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英仔細思考,最後還是長嘆了一聲。

“難!”

“也不知道把長安那位握在手中,會不會有些作用?”

韓遂苦笑,“如果西州的實力如同我們所料,說明劉備在多年前就在佈局.”

“我們無論如何是跳不出這個局了.”

“不過,長安的那一位,關鍵時刻倒是有可能成為保命符.”

歷史上的劉協,做了一輩子的傀儡皇帝。

在這個時空中,劉協又成為韓遂、袁紹他們眼中的保命符。

做一個沒有實力的皇帝。

註定一輩子都是那麼可悲!......感受到後方的危機,韓遂的西涼叛軍開始往長安攻去。

李傕、郭汜大怒。

“韓遂老兒欺人太甚!你做你的涼州之王,我控制我的小皇帝,本來是井水不犯河水.”

“今日你想來長安蹚渾水,我就給你一個深刻的教訓!”

李傕派樊稠、郭汜及自己的侄子李利進攻韓遂。

兩軍在長平觀大戰。

韓遂軍因為路途遙遠,趕到長安之後軍隊疲乏。

郭汜和樊稠的軍隊以逸待勞。

一番大戰下來,韓遂打敗重新往涼州退去。

樊稠率軍緊追不捨。

韓遂心機深沉,約樊稠見面。

“樊稠將軍,現在大漢的天下一片混亂,誰也不知道明天會如何?”

“你我本為金城老鄉,何苦趕盡殺絕?”

“今天我們打生打死,說不準哪一天又能互相聯合.”

“不如就此罷兵?”

樊稠覺得韓遂說得有理,就不再繼續追殺韓遂軍。

李傕聽完樊稠的彙報,也覺得沒必要和韓遂徹底結仇,下詔封韓遂為安羌將軍。

韓遂和成公英既然懷疑西州的實力可怕,做出進軍長安的決定,自然不會輕易放棄。

說服樊稠,只是韓遂慣用的緩兵之計。

韓遂重新聚集軍隊,備足糧草之後,重新殺向了長安。

......韓遂重新攻向長安,引起了李傕的震怒,也開始對樊稠產生懷疑。

樊稠心中也有被騙的感覺,氣憤地請求帶兵去擊敗韓遂。

對樊稠已經不信任的李傕,自然沒有同意他的請求。

李傕的侄兒李利,隨樊稠出軍的時候,受到了樊稠的斥責。

“韓遂老兒來長安,是想砍下你從父的頭顱,你居然敢如此鬆懈,真當我不敢執行軍法?”

李利從此懷恨在心。

李傕對樊稠產生猜疑後,李利趁機落井下石。

“叔父,當時樊稠去面見韓遂,我親眼看到韓遂拉著樊稠的手,兩個人都是臉上露出歡快的笑容.”

李傕聽了李利的話,馬上下決心殺死樊稠。

當天李傕召樊稠和李蒙共同赴宴,說是有事和他們商量。

樊稠以為李傕是與他商量出兵的事情,毫無防備地來到了李傕的府上。

在宴席上,李傕讓自己的外甥騎都尉胡封殺死了樊稠和李蒙,對外宣稱樊稠和李蒙通敵,所以才被他們處死。

隨後李傕吞併了樊稠和李蒙的軍隊,讓自己的實力更加強大。

董卓的舊部,本來就是因利而聚。

李傕自恃實力強大,擅自殺死樊稠,讓大家都對他有了戒心。

同樣實力強大的郭汜自然更加心寒。

要知道,董卓舊部能有今天的成就。

全靠李傕、郭汜和樊稠三人把持朝政。

現在李傕殺了樊稠,下一個是不是就想殺他郭汜?從此李傕就可以獨霸朝堂!王方也因為李蒙的死而惴惴不安。

李蒙和王方本來是徐榮手下的校尉。

徐榮到了長安,基本上就被閒置。

李蒙和王方是西涼人,自然不會受到董卓猜忌,繼續領兵在外。

董卓被殺的時候,徐榮逃出長安,李蒙和王方沒有阻攔,讓他順利佔據上洛到武關一帶。

李蒙和王方卻跟隨李傕、郭汜殺往長安。

現在李蒙被李傕殺害,王方感覺到強烈的危機感,也有點後悔當年沒有聽徐榮的話,跟隨他一起南下。

......因利而聚的關係,最終也會因利而散。

郭汜在一次酒醉之後感覺到異常,灌入大量的糞汁催吐。

身體恢復之後,郭汜就揮兵攻向李傕。

掌控朝廷的兩大軍閥開戰,長安亂成了一片。

韓遂在長安以北,等待著漁翁得利。

長安城裡的世家,也在尋找機會帶著少帝劉協東歸雒陽。

京兆尹越來越亂,又長年陷入戰亂中。

長安朝廷的詔令到了關東,沒有幾個人會認可,大漢皇室的尊嚴已蕩然無存。

李傕在張濟和朝堂大臣的說合下,終於同意讓劉協東歸。

郭汜、楊奉和董承等人,護衛著劉協和百官,往司州而去。

......韓遂得知漢少帝東歸,立即發兵猛攻李傕。

李傕面對發瘋了一般的韓遂,也有點吃不消,在兩軍對陣的時候忍不住怒罵。

“韓文約,你得了失心瘋啊?你以為我會怕你?想兩敗俱傷我陪你!”

