開墾50畝荒地。

加之朝廷水車、水庫、水渠的修建,讓一些坡地也能成為良田,這就讓大唐上下土地富裕,世家豪族手裡的土地反而成了麻煩,因為他們也需要繳納稅收,種植下來,並沒有利益,甚至還會出現虧損。

供遠大於求,這就讓無數人並沒有購買土地的動力,世家豪族手裡大量土地反而成了累贅。

“鄭老是想問大家手裡這麼多土地如何解決?”

鄭善果並沒有迴避問題,而是點了點頭,“以前依託於稅收低,土地還能賺錢,如今大唐不缺土地,這些土地反而成了負擔。

你不種地依然需要繳納稅收,除非手裡沒有這些土地。”

長孫僑心中好笑,以前大家視為命根子的土地,大家居然開始嫌棄。

其實很好理解,以鄭家為例,他們在大唐土地總共超過10萬畝,而家族所有的人加在一起不足500人,人均耕種200畝怎麼可能?

這些家族很多人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主,他們會去種地嗎?

到了種地季節,種地的人都不夠。

花錢請人都請不到,這樣算下來,土地根本不賺錢。

“這事兒其實並不難。”

“哦?有什麼辦法?”

“第一步先分家。”

“分家?”

這個詞語就和皇帝分權一樣的道理,這些家族為何不斷壯大繁衍,就是為了集權統一調動族中資源。

“官場在分權,大家族就不能分家嗎?如果你們不分,必定民怨沸騰。”

鄭增接過話說道,“阿耶,老師說的是對的,大唐日報做過一個調查,不少地方百姓對當地大族都很忌憚。

如今大唐百姓明顯站在朝廷一邊,如果我們不分家,必然引來輿論指責。”

鄭善果想分嗎?他肯定不想,這種掌握整個家族的力量誰不想要?因為他可以調動整個家族的力量。

鄭潛說道,“二弟想法有些天真,這樣分家,鄭家勢力必定受到影響。”

長孫僑嘿嘿一笑,“鄭老見多識廣,應該明白一句話,不患寡而患不均。

如果大家都受到分權制衡,而大家族還想一家獨大,必然引來上下怒火。

鄭家做大的目的無外乎是擔心自已利益受到侵蝕,無法保護自已。

現在明顯不用擔心這一點,如果我們還把家族的人套在一起,這並不是好事。

首先,人多了,想法就多了,做事效率必然受到影響。

其次,還會揹負一個不好的名聲。

你們擔心我多少知道一些,鄭家也有自已家族規定,只要是一家人,有共同祖先,大家仍然可以用族規限制,只要族規符合大唐律法就行。”

鄭善果沒有反對,而是在思考。

鄭仁基說道,“東籬的意思是,分家好處更多?”

長孫僑微微一笑,“接下來大唐變革,發展肯定一日千里。

大家想過沒有,你們大家族就像吃大鍋飯一樣,必然有很多人心生懈怠。

長期下去,競爭力必然不足,自然會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分家不一樣,每個小家庭都有了努力的目標,這對於鄭家不是壞事。

除非大家希望的不是鄭家好,而只是自已好。

我們翻看歷史會發現,每個時期經濟好的時候,都不是國家掌握經濟。

就像先秦齊國一樣,齊國的商業十分發達,百姓都比較富裕,因為賺的錢是自已的,大家自然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