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誤判自己和誤判別人
人際交往心理學的洞察之道 舊城莫愁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每個人都知道別人在評判自已時會出誤差,而沒有意識自已在評判別人時也會出誤差。
在人類社會的複雜互動中,這是一個普遍存在卻又常常被忽視的現象。當我們身處被評判的位置時,那種因他人的誤解、偏見或片面認知而帶來的委屈和不滿,往往能被我們敏銳地感知到。我們會急切地想要申辯,想要糾正那些不準確的評價,試圖讓他人看到一個更真實、更全面的自已。
比如,在學校裡,一個學生可能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就被老師或同學簡單地定義為“不夠努力”或者“學習能力差”。然而,他們可能忽略了這個學生在考試期間正面臨家庭的變故,或者他在其他學科上有著出色的表現,只是這次的考試內容恰好是他的薄弱環節。這個學生清楚地知道,這樣的評判是不公平的,是存在誤差的。也許這個學生一直以來都在默默地努力,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只是這次考試時因為緊張而沒有發揮好。又或者他在考前生了一場病,影響了複習的效果。但旁人卻沒有考慮到這些背後的因素,僅僅依據這一次的成績就對他做出了片面的評價。甚至有可能這個學生在學習上有著獨特的方法和節奏,只是暫時沒有適應學校的考試模式,然而這一點卻被忽視了。或許這個學生一直對某個特定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天賦,只是學校的評價體系無法充分體現這一點,導致他被低估。比如他對歷史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特的見解,但在以數學和語文為主導的考試中難以展現出來。他可能在課餘時間閱讀了大量的歷史書籍,參加了相關的學術討論,卻因為在學校的標準化考試中表現不佳而被認為不夠優秀。他可能對某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獨到的分析和理解,能夠清晰地闡述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和影響,但在學校注重記憶和標準答案的考試中無法充分發揮。
在職場中,一位員工可能因為一次專案的失誤,就被上級認為是“能力不足”或者“缺乏責任心”。但也許是因為專案中的其他成員沒有配合好,或者是遇到了不可預見的外部困難,導致了最終的結果不盡如人意。這位員工心裡明白,這樣簡單粗暴的評判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比如,在一個團隊專案中,該員工負責的部分已經出色完成,但由於其他成員的拖延和錯誤,導致整個專案進度受阻。而上級在沒有深入瞭解具體情況的前提下,就將責任歸咎於這位員工,這無疑是不公平的。或者是市場環境突然發生變化,原本可行的方案變得不再適用,但上級卻沒有考慮到這些外部因素,而是一味地指責員工。而且,有可能這位員工為了專案付出了大量的額外時間和精力,甚至犧牲了個人生活,但這些努力都沒有被看到和認可。也許這位員工提出了一些創新的想法和建議,但由於與傳統觀念不符而被忽視,最終導致專案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可過錯卻被歸咎於他。比如他提議採用新的技術手段來提高效率,但由於公司內部的保守氛圍而未能實施。或者他建議開拓新的市場渠道,但因為風險較大而被上級否決,最終當競爭對手在這方面取得成功時,他卻要承擔決策失誤的責任。他可能有著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預見到了行業的新趨勢和潛在的需求,但由於公司的決策機制和風險偏好,他的建議無法得到採納,而當市場機會錯失後,他卻成為了替罪羊。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可能會讓他人產生各種猜測和評價。比如,一個穿著時尚、個性的人可能會被認為是“愛出風頭”或者“不務正業”,而實際上,這只是他個人的審美和表達自我的方式,與他的內在品質和能力並無直接關係。被評判的人深知這種看法是有偏差的。也許這個人是一位時尚設計師,他的獨特穿著是為了尋找靈感和展示自已的專業素養。又或者他只是單純地喜歡嘗試新的風格,追求個性的表達,但卻被周圍的人誤解。還有可能他是在參加某個特定的活動或者扮演某個角色,需要這樣的穿著打扮,而旁人卻沒有了解到這些背景資訊就妄加評判。甚至他所處的行業或社交圈子對穿著有著獨特的要求和標準,而外人不瞭解這些,便輕易地給出了負面評價。比如他是一位音樂製作人,所在的圈子崇尚獨特的穿搭來展示個性。他可能經常參加音樂派對和工作室活動,需要透過獨特的著裝來融入這個充滿創意和個性的圈子,但在日常生活中,這種穿著卻被認為是標新立異。他可能會穿著誇張的服裝,佩戴獨特的飾品,以展現自已的音樂風格和藝術追求,但在普通大眾眼中,這可能被視為過於另類和不合常規。
然而,當角色轉換,我們自已成為評判者時,卻很少能意識到我們同樣可能會犯錯。我們往往憑藉著第一印象、短暫的接觸或者有限的資訊,就對他人做出了判斷。
