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大戰聲勢搞的那是一點都不小,若是評一個大唐自開始以來的戰事規模,這場大戰估計要排個前列。

最開始的時候,輔公祏派遣部將馮惠亮、陳當世率領三萬水軍駐紮在博望山。

這個博望山還有幾個名字,僰(bo)王山、東梁山,位置是在宣州當塗西南長江邊。

簡而言之就是杜伏威的大本營,歷陽的長江對岸,丹陽湖的西邊距離不遠。

沿著長江一路走的話,用不了兩百里就能夠到江寧。

又派遣陳正通、徐紹宗率領三萬步兵、騎兵駐紮在青林山,而這個青林山是在丹陽湖和博望山中間位置。

並且他在梁山用鎖鏈切斷江中航道,修築卻月城,延綿十多里,還在長江之西構築工事抵抗唐軍。

李孝恭與李靖率領水軍停泊在舒州,李世績率領一萬步兵渡過淮河,攻下壽陽,駐紮在硤石。

這個舒州是在長江以北的江淮,往東過去就是廬州,渡江以後沿著長江往東不到兩百里就到博望山。

硤石是在壽州,這個位置一直都是淮水兩岸重地,南下過了淮水之後往東不到五十里就到了濠州。

長江已經被鐵鎖連江,而且還築了城,顯然水軍是不可能走通的。

李世績和一眾將領都在北邊,那邊是不需要擔心的,而李孝恭他們雖然駐紮在長江以北,但他們其實是南邊兵馬。

所以現如今這個情況來看,要想攻打到江寧,搗毀輔公祏的老巢,徹底絕滅他。

那麼博望、青林這兩山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但是就這一點有些人能夠看清楚,有些人看不清楚。

不過不管情況如何,這條防線肯定是要先試把試把的,但是馮慧亮等人堅壁清野,半點想要跟你打的意思都沒有。

李孝恭想了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也是好辦法,他派遣奇兵切斷了馮慧亮等軍的糧線。

而馮慧亮等軍因缺乏軍糧,情況發生了變化,心裡急了,半夜派兵逼近李孝恭的軍營,想要速戰速決。

但是李孝恭卻又不敢了,因為那時候的江淮軍是天下強軍,論水步戰是排名前列的。

其實歷史上江淮等地的兵馬都是非常強勁,比如三國時期的丹陽兵,還有明朝淮西都是江淮的。

而這六萬兵馬,再加上輔公祏的將領也都是身經百戰,所以不敢跟他們硬碰硬,李孝恭是堅持不出戰。

但是不打也不能這麼僵持著啊,人家本來的打算就是把你拖著,拖到你撐不住自然就走了。

而斷糧道是奇兵的原因,就是因為這玩意兒不長久,江寧距離博望山並不遠,糧草運送還是比較簡單的。

所以李孝恭召集諸位將領商議接下來該如何處理,而很多,幾乎包括所有將領都提出了一個想法。

“馮慧亮等人歷經百戰,是不弱的,而且他們擁有強大的軍隊,還佔據著水陸兩方面的險要。

我軍如果進攻不能很快奏效的話,還不如直接進逼江寧,出其不備襲擊輔公祏的老巢。

等到江寧潰敗之後,馮慧亮等人自然會投降!”

這套操作熟不熟悉?

這不就是大唐滅蕭銑的翻版操作嘛,而李孝恭手底下的將領,大多都是蕭銑原先的將領。

而他們這操作用一個詞能夠形容,活學活用嘛。

而這個辦法確實是一個辦法,但是他也只是一個辦法,並不能夠付諸於行動。

想要直搗黃龍,事情並不是自己這邊做好了準備就行,還要根據敵方的情況判定這方法能不能用,管不管用。

而李孝恭也覺得這個辦法不錯,剛準備採納眾將領的意見,我們的軍神李靖出場嘍,準備再次揚名嘍!

李靖沒有絲毫的猶豫,直接點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而他也不用猶豫,不用顧及。

這些將領都是他的手下敗將,只要李孝恭聽從他的意見,那麼一切問題都不大,而李孝恭也確實挺聽話的。

吃一塹長一智嘛,前面的教訓證明了,不聽李靖就是要出事。

而李靖開口直接說:“輔公祏的精銳部隊,雖然在這裡安排了水陸兩支軍隊,但是這並不代表他的精銳就全在這兒了。

他自己留下統率的軍隊也並不少,再者馮慧亮等人距離太近,也沒有離心離德。

這個情況跟打蕭銑時的江陵時相比較,有著天差地別的區別。

如今博望的各個敵營都處在野外,尚且不能攻克,輔公祏憑藉堅固的石頭城自保,豈是那麼容易攻克的?”

