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三十二年二月,衡山公主以病急歿,帝悼深夭蕙,懷三號而猶感。

“……”李元嬰看了看手裡的信箋,又看看了不遠處正在修路的民眾和士卒,磨了磨後牙根,路剛修過永昌,正通往柔遠……薛萬徹拔了……以德服人,收服了哀牢國上下,奏報朝堂設定柔遠郡,也就是後來的龍陵一帶。關鍵是他回到春寧城才將將三個月……強勢壓↓心中的怒氣,有些虛偽地溫聲問道。“輔機啊,衡山離去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呃呃呃……”長孫無忌的眼神四處亂飄,就是不與李元嬰對視,跟小聲地說道。“我只知道,衡山公主是去華清宮的路上……突發疾病,具體的情形,還需要等進一步的訊息傳來。”

長樂和衡山均出降長孫家,在外人眼裡自然是無上榮寵。可是,不過半年多點的時間裡,姊妹倆先後驟然離世,他……他們說不清楚的呀!滕王回不回長安,他不曉得,他是鐵定不能回去的,沒臉去勸陛下節哀。

看到長孫無忌明顯在逃避不肯面對的樣子,李元嬰難得得皺緊了眉頭,他不對勁,他很不對勁!

“王爺,衡山公主出降長孫司徒之從子。”杜澈搖著羽扇,輕聲提醒道。陛下統共只有三位嫡公主,先後兩位出降長孫家,足見聖眷優渥,簡在帝心。可問題也出現在這裡,兩位嫡公主半年時間先後離世……哪怕長孫無忌與陛下之間的情誼再深厚,也會被有心人捉住機會,沒有文章也會做出文章來從中作梗挑唆。

他們也不會傻白甜到以為能一擊即中,直接打垮長孫家。只要挪出幾個關鍵位置,就相當於在長孫家的千里之堤上鑿出幾處蟻穴。長孫家的危機不在當下,而在太子登位之後……外戚不是那麼好當滴。

拿母族開刀立威,屬於新帝上位之後的優良傳統之一,且常用常新,常新長存,當然也有不用此招的新帝,但是誰也無法確認,太子殿下是否會承繼這種千百年來的優良傳統。

從今臣聞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華陽、涇陽佐之,卒無秦王,此亦淖齒、李兌之類也…昭王聞之大懼,曰:善。到不忍加誅,使公卿從之飲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喪服往哭之,乃自殺。

從帝非我不得立,已而棄捐吾女,壹何不自喜而倍本乎!到諷上黜高熲,竟廢太子,立晉王廣。從三年春正月癸亥,皇后許氏崩。三月乙卯,立皇后霍氏。到建安十八年,操進三女憲、節、華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萬匹,小者待年於國……

……關心則亂,關心則亂,十一郎雖然尚主晉陽公主,但是他們兩個同時又都是蜀山門下,更重要的是,十一郎不會摻和政事,大不了跟著滕王跑路。

清心若水,清水即心。微風無起,波瀾不驚,禮無不報,神其聽之!急急如律令。

“輔機啊,你們家確實應該請袁公幫忙,好好批上一卦,不要不捨得那些黃白俗物。”李元嬰抬起手托住下巴,用兩根食指搓著鼻子兩側,甕聲甕氣地說道。

“為了萬全起見,你最好也發訊息給崔義直,讓他推薦幾位高僧,幫你多念幾遍消災吉祥神咒,經中說,若誦此咒一百八遍,災難即除,吉祥隨至。”

消災吉祥神咒出自消災吉祥經,全稱為大威德明王法性金輪佛頂熾盛光如來消除一切災難吉祥陀羅尼經,原本應該由不空三藏法師翻譯。

但是,由於王玄策的一系列神操作,某些據說絕不能外出的經文,已經光明正大地出現在玄奘法師的書案,又或者書架上。

長孫無忌:“……”

雲南道是再也不能待了,他要去安北城,又或者西昌城,離滕王越遠越好!

“有鬼有鬼,撮鹽入水,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杜澈放下羽毛扇,手捏法印,氣質卓然如芝蘭玉樹,一字一頓地說道。

李元嬰和長孫無忌相視一眼,同時抖了下肩膀,灑落雞皮疙瘩無數。

與滕王相比,似乎蜀山弟子更可怕,安北城和西昌城不止有蜀山弟子,還有孫思邈和張果的弟子,以及那些世家豪族中的冥頑不化之輩。兩害相權取其輕,他還是留在雲南道繼續修路平山頭為佳……長孫無忌看向李元嬰的眼神,前所未有的熱切誠摯。

李元嬰沒有看到長孫無忌的眼神,因為他正盯著杜澈,語重心長地說道:“四郎,你念咒多多少少也用心些,就算不想念你師父教的那些,也不能念曲子詞裡的牙疼咒來應付了事。”

感天動地竇娥冤的歷史原型是東海孝婦,東海孝婦的誓言只有血飛白練,亢旱三年是前太守枉殺之的天道感應,後太守身祭孝婦冢,因表其墓。天立雨,歲大熟。

六月飛雪屬於後來者藝術加工,不過藝術加工的故事也不止這一個,被偷衣服的仙女,化身蝴蝶的大家閨秀,殺妻證道……當駙馬的小鎮做題家,還有兩條四川的美女蛇,在杭州談了個戀愛,被河南的禿馬戶棒打鴛鴦,然後把鎮江給淹了。

“王爺,你的想法過於狹隘了。”杜澈雙手交叉,動作輕柔地活動著手指,笑眯眯地說道。“何為道,何為法?自然而已。法咒同樣如此,心誠則靈嘛。”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還只是結繩記事,燒骨頭辯吉凶呢,更不要說道門脫胎於原來的黃老之學,後又融合創新了儒家和釋門的某些優良作風,其實儒家也有不少同樣或者類似的操作,外儒內法的朝堂諸公,外道內儒的竹林七賢,魏晉名士,還有外道內儒,以維護皇室宗親為己任的太史局。

何必處處較真?法咒不在出處,有用就行。再說的直白些,大多數人未必真的信鬼神之說,不過是求個心安而已。不然那些外來的禿馬戶,怎麼可能擠兌得道門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一句修今生求來世,安頓好了不想努力的“老實人”,又一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安頓好了不想走尋常路的“聰明人”。

李元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