當我們看到一個陌生人在公交車上沒有讓座,可能會立刻給他貼上“不尊老愛幼”的標籤,卻沒有考慮到他可能剛剛經歷了一場長時間的工作,身心疲憊不堪,或者他自已本身也有身體上的不適。也許這個人剛剛完成了一個重要的專案,連續加班數日,在公交車上實在是無力起身讓座。又或者他患有嚴重的腿部疾病,無法長時間站立,但這些情況我們在匆忙評判時是很難知曉的。甚至有可能他剛剛經歷了一場情感上的挫折,心情極度低落,根本沒有注意到需要讓座的情況。或許他正在思考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精神高度集中,以至於沒有意識到周圍的情況。比如他正在思考如何解決一個工作上的緊急難題。他可能是一位工程師,正在腦海中構思一個關鍵的設計方案,完全沉浸在自已的思考中,無暇顧及周圍的環境。或者他是一位醫生,正在思考一個病人的複雜病情和治療方案,以至於對外界的情況反應遲鈍。
當我們聽到有人在討論一個熱門話題時發表了與我們不同的觀點,可能會輕易地認為他“見識短淺”或者“固執已見”,而沒有去深入思考他的觀點背後可能有著不同的經歷和思考角度。比如,對於某個社會問題,他可能是基於自已在特定地區的生活經歷得出的結論,而我們由於沒有類似的經歷,所以無法理解他的觀點。但我們卻沒有嘗試去了解這些背景,而是直接對他進行了否定。或者他所接受到的資訊和教育與我們不同,導致了觀點的差異,然而我們卻沒有去探究這種差異的根源,就主觀地認為他是錯誤的。也許他是從一個獨特的專業角度出發來闡述觀點,而我們由於缺乏相關知識,無法理解其合理性。比如他是一位環保專家,從專業的角度提出了對某個環境問題的看法。他可能深入研究過相關的科學資料和案例,瞭解到一些普通人不瞭解的內幕和趨勢,但我們卻因為不具備這樣的專業知識而輕易否定了他的觀點。又或者他是一位社會學家,從社會結構和人類行為的角度分析問題,而我們由於缺乏這方面的學術背景,無法領會其深刻的見解。
在社交場合中,一個人不太善於言辭,我們可能就會覺得他“內向孤僻”,而忽略了他可能只是在陌生環境中比較緊張,或者他更擅長用行動而非語言來表達自已。也許這個人在熟悉的朋友面前是非常活潑開朗的,只是在新的社交場合中還沒有適應過來。又或者他是一個實幹家,更願意透過實際行動來展示自已的能力和價值,而不是透過言語來表現。還有可能他正在思考一些重要的事情,所以暫時顯得沉默寡言,而我們卻沒有耐心去等待他準備好參與交流。甚至他可能在之前的社交經歷中遭受過挫折或負面評價,導致在新的場合中變得謹慎和沉默。比如曾經因為說錯話而被嘲笑。他可能在過去的聚會中分享了自已的真實想法,卻遭到了他人的無情嘲笑,從此在社交場合中變得小心翼翼,不敢輕易開口。或者他在一次演講中表現不佳,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從此對公開表達自已產生了恐懼。
在團隊合作中,如果某個成員的工作進度較慢,我們可能會直接認為他“工作效率低”,而沒有去了解他是否遇到了技術難題,或者是否承擔了過多的工作任務。也許這個成員所負責的工作部分難度較大,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攻克。又或者是其他成員把一些簡單的任務都完成了,導致剩下的都是複雜的工作留給了他,從而影響了整體進度。而且,有可能他正在嘗試一種新的工作方法或者工具,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熟悉和掌握,但我們卻沒有給予他足夠的支援和理解。或許他所依賴的外部資源出現了問題,導致工作受阻,而這並非他自身能夠控制的。比如需要等待其他部門提供關鍵資料。他可能正在等待研發部門提供一個重要的軟體模組,或者等待市場部門提供最新的客戶需求調研報告,但由於其他部門的延誤,他的工作無法順利推進。又或者他所依賴的供應商出現了質量問題,導致他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來解決,從而影響了工作進度。
這種在評判他人時出現的誤差,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們的認知侷限和思維慣性。我們習慣於根據自已的經驗、價值觀和預設的標準來衡量他人,而很少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真正瞭解對方的背景、動機和處境。
我們的大腦為了節省能量和提高效率,常常會採用快速而簡單的模式來處理資訊,這就導致了我們在評判他人時容易出現以偏概全、先入為主的情況。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個年輕人穿著奇裝異服,我們的大腦可能會迅速根據以往的經驗將其歸類為“叛逆”或“不良少年”,而不會去思考他可能是一位有獨特藝術追求的人。或者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在公共場合哭泣,就立刻認為他是脆弱和不堪一擊的,而沒有想到他可能剛剛經歷了巨大的悲痛。也許我們看到一個人獨來獨往,就認定他不合群,卻沒有考慮到他可能更享受獨處的時光來思考和成長。比如他正在構思一部小說,需要獨處來激發靈感。他可能正在腦海中構建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情節發展,獨處能讓他更加專注於創作,而不是因為性格孤僻而不願意與人交往。又或者他正在進行一項重要的科學研究,需要獨自思考和實驗,以得出創新性的結論。
而且,我們的情感和偏見也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如果我們對某一類人或某種行為有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那麼在面對相關的個體時,就很難保持客觀公正。比如,如果我們曾經被某個地區的人騙過,那麼當再次遇到來自這個地區的人時,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對他們產生警惕和懷疑。或者我們對某一職業存在刻板印象,比如認為銷售人員都是油嘴滑舌、不可信的,從而在與他們交往時帶有偏見。也許我們因為個人的喜好或厭惡,對某些外貌特徵或性格特點的人產生不公平的評價。比如不喜歡過於活潑的人,就認為他們浮躁。我們可能因為自已偏好安靜、沉穩的性格,而對那些活潑好動、充滿活力的人產生負面評價,認為他們不夠穩重,而忽略了他們可能具有的創造力和熱情。又或者我們不喜歡過於內向的人,就覺得他們難以溝通和合作,而沒有意識到他們可能在思考問題時更加深入和細緻。