簡而言之直搗黃龍也要看自己棒子硬不硬,別人強不強,簡簡單單一番話說的其他人無地自容。

而李靖並沒有結束,直接繼續乘勝追擊:

“進軍攻打江寧,如果十天半個月的攻不下,馮慧亮等人緊隨在我軍背後,到時候我軍腹背受敵,你們說危險不危險?”

而李靖也知道自己這番話得罪人,眾人皆醉你獨醒,我們笨,就你聰明是吧?

所以他說完之後沒有猶豫,直接說出了自己的辦法,開始分析以及獻策接下來該怎麼做。

“馮慧亮、陳正通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將,起初也並非他們不想出戰,而是因為輔公祏定下的計策讓他們按兵不動,想以此拖垮我軍而已。

而前面的安排就非常不錯,奇兵斷了他們的糧道,讓他們心急,所以他們才主動出擊。

我們現在已經把他們引誘出來了,他們主動找我們求戰,而且還是連夜,這說明他們的心不穩。

不光是他們的主將心不穩,他們的將士也是心不穩,所以這時候不是退縮的時候,這時候應該主動迎難而上,可一舉破敵!”

看看,看看,什麼叫眼光,什麼叫做欲揚先抑,什麼叫做先抑後揚,什麼叫做話術啊!

你不光要會噴人,你還要會捧人,而且你還要能夠提出解決辦法啊!

如果你光會前者,不會後兩者,再別人手底下混飯吃,那看你死不死就完了。

而李孝恭確實心情不錯,原來這個局面還是我開啟的,只不過我剛剛被這一幫蠢才給誤導了。

而他對於李靖那是相當的信任的,他有如今的這功績可是全靠了李靖,他又不是李瑗那廢物點心。

天賜李靖給我,得用好啊,所以當即拍板表示贊同,我們就這麼幹。

接著就開始了大戰,大唐這邊李孝恭再次接受李靖的計策。

這個計策還是老計策,李孝恭當即眼睛就亮了。

他先是用老弱殘兵先進攻馮慧亮等軍的營壘,自己統領著精兵嚴陣以待。

攻打馮慧亮等軍營壘的先頭部隊失敗逃跑之後,馮慧亮等軍出兵追擊。

而剛走出幾里地,李孝恭帶軍直接殺出,雙方交戰,大唐大敗馮慧亮等軍。

而這整個過程不就是打蕭銑麾下文士弘的翻版嗎?

雖然細節有些不同,但是整個過程是幾乎一樣的,只不過從李孝恭上次的“誘敵”變為了這次的伏擊。

而此戰正打在關鍵時刻的時候,闞稜的大風頭就來了。

闞稜和王雄誕兩個人,如果說王雄誕在江淮軍中有威望,受人愛戴,那麼闞稜就是有威嚴,人人恐懼。

江淮軍的起家都清楚,一幫子反賊大盜,自然就是沒什麼規矩的。

而闞稜貌魁雄偉,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陌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

簡而言之就是江淮軍內武力第一,擅長用陌刀,一揮就是砍碎幾人,沒有什麼人在他面前是堅固的。

而杜伏威安排給他的具體職責除了領兵,就是軍紀。

而闞稜確實是狠,有違反者無論親疏一律法辦,因此在江淮軍內威望極高,威嚴極重。

而闞稜就做了一件,不下張三爺長坂坡當陽橋喝退百萬曹軍的風流事。

他直接摘下頭盔對馮慧亮等軍怒目圓瞪的喝道:

“不識我邪?何敢戰!”

翻譯過來就是你們不認識我嗎?怎麼膽敢來與我交戰!

而馮慧亮等軍中有很多闞稜的舊部下,回想起往事直接嚇得膽兒肝兒顫,均喪失鬥志,因此被抓住機會潰敗。

而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多了,戰敗之後馮惠亮、陳正通逃走,李孝恭、李靖乘勝追擊,轉戰一百多里。

輔公祏在博望山、青林山兩處部隊均潰敗,馮慧亮、陳正通等人僅帶五百名騎兵逃回石頭城。

此戰遭大唐殺傷及淹死的有一萬多人,剩下的盡皆俘虜,真應了那句話,兵敗如山倒啊!

