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除了你自己,沒有別人能帶給你平安
人際交往心理學的洞察之道 舊城莫愁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人生的漫漫長河中,我們都在追尋一種珍貴而又難以捉摸的狀態——平安。平安,並非僅僅是指身體的無恙和環境的安寧,更是心靈深處的一種寧靜與平和。然而,當我們深入思考這一概念時,會發現一個深刻而又無可辯駁的真理:除了你自已,沒有別人能帶給你真正的平安。
平安,這個看似簡單的詞彙,蘊含著豐富而多層次的內涵。從最基本的層面來說,它意味著沒有外在的危險和威脅,身體能夠健康地存在,生活能夠有序地進行。我們希望生活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不受暴力、犯罪和自然災害的侵擾。這是一種對外部世界穩定性的渴望,是我們生存的基本需求。我們期望街道上沒有犯罪的陰影,居所能夠抵禦風雨的侵襲,大自然的力量不會突然給我們帶來滅頂之災。當我們身處這樣一個相對穩定和安全的環境中,身體能夠得到放鬆,心靈也能獲得初步的慰藉。比如,當我們在一個治安良好的社群中生活,夜晚能夠安心入睡,不必擔心有盜竊或搶劫的發生;當我們的房屋能夠經受住風雨的考驗,在惡劣天氣中依然為我們提供溫暖的庇護;當我們生活的地區很少受到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們的生命和財產能得到基本的保障。這種外在的平安讓我們感到生活的基礎是穩固的,讓我們能夠有精力去追求更多的東西。
然而,平安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它還包括內心的平靜和安寧,一種在面對生活的起起落落、喜怒哀樂時,依然能夠保持鎮定和從容的心態。當我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奔波忙碌,心靈常常會被各種憂慮、恐懼和壓力所佔據。這時,平安就成為了一種內心的避風港,讓我們在喧囂與動盪中找到一片寧靜的角落。我們可能會因為工作的壓力而焦慮,因為人際關係的複雜而煩惱,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感到迷茫。但真正的平安,能讓我們在這些困擾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情緒所左右,堅守內心的寧靜。例如,當我們在工作中面臨緊迫的截止日期和高強度的任務時,內心的平安能讓我們有條不紊地安排工作,而不是陷入慌亂;當我們與朋友或家人產生矛盾時,平安的心態能幫助我們冷靜地溝通,而不是衝動地爭吵;當我們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感到迷茫時,內心的平安能給予我們耐心和信心去探索,而不是急於求成或自暴自棄。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容易產生一種依賴他人來獲取平安的傾向。小時候,我們依賴父母的呵護和照顧,認為他們的存在能為我們遮風擋雨,帶來安全感。在他們溫暖的懷抱中,我們覺得世界是美好的,一切的危險都可以被阻擋在外。他們為我們準備食物,為我們講故事哄我們入睡,在我們生病時悉心照料。我們天真地以為,只要有父母在,生活就會一直這樣安穩。他們會在我們受到欺負時挺身而出,會在我們遇到困難時給予幫助,會在我們迷茫時指引方向。我們習慣了他們的陪伴和保護,覺得這就是平安的全部。
在學校裡,我們依賴老師的指導和同學的陪伴,覺得在這個集體中能找到歸屬感和安心。老師傳授給我們知識,解答我們的疑惑,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同學們與我們一起玩耍、學習,分享彼此的快樂和煩惱。我們在這個小小的校園世界裡,感受到了一種被接納和被需要的溫暖。老師會在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耐心輔導,會在我們犯錯時給予教導和糾正,會在我們取得進步時給予鼓勵和讚揚。同學們會在課間一起嬉戲打鬧,會在考試前互相鼓勵,會在活動中共同合作。我們在這個充滿活力和朝氣的環境中,度過了許多無憂無慮的時光。
當我們步入社會,這種依賴可能會轉移到伴侶、朋友或者權威人物身上。我們期望他們能夠理解我們的困境,給予支援和安慰,為我們解決問題,從而讓我們感受到平安。比如,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時,我們可能會向同事或上司尋求幫助和建議,希望他們能為我們指明方向,消除我們的不安。在感情生活中,我們期待伴侶能給予我們無盡的關愛和包容,讓我們在疲憊時有一個依靠的肩膀。在面臨重大決策時,我們可能會參考權威人士的意見,希望他們的經驗和智慧能為我們帶來保障。我們可能會在工作中遇到專案失敗、職業瓶頸等問題時,希望從同事那裡得到一些啟發和鼓勵;在感情中遇到爭吵、冷戰等情況時,渴望伴侶能夠主動和解,給予我們溫暖的擁抱;在面對投資、創業等重大決策時,期待能有行業專家為我們指點迷津。
然而,這種依賴他人來獲取平安的方式往往是不可靠的。父母會老去,他們的能力和影響力也有限;老師和同學不能時刻陪伴在我們身邊;伴侶和朋友也有自已的生活和煩惱,無法完全滿足我們的需求。即使是那些看似權威和強大的人物,也並非無所不能。比如,一個在感情上過度依賴伴侶的人,當伴侶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無法時刻陪伴在身邊時,可能會感到極度的不安和焦慮。他們把自已的平安感完全寄託在對方的行為和態度上,一旦對方稍有疏忽,自已的世界就會陷入混亂。他們可能會不停地打電話、發資訊,試圖確認對方的行蹤和心意,這種過度的依賴不僅給對方帶來壓力,也讓自已陷入了痛苦的迴圈。比如,當伴侶需要加班或者出差時,這個人可能會變得坐立不安,無法集中精力做自已的事情,甚至會出現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他們的情緒完全被對方的動態所左右,失去了自我調節的能力。