此外,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也在不知不覺中塑造著我們的評判標準。不同的文化、地域和社會階層可能會有不同的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念,當我們用自已所熟悉的標準去評判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時,誤差就很容易產生。比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達自已的想法被視為坦率和真誠,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會被認為是粗魯和無禮。在某些地區,人們注重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而在另一些地區,則更強調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而且,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化,一些傳統的評判標準可能已經不再適用,但我們卻沒有及時更新和調整自已的觀念。也許不同的社會群體對於成功、幸福等概念有著截然不同的定義和衡量標準,這也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評價。比如在一些社群,成功被定義為擁有穩定的家庭和豐富的社交生活,而不是單純的職業成就。在某些傳統的鄉村社群,一個人的價值可能更多地體現在他對家族的貢獻、鄰里關係的維護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上,而不是他在城市職場中的職位和收入。又比如在一些新興的創業社群,成功可能更多地取決於創新能力和市場影響力,而不是傳統的學歷和工作經驗。
當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已在評判別人時會出誤差時,會帶來一系列不良的後果。
對於被評判的人來說,不公正的評價可能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和職業發展。一個長期被誤解和貶低的人,可能會逐漸失去對自已的信心,變得消極和退縮。比如,一個在職場上總是被上級否定的員工,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已的能力,從而失去了爭取更好機會的勇氣。又或者一個在學校裡總是被同學嘲笑的學生,可能會變得孤僻,不願意與他人交往。甚至有可能導致心理問題,如抑鬱和焦慮。也許他們會因此失去追求夢想和目標的動力,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渦。比如放棄了一直以來熱愛的繪畫夢想。他可能原本有著極高的繪畫天賦,並且夢想成為一名傑出的畫家,但由於長期受到負面評價,認為自已沒有這方面的才能,最終放棄了這個夢想。或者他可能原本計劃參加一場重要的藝術比賽,但因為害怕再次受到批評和否定,而選擇了放棄。
對於評判者自身來說,這種錯誤的評判方式會阻礙我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當我們對他人的評價不準確時,很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和牴觸,從而破壞彼此之間的信任和溝通。比如,在朋友關係中,如果我們總是對朋友的行為做出錯誤的解讀和評價,可能會導致朋友之間的矛盾和疏遠。或者在戀愛關係中,對伴侶的誤解可能會導致感情的破裂。也許我們會因此錯過真正值得交往的朋友或合作伙伴。比如錯過了一個與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創業的機會。我們可能因為對他人的誤判而失去了一個能夠與我們互補、共同創造輝煌事業的夥伴,使我們的創業之路變得更加艱難。又或者我們錯過了一個與優秀的人合作完成重要專案的機會,導致自已的職業發展受到限制。
在團隊合作中,不準確的評判會導致團隊成員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影響團隊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比如,如果一個團隊領導總是對成員的工作表現做出不公平的評價,可能會引起成員的不滿和消極怠工,進而影響整個團隊的專案進展。或者成員之間因為相互的誤解和錯誤評價,無法有效地協作,導致工作重複和資源浪費。也許這會使得團隊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潛力,錯失發展的機會。比如錯過了一個在行業內嶄露頭角的專案。由於團隊內部的不和諧和低效率,無法按時完成重要專案,失去了在市場上佔據領先地位的機會,讓競爭對手搶佔了先機。或者因為團隊成員之間的不信任和矛盾,導致創新思維無法充分發揮,錯過了推出具有創新性產品或服務的時機。