李靖的部隊先到達石頭城,輔公祏嚇得不行大為驚慌,守都沒守,直接帶著幾萬兵馬,放棄石頭城向東逃跑。

他打算跑到杭州南邊的越州會稽投靠左遊仙,李世績在後面狂追。

輔公祏跑到句容,也就是石頭城東南邊不到百里左右的位置,隨從的兵馬能跟上他的才五百人左右,剩下的都被李世績抓了。

夜晚跑到了毗陵,也就是常州城附近宿營,跑的挺遠,起碼三四百里路。

但是正應了那句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

輔公祏背叛了杜伏威,而他手下的將領吳騷、孫安等人謀劃把他給逮起來投降大唐。

不過輔公祏不愧是反叛出身的,敏銳覺察到吳騷等人的意圖,丟下妻子兒女不要了,獨身帶領幾十名心腹,衝破關卡逃走。

然後又一路跑到了湖州武康,距離杭州不到百里時時,受到當地百姓的攻擊。

西門君儀戰死,百姓捉住輔公祏,送到了江寧……

真的是,隋末被百姓和小兵弄死的反王實在是太多了,李密、李子通、劉黑闥、輔公祏等等。

李孝恭下令將輔公祏處斬,懸首示眾,而後傳首於長安。

大唐分別搜捕輔公祏的餘黨,全部處決,江南地區全部才算是徹底平定。

至於闞稜這位江淮軍最後一位大將怎麼死的……

與其說他是被輔公祏誣陷至死,不如說李淵和李孝恭等人想要他死。

大唐兵強將勇,連番征戰,輔公祏是在武德七年三月投降,隨後被處以死刑。

輔公祏這個人吧,大概是不甘心一個人上路,所以他向李孝恭揭發杜伏威才是謀反主謀,有密令為證。

當然,這個密令就是他偽造的這個密令。

而在這份密令裡,立下大功奮勇殺敵的闞陵也是謀反中人,估計如果不是王雄涎已經死了,連他也會列如同謀名單。

而李孝恭多清楚他這位堂叔的心思啊,簡而言之一句話,異姓王一個也不能留,各地勢力都要在大唐手裡握著。

而正好在此之前,李孝恭在沒收反賊家產時把杜伏威和闞陵的私產一併都給沒收了。

也不知道是故意還是弄錯,應該、可能、大機率是故意的。

而闞陵剛為此事和李孝恭吵了一架,李孝恭趁此良機,就直接以謀反罪將闞陵處死。

闞陵被捕臨死前被人來尋叫他前去,他還以為自己破輔公祏有功論功行賞呢,樂滋滋的就去了。

而闞陵是江淮軍最後一員大將,隨著他的死亡,盛極一時相當強大的江淮軍從此煙消雲散。

李孝恭隨後稟報李淵,說發現杜伏威才是謀反的幕後主謀,人證物證俱全,於是李淵動手剝奪了杜伏威的官職爵位,抄了杜伏威的家。

而雖然明確沒有下令殺了杜伏威,但是他隨後也把自己給“嚇死了”。

直到李世民即位後,才“突然發現”杜伏威、闞陵和王雄誕等人慘遭誣陷,為幾人平反恢復名譽。

總而言之就一句話,大唐是容不下不低頭,並且在各地有著勢力和名望的諸侯王存在的。

亂世真的是人才輩出,像王伏寶、王雄誕這些大將,闞稜、單雄信、王伯當、羅士信這些人死的太可惜。

歷史上輔公祏手下將領有西門君儀、徐紹宗、馮惠亮、陳政道、陳正通、陳當世、龍龕、吳騷、孫安等人。

至於左遊仙,那是輔公祏的合夥人,不過這一世是輔公祏手下將領。

其他將領徐紹宗、馮慧亮、陳正通現如今都在杜伏威手底下,有沒有問題的那不知道。

歷史上的情況與現在那可是大大不同了。

至於其他的現如今同樣都是在輔公祏麾下,這兩萬大軍就是左遊仙帶著陳政道和陳當世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