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在這裡,你可能會看到一些不符合你“三觀”的內容, 你可能會看到一些你一時無法接受的內容,這裡有發生在戰場上的詭異事件,有電影裡才存在的妖魔鬼怪,有小說情節中的離奇探險,也有傳說中的珍奇異獸以及匪夷所思的大案要案......

不接受不要緊,不相信無所謂,不接受,大可不看,不相信,大可當它是一部小說而已,作為作者,為了保證可以正常的更文,以及避免引發不必要的口水戰,我謝絕回答一切與本文內容有關的問題,總之一句話:信不信由你,寫不寫在我,也包括下面這段話。

你若問我我寫的這些故事是真的假的,我會告訴你它是真的,但我只負責寫,不負責向你做任何解釋。

說完了以上的基本宣告,我感覺有還有必要再說明一下我的職業:我是一名記者,不過這個記者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通常意義上《XXX 日報》、《XXX 晚報》的記者,也不是各類電視臺的記者,而是如本文書名寫的那樣,我是一名“內參記者”,相比於上述的“傳統記者”,“內參記者”也可以姑且稱作是“非傳統記者”,那麼什麼叫做“內參記者”呢?去偽存真,剝掉那些神秘主義色彩直來直去的說,就是專門行走在涉密事件的第一線,透過採訪、追訪、親身經歷等方式掌握相關事件的第一手資料,經過整理與潤色,將破碎的資訊變成一篇篇相對通俗易懂的文章,然後發表出去給可以看的人看。

當然了,發表的地方不是公開可見的任何對外刊物,還是如本文的書名所講,這些文章主要刊發在“內參”上“內參”既只在內部發行的刊物,它主要提供給相應級別、相關 領域的人員閱覽。

每一個單位,每一個領域,凡是涉及到官方的,例如ZJW、GAB、BD等等基本都有各自這樣的刊物,連負責為領導人飲食的“營養科”也有自已的“內參”,在那裡面討論的是世界最前沿的飲食營養學。

而我自認為也算是一名軍迷,就以軍事類雜誌做一個例子,說幾種部隊“內參”的名字:《火力與指揮控制》、《陸軍裝備》、《裝備》、《彈道理學》等,這些雜誌都是涉密的內部刊物,有一些雖然在網上可以查閱的到,但絕對購買不到, 更訂閱不到,在部隊的相關單位,每月發行的這類雜誌在過期之後都要進行集中銷燬,以免外傳洩密,而與之相對的市場化,或者說是公開發行的軍事類雜誌,比如《現代兵器》、《兵器知識》、《兵器》、《坦克裝甲車輛》等,則是可以花錢買到,每月訂購的,這前者對內,後者對外,在內容上的區別是十分巨大的,對內刊物內容,一般專業性非常強,會追蹤當今世界相關領域上的最新近況,並相應提及我國在該領域的目前狀況,為有關人員提供最權威、最及時的資料參考, 所用語言絕大多數皆為專業術語,如果不是業內人士,那閱讀起來基本都會感覺其枯燥晦澀,但對外雜誌上則不然,因為要考慮銷量等經濟利益,所以對文章的文筆有一定要求, 讓普通讀者也感覺有較強的可讀性,面對的人群不同,刊發的目的不同,所以兩種刊物的風格也就截然不同。

而我雖然寫的是“內參”,但不是技術性“內參”,作為一名記者,我更加註重的是事件本身的細節與事後的發展, 對於那些難懂的技術理論,我基本不寫,而且術業有專攻, 倘若真要我寫,以我的能力也寫不了,而且我面對的讀者人群,也不以技術人員為主,這就決定了我寫出來的東西,興許大家會更好理解一下。

除了職業以外,還有一點也十分有必要在正文開始之前講清楚:因為我決定把這些事情寫出來,併發出去,那麼就要考慮到它的可讀性。所以我在其中原則上採用採訪稿的寫作模式,但相比於我刊登在各種“內參”上的文章,很多地方都會在必要的部分更加傾向於小說的結構,以便於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而我用一個自然段說明這件事的目的是想告訴大家:它可能看著有點像小說,但它不是。

那麼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了,結案既然是刊發到“內參”上的,既然是涉密內容,又怎麼能堂而皇之的寫出來發表在網路論壇上呢?首先,我所寫的這些,即便涉密,也只是曾經涉密,現已脫密的內容而已,並且即便在涉密期間, 這些內容的保密級別也屬於非常低的水平,說到涉密問題, 我還可以給大家科普一件事情,從我國的保密制度上來說, 一般分為“秘密”、“機密”、“絕密”,三大級別,保密級別依次向上遞增,而“絕密”又分為五個子級別,仍然是以部隊為例,通常來說,最為常見的“秘密”內容,相關的營連級幹部就有權閱讀,“機密”級則要上升到團級以上,至於 “絕密”級,最低也得是軍區大佬才可以,如果上了“三級絕密”及以上,那閱讀許可權就得是巨佬級別才能擁有的了, 所以,請放心,真正涉密還未脫密的東西我出於紀律約束與個人操守那肯定是不會亂寫的,而那些毀天滅地,事關國家安全的東西,我就更不會寫了(關鍵是即便讓我寫,以我也什麼都不知道)。