韓遂指著李傕毫不客氣地罵回去。

“豎子死到臨頭還不自知!”

“陛下東去,萬一落入冠軍侯的手中,你立即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你以為我來長安,是為了爭奪已經沒人認可的朝廷嗎?”

李傕一楞,“你幹嘛不早說?”

韓遂懶得回答。

在韓遂的心中,掌握劉協這張護身符的人,自然是越少越好。

哪怕有劉協在手。

冠軍侯劉備就會赦免他們所有人?劉備肯定會讓他們繼續窩裡鬥。

直到死剩下最後一個,才有資格和劉備談判。

現在劉協跑了,韓遂只能說出利害關係,讓李傕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兩人相鬥上面。

至於以後解決李傕的手段。

號稱“九曲黃河”的韓遂,手段多的是。

被韓遂點醒的李傕,乾脆和韓遂一起,向著東歸的劉協追去,只留下少量的兵力留守長安。

......從長安離開之後,李儒和徐榮就佔據了上洛到武關一線。

在武關東有富水關,西有牧虎關。

北面還有鐵鎖關和雞頭關。

南面的白陽關、竹林關、荊紫關、漫川關。

這麼多的關隘和武關形成一個防禦網。

依託這樣的一個防禦網路。

可以說只要軍隊和糧食足夠,想守住多久就多久。

李儒和徐榮佔據武關後,控制了劉協之後的李傕、郭汜,並沒有試圖奪回武關。

反而感謝李儒的計策,才讓他們站在了權力的巔峰。

李傕為李儒求取官職,劉協卻因為李儒鳩殺弘農王母子,拒絕下詔。

李儒對所謂的官職毫不在意。

武關周圍山勢險峻,卻風景瑰麗。

離開了爾虞我詐的長安,李儒甚至有種出世的感覺。

到達武關之後,趙清和古馳很快派人聯絡上李儒。

徐榮手中的軍隊被集中起來重新整訓。

南陽和漢中的軍隊,也進入了整個商洛地區。

這幾年,李儒和徐榮手中的軍隊已經徹底改頭換面。

將士們的武器裝備精良,和劉備手下的其他軍隊一樣。

每月送到武關的補給物資,同樣和荊州、漢中的軍隊沒有區別。

讓李儒和徐榮感動的是。

這支強大的軍隊始終掌握在他們手中。

荊州和漢中沒有派任何人取代他們。

只派遣小將霍峻和竇封來擔任徐榮的副將。

劉備的這份信任,讓徐榮徹底歸心。

雖然還沒有見到劉備。

徐榮已經張口閉口稱劉備為主公。

......韓遂和李傕的大軍往司州追去。

李儒不愧是這個時代頂尖的謀士,馬上發現了機會。

“東盛,李稚然離開京兆尹,長安必然空虛,我們應該立即北上拿下長安,獲取這個功勞.”

劉備的麾下人才濟濟,李儒當初在雒陽就十分清楚。

不管是趙曉、戲志才,還是蔡浪、郭嘉,都是不輸於他李儒的頂尖人物。

在劉備身邊,如果不抓住任何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

李儒以後還怎麼在人前抬起頭?徐榮同樣是這個時代的名將,顯得格外的冷靜。

“文優,我們不知道韓文約留下多少人馬,他在涼州的軍隊,是否也會集中到京兆尹?”

“為保險起見,還是讓南陽速派一軍接手武關,我們就可以全力以赴進攻長安.”

李儒笑了,“東盛,通知南陽的軍隊北上沒錯,涼州的軍馬就不需要擔心了.”

“我認為陳倉應該已經在我們的手中,西州的軍隊說不定都已經開始動手,再遲一些,到手的功勞就有可能飛了.”

徐榮卻李儒的判斷無比信任。

他更知道佔據散關和子午谷的軍閥,實際上都是漢中派遣過來的人。

“那我們還等什麼?立即兵進長安.”

......徐榮的軍隊前進到商縣,駐守商縣的軍隊只有數百人,一看到大軍就開城投降了。

駐守灞上的王方同樣沒有抵抗,就重新回到徐榮的麾下。

王方在李蒙被殺後,就對李傕無比忌憚,這次主動留下來防守後方。

不過李傕對王方沒有那麼信任,只是讓他駐守在長安城外的灞上。

目前在長安城內的軍隊,分別屬於三方勢力。

一方勢力是李傕的兒子李式和從弟李應、侄兒李暹。

另一方勢力是參與調解李傕、郭汜矛盾的張濟。

還有一方勢力是韓遂的人馬,由成宜帶領駐防長安。

徐榮的大軍來到長安城外。

李式和李應、李暹卻是滿臉的不屑。

——長安城中少說也有五、六萬的軍隊。

李傕雖然去追漢少帝劉協。

但長安城裡有李傕的妻子兒女,他當然不會輕易放棄長安。

李傕在長安城中足足留下三萬大軍,還留下了最勇猛的侄兒李暹。

張濟和成宜的手中,也各有一萬多的人馬。

徐榮手下只有一萬大軍。

居然也妄想攻佔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