從社會層面來看,這種普遍存在的評判誤差會加劇社會的分化和對立。不同群體之間因為相互的誤解和偏見而難以和諧共處,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比如,不同種族、宗教或社會階層之間,如果因為評判誤差而產生隔閡和敵意,可能會引發社會的動盪和不安。或者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如果對某些群體存在錯誤的評判和假設,可能會導致政策的不公平和社會資源的不合理分配。也許這會阻礙社會的進步和創新,破壞社會的公平正義。比如導致某些地區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一些貧困地區的學校可能因為被認為學生素質低、教育成果難以提升,而得不到足夠的資金和師資支援,進一步加劇了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又或者在醫療資源分配上,如果對某些疾病或患者群體存在偏見,可能會導致醫療服務的不公平和低效。
要避免這種評判誤差,我們需要培養自已的同理心和包容心。嘗試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感受和處境。比如,當我們遇到與自已觀點不同的人時,先不要急於反駁和評判,而是試著去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學會換位思考。我們要學會傾聽他人的故事和經歷,從中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比如耐心傾聽一位流浪漢講述他的遭遇。我們不僅要傾聽,還要真正地理解他所經歷的困難和挫折,以及這些經歷如何塑造了他的現狀。並且給予他尊重和支援,而不是簡單地憐憫或嫌棄。
我們要學會主動收集更多的資訊,避免僅憑表面現象就匆忙下結論。在與他人交流時,保持開放的心態,傾聽對方的解釋和觀點。比如,在瞭解一個人的行為時,不僅僅看他做了什麼,還要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以及背後的動機和原因。並且積極尋求多方面的資訊來源,避免資訊的片面性。我們要學會提問和探究,深入瞭解事情的全貌。比如透過深入調查瞭解一個社會現象的本質。我們可能需要查閱相關的研究報告、採訪多個相關人士、觀察實際情況等,才能真正理解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背後的各種因素。並且要保持批判性思維,不盲目接受現成的結論和觀點。
不斷反思和審視自已的評判標準,意識到自已的侷限性和可能存在的偏見,並努力加以糾正。比如,定期回顧自已對他人的評價,思考是否存在不公平或不準確的地方,並從中吸取教訓。同時,勇於接受他人的反饋和批評,以改進自已的評判方式。我們要敢於承認自已的錯誤,並積極尋求改變。比如向被誤判的人真誠道歉並改正。我們要以誠懇的態度面對自已的錯誤,用實際行動來彌補我們給他人造成的傷害,並且努力避免在未來再犯同樣的錯誤。並且要學會從錯誤中成長,不斷完善自已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學會尊重個體差異,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已獨特的經歷、性格和價值觀,不能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所有人。比如,在一個多元化的團隊中,尊重每個成員的獨特之處,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而不是要求所有人都符合一個統一的標準。並且在社會交往中,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人,避免因為差異而產生歧視和偏見。我們要以包容和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的獨特之處。比如欣賞不同藝術形式所表達的美。我們要學會從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中發現其獨特的價值和魅力,而不是僅僅侷限於自已熟悉和喜歡的型別。
總之,認識到每個人在評判別人時都可能會出誤差,並努力避免這種誤差,是我們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需要不斷學習和修煉的重要一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更加和諧、包容和公正的社會關係,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共同發展。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已,不要輕易地對他人做出片面和不準確的評價,而是以理解、尊重和包容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人。並且積極傳播這種正確的評判觀念,影響身邊的人,共同營造一個更加理性和友善的社會環境。讓我們努力提升自已的認知水平,以更加客觀和公正的態度去評價他人,為構建一個美好的社會貢獻自已的力量。比如積極參與社群活動,倡導公正評價和包容理解的價值觀。我們可以組織座談會、舉辦講座或者透過社交媒體等渠道,傳播正確的評價觀念,引導更多的人關注和避免評判誤差帶來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