另外,雖然文中的所有事件都是真實的,但細節上有真有假,這是為了多方面的需要,而在具體的人名上,我也都做了化名處理,所以不要試圖去用搜尋引擎搜尋相關人名,即便搜出來同名同姓的,那也跟我寫的東西沒有關係,在報 刊上刊登的內容為了保護當事人的隱私,常常在採訪時會使用各種化名,完全公開的報刊內容如此,更何況是曾經涉密現在要拿出來說說的“內參”。

(注:上面關於保密級別的問題,是我所在單位的情況, 也許每個單位並不完全一樣,如果有業內同行在場,那麼歡迎指教,不歡迎亂噴,也奉勸想亂噴的不要亂噴,因為那樣我會鄙視你。)

在這段話的最後,如果要有人問我寫這些東西的動機是什麼,那麼說的簡單而又文藝點就是:我想讓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讓更多的人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並不僅僅是雙眼所看到的那麼簡單,你所看到的,未必就是事情的全部,更遑論有無數的事情,你壓根兒就看不到,而讓世人瞭解的更多,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這是我作為一名與“媒體”、“記者”這些行業沾邊兒的一點職業追求,說的再簡單點就是:為了職業道德。

(前言):

公元 1984 年 04 月 28 日,我人民解放軍經過 18 晝夜血戰,成功使老山、者陰山迴歸祖國懷抱。越軍不甘失敗,從全國各地調集精銳 8 各團共計一萬八千餘人,意圖於老山一線與我軍展開決戰,並於 1984年 07 月 12 日發動大規模進攻,戰鬥開始時越軍分為四個主攻方向,我守軍則依託有利地形奮力還擊。

此役便是老山戰役乃至整個中越邊境戰爭期間非常著名的“7.12 大戰”,既“松毛嶺”戰役。初期由於潛伏在陣地前 500 米處的越軍精銳被我軍火力覆蓋,在 2 名營長被當場擊斃的情況下仍表現出了較高的戰場紀律,沒有暴露行蹤,導致我軍判斷失誤,直接造成越軍偷襲成功,168 號陣地失守。

隨後透過情報顯示,我軍迅速掌握越軍的進攻動向,遂 調集大量火炮,為我 14 軍 40 師 119 炮群配屬 119 團的 40師炮團(欠敵 4 營、85 加農炮營 7 連),趙言斌團長部配備2.5 個基數的彈藥,準備在守山戰中重創意欲進犯的越軍。在具體的戰鬥中,我軍炮兵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越軍曾試圖與我軍進行正面“對炮”,但雙方不僅是火炮數量、彈 藥基數懸殊極大,我軍還投入了當時最新型的火炮定位雷達,越軍火炮剛剛發出聲音,炮彈還在空中飛行,我軍的反擊火 力就已經上路,這一系列的優勢使我軍的反擊極為高效,在8 個小時的激烈戰鬥中,用純粹的炮擊就將越軍一個精銳炮兵旅完全殲滅在陣地上,部分越軍火炮試圖在開炮後迅速轉移,但火炮還未收起,我軍的炮彈就已經飛到,將越軍連人 帶炮全部炸飛,甚至出現過我軍炮彈打進越軍火炮炮管的奇蹟戰例。

在炮戰最激烈的 169 號陣地上,由 59-1 式 130 毫米加農炮、66 式 152 毫米加榴炮、100 毫米迫擊炮、130 毫米自行火箭炮等火器組成的火力在陣地前方組成了一道讓越軍付出極大代價也無法逾越的“火牆”,戰後經過統計,我方每一名單兵在作戰時,背後平均有 2-3 門大口徑火炮作為支援,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參戰重型火炮比步兵還多的先例, 這莫說是在越軍,就是在當時主流軍事強國下也是完全無法想象的,就是因為有了這種火力,為我軍最終贏得整場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正是因為如此,戰後,“向炮兵致敬”的口號,在老山前線響徹天空。

由於越軍並不知道我軍火炮打擊極為精準的原因是使 用了炮兵定位雷達,所以便誤以為是 169 號陣地上的炮兵瞭望哨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隨即組織大量兵力不惜一切代價攻擊 169 號陣地,認為如果拿不下該陣地就無法使自已的炮兵火力為前沿部隊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正是因為如此,才有 了上述我軍多型火炮組成“火牆”的經典戰例。

而當時 169 號陣地上的我軍守軍力量非常薄弱,只有一個步兵排,雖然在火炮的支援下最終成功將越軍擊退,但戰鬥的過程十分慘烈,除了越軍投入兵力多,不惜代價外,喪 心病狂的越軍為了保證拿下 169 號陣地,更是投入了一些戰後正規戰史資料中永遠不會提及的“秘密武器”,它們的使用,造成了短時間內的戰場恐慌。

在這些“秘密武器”參戰之後,我軍官方經過研究,將其劃入“活體生物兵器”的範疇之內,隨後迅速組織力量制定出了大量的應對方法並予以堅決反擊,同時也間接的促進我國在 20 世紀 80 年代國內“氣功熱”與“特異功能”研究狂潮的推進。

“活體生物兵器”的應用零星分佈在了眾多戰術級別的戰鬥中,其中規模較大的除了在上述的 169 號陣地外,還有

142 號陣地、149 號陣地,這三個位置可以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戰場,也是越軍投入最大,手段最惡劣的三處。

而“活體生物兵器”這個學術色彩濃厚的稱謂,則取自於戰後總參謀部的內部官方檔案與國防科技大學相關論文 中的用詞,屬於非常權威的“官方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