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航談道學養生》——我的道家哲學與養生之道

但今日,我且以溫和之姿,與你分享我這些年對道家哲學與養生之道的理解與實踐。

自二十一歲起,我隨姨夫(一位深諳佛道之理的居士)步入修行的道路,金剛經、道德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些經典如同明燈,照亮了我內心的幽徑。那些年,我沉浸在古聖先賢的智慧之中,感受著道家“道法自然”的深邃與廣闊。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愈發覺得,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對知識的追求,更在於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滋養我們的身心。於是,我開始深入思考道家哲學與養生之道的關係,試圖將古老的智慧融入現代生活之中。

在我看來,道家養生之道的核心在於“順應自然”與“內外兼修”。我們人體如同一個小宇宙,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因此,我注重根據四時的變化來調整自已的作息與飲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個季節都有它獨特的養生之道。同時,我也堅持動靜結合,既透過適當的運動來增強體質,又透過冥想、打坐等方式來修養內心,使身心達到一種和諧統一的狀態。

在道家哲學中,“無為而治”是一種高深的智慧。我將其應用於養生領域,意味著我們不應過度干預身體的自然過程,而是要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尊重它的需求。比如,在飲食方面,我遵循自然、均衡的原則,儘量選擇新鮮、天然的食材,避免過度加工和重口味的食物。我相信,只有讓身體自然地吸收營養、排除毒素,才能保持長久的健康。

此外,我還特別注重情志的調和。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中,我們很容易受到各種負面情緒的影響。因此,我學會了透過冥想、音樂、閱讀等方式來放鬆心情、調節情緒。我相信,只有保持一顆平和、樂觀的心,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美好。

啾啾娃,你可能覺得這些道理有些深奧難懂。但請相信,只要你願意靜下心來去感受、去實踐,你一定能發現其中的奧妙與樂趣。記住我的話:“人為愛而活”,而愛不僅僅是對他人的關愛與付出,更是對自已身心的呵護與滋養。願你我都能在道家哲學的指引下,找到屬於自已的養生之道,活出健康、快樂、充實的人生!

《劉智航談道學養生》——陰陽五行與人體健康

但今日,我要與你分享的是道學養生中陰陽五行與人體健康的奧秘。

在道家養生理論中,陰陽五行是構成宇宙萬物及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元素和規律。陰陽學說揭示了事物內部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關係;而五行學說則進一步闡述了宇宙中五種基本物質形態及其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運動變化規律。這兩者共同構成了道家養生理論的核心框架。

陰陽與人體健康

在人體中,陰陽二氣貫穿全身,無所不在。它們不僅代表著人體內部兩種不同的生理機能和物質屬性,還透過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來維持著人體的生理平衡和生命活動。當陰陽平衡時,人體各臟腑器官功能正常,氣血調和,精神飽滿,身體健康;而當陰陽失衡時,則會出現各種疾病和不適症狀。

為了保持陰陽平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調整飲食、作息、運動以及心態等方面。比如,在飲食上要避免過於辛辣、寒涼或油膩的食物,以免損傷脾胃之陽或陰液;在作息上要保持規律的睡眠習慣,避免熬夜或過度勞累導致陰陽失調;在運動上要選擇適合自已的運動方式並適量進行,以促進氣血流通和陰陽平衡;在心態上要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避免過度焦慮、抑鬱或憤怒導致肝氣鬱結或心火旺盛等陰陽失衡現象。

五行與人體健康

五行學說則將人體各臟腑器官與自然界中的五行元素相對應起來,認為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這種關係不僅體現了人體內部各臟腑器官之間的相互聯絡和制約作用,還揭示了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

在五行學說中,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分別對應著人體的肝、心、脾、肺、腎等臟腑器官。它們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決定了人體內部生理功能的正常執行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比如,木生火表示肝木可以滋生心火以維持心臟的正常功能;火生土表示心火可以溫暖脾土以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土生金表示脾土可以化生肺氣以維持呼吸系統的正常功能;金生水錶示肺氣可以下降為腎水以滋養腎臟;水生木則表示腎水可以滋養肝木以維持肝臟的疏洩功能。

然而當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失衡時就會導致人體內部臟腑功能的紊亂和疾病的發生。比如肝木過旺會剋制脾土導致脾胃功能下降;心火過盛會灼傷肺金導致咳嗽、咯血等症狀;脾土過溼會困阻腎水導致水腫、尿頻等症狀;肺金過燥會耗傷腎水導致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腎水不足則無法滋養肝木導致肝血不足、頭暈目眩等症狀。

因此為了保持五行之間的平衡我們需要根據自身的體質特點和環境變化來選擇合適的養生方法和手段。比如透過食療來調養五臟六腑;透過針灸、按摩等中醫外治法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透過調整作息和心態來保持身心和諧統一等。這些養生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陰陽五行理論來維護自身健康。

《劉智航談道學養生》——精氣神與養生實踐篇章

在道學養生的廣闊天地裡,精氣神被視為人體三寶,是維持生命活動、促進健康長壽的關鍵所在。今日,我便與你深入探討這精氣神與養生實踐之間的微妙聯絡。

精:生命之基

精,乃人體之精華,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在道家看來,精分為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藏於腎中,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原始動力;後天之精則來源於水谷之精微,透過脾胃的運化而生成,是滋養全身臟腑器官的重要物質。

養生實踐中,保精護精至關重要。我們要避免過度耗損精氣,如房勞過度、思慮過多、熬夜傷神等都會損傷精氣。同時,我們還應該透過合理的飲食調養、適度的運動鍛鍊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來補充和滋養精氣,使身體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活力。

氣:生命之力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在道家理論中,氣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多種型別,它們各自在人體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元氣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宗氣則是由自然界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微結合而成,主司呼吸和血液循行;營氣則執行於血脈之中,滋養全身;衛氣則行於脈外,具有溫養臟腑、護衛肌表的作用。

養生實踐中,調氣養氣同樣不可忽視。我們可以透過練習呼吸吐納、太極拳、八段錦等氣功鍛鍊來調和氣息、增強氣的功能。同時,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情緒波動也是調氣養氣的重要方面。因為情志的波動會直接影響氣的執行和分佈,導致氣機紊亂和疾病的發生。

神:生命之魂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和外在表現。在道家看來,神分為元神和識神兩種。元神是人體先天具有的本神,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識神則是後天形成的意識思維活動。元神與識神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和心理健康。

養生實踐中,養神安神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我們要保持心態平和、情緒穩定,避免過度思慮、憂慮和煩躁等負面情緒的影響。同時,我們還可以透過冥想、禪修等方法來培養元神、淨化識神,使心靈得到真正的放鬆和寧靜。此外,閱讀經典、欣賞音樂、親近自然等也有助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養神安神。

綜上所述,精氣神是道學養生中的重要概念和實踐物件。只有保持精的充盈、氣的調暢和神的安寧才能真正實現身心的和諧統一和健康長壽。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養生實踐不斷提升自已的精氣神水平讓生命之樹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