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擺脫討好,擁抱自我
人際交往心理學的洞察之道 舊城莫愁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對朋友比對自已還好,朋友求幫忙從不拒絕,朋友不開心陪她聊整夜,總是委屈自已、成全別人,可別人似乎都不知道感恩你的付出。你是這樣的討好型人格嗎?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人際交往的廣袤領域中,存在著這樣一類人,他們彷彿將朋友的需求置於自身之上,毫無保留地奉獻著自已的時間、精力和情感。朋友的求助如同聖旨,他們從未有過拒絕的念頭;朋友的情緒低落時,他們甘願捨棄自已的休息時間,陪伴左右,徹夜長談。然而,令人唏噓的是,這般無私的付出往往並未換來應有的感恩與珍視,他們的善意似乎在他人眼中變得習以為常,甚至被視為理所當然。
這種現象並非個例,而是反映了一種被稱為討好型人格的行為模式。探究其背後的原因,我們會發現,每個討好型人格的內心都住著一個需求未被滿足的內在小孩。這個內在小孩,承載著過去的創傷、未被滿足的渴望以及深深的不安。
他們對於安全感的渴望,猶如沙漠中的旅人對清泉的期盼。在成長的過程中,或許他們經歷了家庭環境的不穩定、父母關係的緊張,或者是缺乏足夠的關愛與支援。這些經歷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不安的種子,使他們在潛意識裡認為,只有透過不斷地迎合他人、滿足他人的需求,才能獲得一絲安全感,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找到一個立足之地。
對於他人認可的追求,更是他們內心的一股強烈驅動力。他們總覺得自已不夠好,彷彿自身存在著某種無法彌補的缺陷,以至於認定沒有人會自然而然地喜歡自已。這種自我認知的偏差,使得他們將獲得他人的認可視為證明自已價值的唯一途徑。每一次的討好,每一次的委屈自已,都被他們視為換取認可的籌碼,然而,這往往只是一場徒勞的追逐。
他們不敢提出要求,害怕給別人帶來麻煩,擔心因此遭到拒絕或厭惡。這種恐懼深深地根植於他們的內心,使得他們在人際關係中始終處於被動和弱勢的地位。即使自已內心充滿了渴望和需求,也選擇默默壓抑,不敢輕易表達。
同樣,他們也不敢拒絕別人,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拒絕意味著衝突、意味著失去關係,意味著被拋棄的可能。這種對拒絕的恐懼,讓他們失去了設立邊界的能力,任由他人的需求肆意侵犯自已的生活空間。
這樣的委曲求全和討好,看似是一種無私的奉獻,實則是一種潛在的不健康行為模式。它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讓他們在短期內獲得了一種虛假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另一方面卻在長期內不斷地消耗著他們的心理能量,極易使他們陷入內耗的漩渦。
在不斷滿足他人需求的過程中,他們逐漸忽略了自已的感受和需求。自已的夢想被擱置,自已的興趣被壓抑,自已的身心健康也被忽視。長期以往,內心的不滿和壓抑逐漸積累,形成了一股無形的壓力,使他們在精神上感到疲憊不堪。
而且,這種行為模式也容易導致他們在人際關係中處於不平等的地位。由於過於迎合他人,他們失去了自我,變得缺乏個性和魅力。別人可能會在需要幫助時想起他們,但在真正建立深入、平等和互相尊重的關係時,卻往往會選擇忽視他們。
那麼,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討好型人格呢?家庭環境往往是一個重要的源頭。在一些家庭中,父母過於嚴厲,對孩子的要求過高,批評多於鼓勵,使得孩子從小就形成了一種“只有做得完美,才能被愛”的觀念。或者,父母自身就是討好型人格,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模仿了這種行為模式。
學校教育也可能產生影響。在競爭激烈的學習環境中,孩子為了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可能會過度迎合他人,放棄自已的想法和需求。而社會文化中強調的“以和為貴”“吃虧是福”等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被誤解和濫用,成為討好他人的藉口。
除此之外,個人的性格特質和心理防禦機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些人天生性格較為敏感、內向,對於外界的評價和反饋過於在意,從而更容易陷入討好他人的模式。而作為一種心理防禦機制,討好他人可以暫時避免面對內心深處的恐懼和不安。
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認識到自已的價值是獨立於他人的評價和認可的。每個人都有自已獨特的天賦、優點和價值,這些並不取決於別人是否喜歡或者認可。我們需要學會從內心深處發掘自已的閃光點,相信自已的存在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學會設定邊界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明確自已的底線和原則,對於他人不合理的要求勇敢說“不”。這不僅是對自已的尊重,也是讓他人瞭解和尊重我們的重要方式。剛開始可能會感到不安和恐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發現,真正的朋友會理解和尊重我們的決定,而那些只因為我們拒絕就疏遠的人,也許並非真正值得交往的朋友。
同時,要學會關注自已的感受和需求。給自已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追求自已的夢想,發展自已的興趣愛好。當內心的需求得到滿足時,我們會逐漸建立起自信和自尊,不再依賴於他人的認可來獲得自我價值感。
在這個過程中,自我關愛是不可或缺的。對待自已要像對待最親愛的朋友一樣,充滿耐心、理解和寬容。當我們犯錯或者遇到挫折時,不要過分自責和批評,而是給予自已鼓勵和支援。