又比如,一個在工作中總是依賴上司決策的員工,當面臨上司不在場或者需要自已獨立做出重要決定時,可能會陷入恐慌和無助之中。因為他們沒有培養起自已內心的力量和決策能力,總是期待別人為他們提供平安的保障。他們可能會猶豫不決,害怕犯錯,導致錯過最佳的時機。比如,當上司休假或者調離崗位時,這個員工可能會面對一個重要的專案決策而感到無所適從。他們可能會反覆糾結,不敢做出決定,或者盲目地模仿上司過去的做法,而不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判斷。
真正的平安來自於我們內心的強大和自我的成長。當我們學會面對自已的恐懼、憂慮和不完美,當我們能夠獨立思考、自主決策,併為自已的行為負責時,才能夠建立起一種穩固而持久的平安感。這需要我們不斷地自我探索和反思,瞭解自已的內心需求和價值觀。我們需要深入自已的內心世界,去挖掘那些隱藏在深處的渴望、恐懼和夢想。透過反思自已的經歷、行為和情緒,我們可以逐漸明白自已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以及什麼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
自我探索是一個深入內心的過程。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審視自已的情感、想法和行為模式。問問自已,什麼是真正讓我們感到快樂和滿足的?我們的恐懼和憂慮究竟來自何處?是過去的創傷,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是對自已的不自信,還是對他人評價的過度在意?透過這樣的反思,我們能夠逐漸發現自已內心的聲音,找到真正的自我。比如,一個人透過不斷地寫日記、冥想和與自已對話,逐漸認識到自已對藝術的熱愛,並決定辭去穩定但不喜歡的工作,投身於藝術創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克服了對未知的恐懼和對他人評價的擔憂,因為他找到了內心真正的追求,從而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平安感。他不再隨波逐流,而是堅定地走在自已選擇的道路上,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內心都充滿了力量和安寧。他可能會面對家人的不理解、經濟上的壓力以及創作過程中的瓶頸,但因為他內心明確自已的熱愛和方向,所以能夠堅持下去。
自主決策是建立內心平安的重要環節。在生活中,我們會面臨無數的選擇,小到每天吃什麼穿什麼,大到職業發展、人生伴侶的選擇。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軌跡。當我們依賴他人來做決定時,我們就失去了對自已生活的掌控權,也無法真正為自已的選擇負責。例如,一個在選擇大學專業時聽從父母建議而放棄自已喜歡專業的學生,可能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痛苦和迷茫。因為這個專業不是他內心真正的選擇,他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他可能會在學習中缺乏動力,成績不佳,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焦慮。相反,如果他能夠堅持自已的想法,選擇自已熱愛的專業,即使面臨困難和挑戰,他也能夠因為是自已的選擇而堅定地走下去,內心充滿平安。他會主動去學習,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這是他為自已選擇的道路,他願意為之付出努力。比如,他會主動參加相關的學術活動、實習或者研究專案,努力提升自已在這個專業領域的能力和競爭力。
為自已的行為負責是一種成熟和勇敢的表現。當我們做出決策並採取行動後,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要勇於承擔責任。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犯錯,而是要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不斷成長。每一次的錯誤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次成長的磨礪。比如,一位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遭遇了失敗,但他沒有逃避責任,而是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重新調整策略,再次出發。因為他知道,只有為自已的行為負責,才能不斷提升自已,最終實現自已的目標,獲得內心的平安。他不會把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而是從自身找原因,改進自已的方法和策略。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內心變得更加堅強,對未來的挑戰也更加有信心。他可能會重新評估市場需求、調整產品定位、最佳化團隊結構,以更加成熟和穩健的姿態重新投入創業的征程。
