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議會最後的決議
法蘭西你們萬歲爺回來了 遠處飄來的風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布列塔尼大區首府雷恩市的議會大廳中,緊張而莊重的氣氛瀰漫著整個會議室。議員們聚集在這裡,進行著關於阿摩爾濱海省局勢的最後決策會議。
自從趙顯擊敗了阿摩爾濱海省的行省聯軍,已經過去了近兩個月。從那時起,布列塔尼大區的大區議會就一直在就這個問題進行激烈的爭論。一方面,他們面臨著來自其他三省的強烈反對;另一方面,趙顯在阿摩爾濱海省的勢力不斷擴張,使得大區對這片土地的控制權幾乎完全喪失。
法蘭西革命之後,巴黎的制憲會議確立了分級議會制度,增強了地方的自治權。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有所減弱。實際上,地方政府的自治權雖然增加,但巴黎政府對地方的掌控力卻依舊強大。
這是因為所有地方委員會和議會的法律基礎都源自制憲議會。委員會實際上是由議會選舉產生的常駐辦事機構,而各級議會則是地方政府的最高行政和司法機構。
議會的議長通常兼任委員會的委員長,兩者職能相近,且常駐的委員會委員都是從議員中挑選出來的。設立委員會的初衷是因為議員人數眾多,不可能長期聚集在一起,那樣不僅會給地方政府帶來沉重的負擔,還會造成政府上層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議員們在社會中都有著顯赫的身份和自已的產業,他們不可能整天忙於市政大樓的政務處理。因此,一個精簡的、由數人組成的常駐輪值委員會足以維持地方政府的日常管理。
法蘭西王國當前的地方議會制度,雖然借鑑了英國和美國州議會的模式,但仍存在許多缺陷。最嚴重的問題是,地方議會和選舉產生的委員會缺乏有效的監管。在這個通訊不發達的時代,地方議會幾乎成為了一個土皇帝,他們的話語具有絕對的權威,有時甚至能夠輕易地欺瞞遠在巴黎的中央政府。
亞瑟和其他一些行省議員有時會繞過布列塔尼大區議會,直接向巴黎政府越級彙報。在新的政治體系下,不同等級的議會之間的差異僅在於職責,而非地位。
這種變革徹底打破了法蘭西王國傳統的政治等級制度,使得政治局勢變得更加開明,但同時也底層帶來了混亂。
趙顯的崛起和他對阿摩爾濱海省的控制,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巴黎與布列塔尼大區議會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來溝通,最終只是決定召開決策會議,而非直接動用武力。
這種決策的緩慢,與路易十六時代的效率相比顯得更為笨拙。在君主專制時期,地方叛亂的訊息一旦傳到國王耳中,國王一聲令下,行省的軍隊便會迅速集結,共同圍剿叛軍。然而,現在的政治環境要求更多的協調和議會討論。
而在大區議會中的爭吵不斷,尤其是關於各行省分攤出兵比例的問題。每個行省都不願意承擔更多的經濟和軍事負擔,因為出動軍隊的代價是昂貴的。自治權的擴大意味著地方政府需要承擔更多的開支,因此在議會上的爭吵愈發激烈。
不過,幸運的是,巴黎制憲會議仍保有權威。議員們雖然爭吵不休,但也明白不能無限期拖延。各行省的軍隊已經在集結,等待議會最終決定的結果。
“各位紳士,”本傑明開始發言,他緊握著一份來自巴黎的信件,紙張在他手中微微顫動,“制憲議會已經發來信件,此次一定要把趙顯為首的叛軍繩之以法。”他的聲音提高了幾分,透露出一絲不容置疑的決心,“制憲議會的態度很明確,必要要讓我們的國王陛下知道,今日的法蘭西究竟是誰做主!”
他停頓了一下,讓話語在議員們心中沉澱。本傑明的手指輕輕敲打著講臺,他的目光逐一掃過議員們的臉龐。
“我們已經浪費了近兩個月的時間,”他繼續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責備,“如今叛軍趙顯在阿摩爾濱海省內不斷擴張勢力,我們今天就要分配好各個行省的作戰區域。”
議會大廳中,本傑明環視著在座的議員們,知道他們心中早已有了定數。這次會議,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決策的關鍵時刻,但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形式,一個公開確認之前私下商議成果的機會。
眾人早已商議確定好各自的出兵比例、進攻方向,甚至連每個省負責佔領的地區等等都規劃妥當。這次會議無非是將私下裡達成一致的計劃在會議上公佈於眾,同時也是向阿摩爾濱海省邊境省雲集的軍隊,正式下達軍令。
本傑明轉身指向牆上的大幅地圖,地圖上用不同顏色的標記清晰地展示了阿摩爾濱海省的各個區域。他拿起指示棒,逐一指出每個行省的責任區域:“伊勒-維萊訥省將負責東部戰線,莫爾比昂省負責南部戰線,菲尼斯泰爾省負責西部戰線。”
本傑明放下指示棒:“這次會議結束後,立即向各自的軍隊傳達命令。我們的目標很明確。不要再次浪費時間,立即行動起來。”
隨著本傑明的話語落下,議員們開始迅速地整理檔案,準備離開,以便儘快地將命令傳達給自已的軍隊。
最終,當本傑明宣佈會議結束時,議員們紛紛起身,步履匆匆地離開了議會大廳。
議會大廳內的喧囂隨著議員們的離去而漸漸平息。大多數議員都沒有注意到坐在後排的亞瑟。他靜靜地坐在那裡,觀察著會議的每一個細節,直到其他人都離開了大廳。
當最後一位議員的腳步聲消失在門外,亞瑟緩緩站起身,走到議長本傑明的身邊。他深深地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