而且,改變思維方式也是關鍵。不再將他人的需求置於自已之上,而是學會平衡雙方的利益。在幫助他人之前,先問問自已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意願,避免盲目地應承。
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些轉變,我們可以採取一些具體的行動和策略。比如,每天花一些時間進行自我反思,記錄自已的感受和需求,以及在與他人交往中的行為模式。透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已的進步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參加一些自我成長的課程或工作坊,如自信訓練、溝通技巧培訓等,也能夠為我們提供有益的指導和支援。閱讀相關的書籍和文章,學習心理學知識,瞭解人類行為和心理的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已和他人。
在人際交往中,嘗試與那些積極、健康、互相尊重的人建立深厚的關係。他們的行為和態度會對我們產生積極的影響,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際關係觀念。
同時,要給自已足夠的時間和耐心。改變一種長期形成的行為模式並非一蹴而就,可能會遇到挫折和反覆。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已能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束縛,就一定能夠逐漸實現內心的平衡與強大。
我們要明白,你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歡。這是一個殘酷而又真實的事實。世界如此之大,人的性格和喜好千差萬別,試圖迎合每一個人的口味是不現實的,也是對自已的一種折磨。
每個人都有自已獨特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這些觀念的差異導致了我們在與人交往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衝突和分歧。如果我們為了獲得所有人的喜歡而不斷地改變自已,迎合他人,最終只會迷失自我,失去自已的個性和魅力。
相反,當我們專注於做真實的自已,展現出自已的獨特之處時,雖然可能會失去一些不認同我們的人的喜歡,但卻會吸引那些真正與我們志同道合、欣賞和尊重我們的人。這些人建立的關係往往更加深厚、真實和有意義。
要讓別人喜歡你,首先要你喜歡自已。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深刻的道理。如果我們自已都無法接納和欣賞自已,又怎能期望別人對我們產生好感呢?
喜歡自已,意味著接受自已的不完美。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這是人類的共性。不必因為自已的一些小瑕疵而過分自責和自卑,而是要學會以一種寬容和理解的心態對待自已。
喜歡自已還意味著關注自已的成長和進步。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提升自已的能力,培養自已的興趣愛好,讓自已變得更加優秀和有魅力。但這種優秀並非為了取悅他人,而是為了滿足自已內心的追求和渴望。
當我們喜歡自已時,會散發出一種自信和積極的能量。這種能量會感染身邊的人,讓他們更容易被我們吸引,從而建立起更加健康、平等和美好的人際關係。
讓自已變得強大,不僅僅是指在物質上取得成功,或者在社會地位上獲得提升,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強大。內心強大的人,能夠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保持冷靜和堅定,能夠在面對他人的評價和批評時保持清醒和自信,能夠在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時保持樂觀和勇敢。
培養內心的強大需要我們不斷地挑戰自已,走出舒適區,去面對那些讓我們感到害怕和不安的事情。每一次的挑戰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每一次的克服困難都是一次內心力量的積累。
同時,要學會從失敗和挫折中吸取教訓,將其視為成長的墊腳石,而不是自我否定的理由。相信自已有足夠的能力和智慧去應對生活中的一切,這種信念會逐漸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堅不可摧。
活出你的獨一無二,是人生最精彩的篇章。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著自已獨特的經歷、性格、夢想和才能。我們不需要去模仿別人,也不需要按照社會設定的標準去生活。
勇敢地追求自已的夢想,哪怕這個夢想在別人看來是不切實際的。堅持自已的信念和價值觀,哪怕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反對和質疑。展現出自已真實的性格和情感,哪怕這與主流文化有所不同。
當我們真正活出了自已的獨一無二,我們會發現生活充滿了意義和樂趣。我們不再是他人的影子,不再是社會機器中的一個零部件,而是一個充滿生機和創造力的個體,為這個世界增添了一份獨特的色彩。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我們不必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已,不必為了獲得認可而失去自我。相信自已的價值,關愛自已的內心,追求自已的夢想,展現自已的獨特,我們就能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束縛,賦予自已生命真正的意義,走向一個充滿自信、自尊和自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