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設計害三子
江湖密宗之最後的解靈人 墨羽青衫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壽王李瑁自迎娶絕代佳人楊玉環為妃後,便彷彿置身於愛情的溫柔鄉中,每日裡沉浸在無盡的甜蜜與滿足之中,生活過得既瀟灑又愜意。然而,這份過度的沉醉,卻悄然間觸動了另一顆敏感而複雜的心——他的母親,武惠妃。
武惠妃,最受唐玄宗寵幸,其寵冠後宮,無人能及。唐玄宗曾有意立她為後,無奈因她身為武則天侄女的身份,遭遇了朝中大臣的強烈反對,最終只能作罷。但即便如此,唐玄宗依舊賦予了她等同於皇后的無上權柄,讓她在後宮中呼風喚雨,地位尊崇。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與人開玩笑。武惠妃與唐玄宗所育的前兩子皆不幸夭折,唯有第三子李瑁長大成人,成為了她心中唯一的寄託與希望。但遺憾的是,李瑁在諸多皇子中僅排行第十八,皇位繼承的序列遙遙無期,這讓她心中充滿了憂慮與不甘。
深知“母憑子貴”的古老法則,武惠妃心中明白,自已雖得寵於今,但一旦唐玄宗駕崩,太子登基,自已的地位與權勢恐將瞬間崩塌,昔日的輝煌與寵愛或將化為烏有。因此,一股暗流開始在她心中湧動,一場針對太子的陰謀,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醞釀,只為那遙不可及的未來,搏上一搏。
於是一場針對太子的陰謀正在悄然萌發。
春日的長安城,花海如潮,絢爛奪目,而在這金碧輝煌的宮廷深處,卻暗藏著不為人知的波濤洶湧。
武惠妃憑藉在唐玄宗心中獨一無二的地位,巧妙地編織著一張謊言的網。每當夜深人靜,她以柔情似水卻隱含憂慮的語調,在皇帝的耳畔低語,訴說著對太子李瑛莫須有的憂慮:“陛下,臣妾近日偶聞太子殿下與幾位親王暗中勾結,似有不利於社稷之舉。臣妾雖知此等傳言多為無稽之談,但念及我大唐江山穩固,不得不鬥膽向陛下稟明,以求陛下明察秋毫。”
唐玄宗聞言,眉頭緊鎖,心中不禁湧起層層波瀾。他深知自已就是以兩次政變取得的政權,在他的內心中有對權力更迭有著刻骨銘心的恐懼,生怕自已的子孫重蹈覆轍,威脅到皇權的穩固。於是,他暗暗下令,讓心腹暗中探查此事。
唐玄宗聞言,心中不禁泛起漣漪。他深知自已就是發動兩次政變取得的政權,在他的內心中對權力更迭有著深深的恐懼,生怕自已的子孫重蹈覆轍。於是,他暗暗下令,讓心腹暗中探查此事。
與此同時,新任宰相李林甫,一個心思深沉、善於權謀的政客,也加入了這場陰謀。他與武惠妃一拍即合,決定聯手將太子拉下馬來。李林甫提出了一個大膽而狡猾的計策:“娘娘,若想徹底讓陛下對太子痛下殺手,我們就得製造一個‘證據確鑿’的政變假象,讓太子自已跳進陷阱。”
武惠妃聽後,眼中閃過一絲狠厲,隨即點頭應允。兩人開始緊鑼密鼓地佈置起來。
李林甫利用自已在朝中的影響力,散佈了一系列經過精心編排的謠言,聲稱太子李瑛與兩位親王李瑤、李琚密謀政變,意圖篡位。這些謠言在長安城內迅速傳播開來。
唐玄宗也得到心腹的密報,太子平日和朝中重臣交往甚密,有不少大臣已經把太子當成皇上來對待了,雖未找到太子密謀政變的直接證據,但謠言的力量足以讓皇帝心生戒備。。
就在這時,武惠妃出手了。
一日,武惠妃的貼身太監匆匆而來,面帶焦慮之色,向太子李瑛傳遞了一個緊急訊息:“太子殿下,不好了!宮中突然闖入一群持兵器的盜匪,禁軍正與之周旋,但賊人狡猾,恐有不測。娘娘念及陛下安危,特命奴才前來告知,望殿下速速帶兵入宮,保衛陛下與娘娘。”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李瑛並未貿然行事。他召集了太子府的智囊團,其中一位張姓年長的謀士,以冷靜的頭腦分析道:“殿下,此事頗為蹊蹺。宮中守衛森嚴,盜匪豈能輕易入侵?且禁軍訓練有素,自會應對,何需殿下親自帶兵?此中恐有詐,殿下需謹慎行事。”
李瑛聞言,深以為然。隨即下令:“傳令下去,加強府邸守衛,密切關注宮中動向,沒有我的命令不得輕舉妄動。”
武惠妃的初次用計雖未得逞,但她那冷酷無情的眼中卻閃爍著更加陰狠的光芒,預示著這場宮廷風暴遠未平息,更加激烈的較量即將上演。
武惠妃雖心懷叵測,欲除太子而後快,然其身處宮闈深處,手段難免受限,只要太子謹慎行事,其陰謀實難輕易得逞。
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宮廷湖面上,唐玄宗那雙深邃的眼眸卻悄然洞察了一切。他,作為大唐的天子,不僅享受著無上的權力,更揹負著維護皇權穩固的重任。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子李瑛的聲望日隆,朝中擁戴者眾多,這讓唐玄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他開始懷疑,這位自已曾寄予厚望的儲君,是否真的能夠成為他理想中的繼承人,還是會在某一天,如同前朝那些不安分的皇子一般,起兵奪權?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林甫,這位狡猾多智的宰相,敏銳地捕捉到了唐玄宗心中的微妙變化。他深知,若能助唐玄宗除去太子,自已便能在這場權力遊戲中佔據更加有利的地位。於是,他精心策劃了一出“苦肉計”,企圖借他人之手,將太子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李林甫秘密聯絡了一位曾與太子有過交集的官員,此人貪財好色,極易被收買。