內心的強大還體現在我們應對挫折和困難的態度上。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困境,如失業、失戀、親人的離世等。這些痛苦的經歷往往會讓我們感到不安和絕望。然而,正是在這些艱難的時刻,我們才有機會鍛鍊自已的內心,讓它變得更加堅強。當我們面對挫折時,不要陷入自怨自艾和怨天尤人的情緒中,而是要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相信自已有足夠的能力和智慧度過難關。比如,一個經歷了失業的人,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利用這段時間提升自已的技能,拓展人脈,最終找到了更理想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內心得到了磨練,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也不再感到恐懼,從而獲得了真正的平安。他會主動參加培訓課程,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透過網路和社交活動結識更多的行業人士,為自已的重新就業創造機會。他可能會學習新的程式語言、考取相關的職業證書,或者參加行業研討會,不斷提升自已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也是實現內心平安的關鍵。無論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難和挑戰,我們都要學會看到事情的積極一面,相信未來會更好。這種樂觀不是盲目地逃避現實,而是在充分認識到生活的艱辛後,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即使身處黑暗,也要相信黎明終會到來。比如,一個身患重病的人,沒有被疾病打倒,而是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珍惜每一天的時光,與家人和朋友共度美好時光。他的樂觀不僅讓自已的生活充滿了陽光,也感染了身邊的人,讓大家都感受到了一種來自內心的平安和力量。他會制定康復計劃,堅持鍛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他會感恩身邊人的陪伴和支援,用笑容和溫暖回報他們的關愛。比如,他每天會按時服藥、進行康復訓練,同時還會參加一些病友互助活動,鼓勵其他病友積極面對疾病。
同時,我們也要學會放下過去的痛苦和怨恨。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不安正是由於無法釋懷過去的經歷,讓那些負面的情緒一直困擾著我們。只有學會原諒和放下,我們才能輕裝上陣,迎接新的生活。過去的已經過去,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和放下。比如,一個曾經遭受過背叛的人,經過長時間的內心掙扎,最終選擇了原諒對方,放下了心中的仇恨。他發現,當他不再被過去的陰影所籠罩時,內心變得無比輕鬆和平安。他不再讓過去的傷害影響自已的現在和未來,而是專注於當下的美好,重建自已的信任和勇氣。他可能會開始新的戀情,或者投入到新的興趣愛好中,讓自已的生活重新充滿色彩。
在這個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常常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追求著別人眼中的成功和幸福,卻忽略了自已內心的真正需求。然而,真正的平安是無法從外界獲取的,它只能在我們內心深處找到。外界的標準和評價是不斷變化的,我們永遠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只有傾聽自已內心的聲音,才能找到屬於自已的平安之路。當我們被社交媒體上展示的完美生活所迷惑時,很容易陷入焦慮和不安,覺得自已的生活不夠好。但其實,這些所謂的完美往往只是表面的假象,每個人都有自已的煩惱和挑戰。我們需要明確自已的價值觀和目標,不被外界的喧囂所幹擾。
當我們學會與自已的內心對話,傾聽它的聲音,勇敢地面對自已的恐懼和不安,用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去塑造自已的生活時,我們才能真正擁有那份屬於自已的平安。這是一種不受外界干擾和影響的寧靜,是一種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保持的淡定和從容。我們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動搖自已的信念,也不會因為一時的困難而放棄自已的追求。比如,一位在繁華都市中忙碌工作的白領,在閱讀的智慧中尋找心靈的慰藉。他懂得在忙碌中為自已創造一片寧靜的空間,讓自已的心靈得到喘息和滋養。他可能會在清晨早起,在陽臺上做一套舒緩的瑜伽動作,迎接新的一天;或者在下班後,泡上一杯熱茶,翻開一本喜歡的書籍,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裡。
又比如,一位生活在偏遠鄉村的農民,雖然物質生活簡單,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滿足讓他內心充滿了平安和喜悅。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感受著四季的更替,享受著土地的饋贈。他不羨慕城市的繁華,因為他在自已的生活中找到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他會在春天播種,期待著秋天的豐收;在夏天的夜晚,躺在院子裡看滿天繁星;在冬天的爐火旁,和家人分享一年的故事。他的生活雖然平淡,但充滿了真實和溫暖。
總之,除了你自已,沒有別人能帶給你平安。這是一個需要我們用一生去領悟和實踐的真理。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關注自已的內心世界,培養內心的力量,為自已創造一個充滿平安和幸福的人生。無論未來的道路多麼曲折,只要我們堅守內心的平安,就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屬於自已的光芒。我們要相信自已的內在力量,相信我們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挑戰,相信我們能夠在不斷的成長和修煉中,獲得那份真正屬於自已的平安和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