他以重金和高官位為誘餌,成功讓這位官員在朝堂之上突然發難,指控太子密謀起兵造反。這一指控如同晴天霹靂,瞬間在朝堂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唐玄宗聞言,初時是不信的。他深知太子雖性情剛烈,但絕非膽大妄為之輩。然而,接下來的事態發展卻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問題。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這兩位與太子關係密切的王爺,幾乎是在第一時間便挺身而出,為太子辯護,言辭之激烈,態度之堅決,讓唐玄宗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
更讓他心驚的是,當鄂王、光王環視眾臣,那些原本沉默不語的官員們竟紛紛響應,紛紛下跪為太子請命,要求嚴懲誣陷者。這一幕,讓唐玄宗意識到,太子在朝中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他開始擔心,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下去,太子真的有可能成為一股不可控的力量,甚至威脅到他的皇位。
於是,唐玄宗決定出手。他表面上不動聲色,只是淡淡地吩咐李林甫查明此事,實則已暗中佈置好了一切。他加強了皇宮內外的禁軍佈防,確保自已能夠隨時掌控局勢。同時,他也開始著手準備對太子進行試探。
次日清晨,唐玄宗以緊急國事為由,宣召太子李瑛即刻覲見。大殿之上,氣氛凝重而壓抑。唐玄宗一反常態,面色鐵青,對太子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嚴厲斥責:“李瑛,你身為儲君,不思進取,德行有虧,無能至極!朕看你這太子之位,坐得也是名不副實,不如早早讓賢,免得誤了我大唐江山!”
太子李瑛聞言,驚愕之餘更多的是憤怒與不解。他跪在地上,顫抖著聲音試圖辯解,但唐玄宗卻粗暴地打斷了他的話,命他回太子府閉門思過,不得擅自離開半步。這一決定,無疑是對太子的一次沉重打擊,也讓他徹底失去了在朝堂上為自已辯護的機會。
訊息迅速在京城內外傳開,太子被罵無德無能且面臨廢黜的傳言如同野火燎原般迅速蔓延開來。太子及其親信們感到前所未有的憤怒與不安,他們知道,這不僅僅是對太子的個人攻擊,更是對他們整個集團的挑釁與打壓。
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更是心急如焚,他們意識到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於是,他們緊急密會太子,力陳利害,勸其以非常手段自保。他們建議太子發動兵變,直逼父皇退位,以保自身安危。然而,太子卻猶豫不決。他深知兵變的風險極大,一旦失敗便是萬劫不復;同時,他也不願揹負逼父退位的千古罵名。
唐玄宗知道,以現在的狀況還不足以逼太子動手,於是他又做了一件事,終於湊齊了壓垮太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唐玄宗下令降已故趙麗妃(太子生母)為嬪的聖旨傳來時,太子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他感到自已已經被逼到了絕境,再也沒有退路可言。在極度的憤怒與無奈中,他最終決定孤注一擲。他秘密調集了忠於自已的軍隊,於深夜時分率領鄂王、光王及親信殺向大明宮,意圖逼唐玄宗退位。
然而,這一切正如唐玄宗所料。他早已佈下了天羅地網只待魚兒上鉤。當太子一行人馬兵臨玄武門時,迎接他們的不是父皇的妥協與退讓,而是冷冽的刀鋒與無情的箭雨。禁軍如同被喚醒的巨獸,從四面八方湧來,將太子等人團團圍住。
夜色如墨,月光也被厚重的雲層遮蔽,只留下戰場上的火光與刀劍的寒光交相輝映,映照出一張張決絕而扭曲的臉龐。太子李瑛手持長劍,立於陣前,他的眼神中既有不甘也有決絕。他知道,這一戰,是他與父皇之間最後的較量。
“殺!”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怒吼,太子率先發起了衝鋒。他身後的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以及親信們緊隨其後,如同一群被逼入絕境的野獸,發出了最後的咆哮。然而,面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禁軍,他們的抵抗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戰鬥很快便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禁軍憑藉著人數與裝備上的優勢,逐漸將太子一方逼入了絕境。太子李瑛雖然勇猛,但雙拳難敵四手,他的身上很快便佈滿了傷痕,鮮血染紅了他的戰袍。鄂王李瑤與光王李琚也各自奮戰,但同樣難以抵擋禁軍的猛烈攻勢。
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在經過一番殊死搏鬥後,最終還是被禁軍俘虜了。
次日,唐玄宗下旨,以謀反大罪論處太子等三人。他先是將三人貶為庶人,剝奪了他們的所有身份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