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這條不太熟悉的馬路,吳望按照記憶中的方向,一步步堅定地往前走著。

晨曦下的影子被拉得長長的,伴隨著他的腳步,似乎在訴說著他的決心和期待。

周圍的景色隨著他的步伐緩緩變化,從安靜的村莊外,到車流熙熙攘攘的街頭,又逐漸過渡到安靜的居民區。

吳望的呼吸開始變得有些急促,天氣慢慢熱了,但他並沒有停下來休息。

他給自已灌了很多碗雞湯,一直鼓勵著自已加油。每一次的堅持都是為了心中那個模糊卻又堅定的目標。

就這樣,他走了半個多小時,大約三公里的路程。

日頭漸高,微風拂過,帶著一絲酷暑。吳望撐了撐身上的短袖,後背有點兒溼透了,他沒有停下來而是繼續前行。

終於,他來到了一個熟悉的路口,這裡雖然他來的次數不多,但是這裡曾經是他和好友碰頭的地方,他對這座小橋,這條小河是熟悉的。

小橋邊綠蔭下他們曾在這裡暢談理想,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

然而,如今這裡已經物是人非,只有一排孤獨的垂柳在河岸邊靜靜地守望。

吳望站在路口,望著前方那片蔚藍的天空,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慨。

想起和好友在一起度過的那些美好時光,心中不禁有些懷念和感傷。

生活讓他不能一直沉浸在過去的回憶中,要繼續前行,尋找那個屬於自已的未來。

於是,吳望深吸了一口氣,重新整理了一下思緒。

故地重遊,難免有些傷感。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眼前這條熟悉的小河前些年受了汙染,後來經過治理以後河水清澈,它有個非常好聽且動人的名字——小月河。

河兩岸沒少留下過記憶裡的歡聲笑語。

作為清河的支流,它靜靜流淌了七百多年。

這條河流最早源於德勝門外關廂,上游為西北土城溝。

在1985年,市政府進行了全面的河道治理,將原小月河與西北土城溝組合貫通,統稱“小月河”。

治理後的小月河全長10.25公里,流域面積27平方公里,成為京城北部唯一南北流向的河流。

同樣在元大都的興建中,小月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最初是隨著元大都的興建,由人工渠與自然沖積溝河形成的一條古河道。

小月河不僅作為一條護城河道,保護著元大都的西北部,還提供了豐富的水源,為農田灌溉和城市生活提供了便利。

在元大都時期,小月河及其上游的西北土城溝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存在使得元大都的防禦體系更加完善, 同時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源。

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明朝定都北京後,北城牆向南移了約3公里,元大都的這一段北城牆包括它的護城河,都被廢棄了。

小月河及其上游的西北土城溝也因此逐漸失去了其作為護城河道的作用,但它們仍然作為一條自然河流,繼續流淌在京城北部,成為了城市的一部分。

到了近現代,市政府對小月河進行了徹底的治理,包括清除河道內的雜物,對河道兩岸進行修整,並種植了大量的柳樹,還修建了沿河公路。

這些治理措施使小月河煥然一新,特別是南段,經過綠化美化,已成為京城北部一道綠色的風景。

現在的小月河已經成為了一條美麗的城市河流,為市民提供了休閒和娛樂的好去處。

同時小月河也是京城北部重要的生態走廊,對於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走到這裡吳望大概能夠認識路了,雖然河兩岸很多記憶裡的建築還沒有出現,但是這條小河的座標沒有變。

沿著河堤向南走不遠,那裡有一個大市場,非常雜亂的一個大市場,目前還沒有做到有效管理。

在市場裡可以買到周邊居民和工地上需要的很多東西。

以前就是一個簡單的菜市場,賣些瓜果蔬菜,米麵糧油,為周邊居民提供生活便利。

這兩年因為周邊大搞建設,幾萬、十幾萬建築工人聚集,給這裡的大市場帶來了大量的流動客戶。

靠近市場大門口的是需求量最大的蔬菜瓜果,這裡人來人往,此起彼伏的都是顧客和小攤老闆們的討價還價聲。

“我說老闆,你這也太摳門了,蔬菜爛菜葉子你賣我,大蔥葉子你不讓摘,饒給我一頭蒜怎麼了?”

“我的老姐姐,那大白菜都讓您扒的就剩菜心了,大蔥也就剩蔥白了,你在讓我饒一頭蒜,我就要吃西北風啦!”

“天天跟你買菜,你看看你這摳門樣!”

大媽一邊嘟囔著老闆摳門,一邊往隨身攜帶著的籃子裡裝剛剛挑選出來的菜。

老闆一邊跟大媽訴苦不掙錢,一邊又將一頭蒜給大媽裝籃子裡。

兩個人每天都享受著討價還價的樂趣,演繹著柴米油鹽的人生。

也有那脾氣火爆,性格耿直的小攤老闆,但是相比起來他的生意就要冷清很多。

他們的蔬菜都是最新鮮的,壞菜葉都提前收拾掉,擺放的整整齊齊,看著就讓人賞心悅目。

在他這裡買東西,你想買什麼自已挑選,每一種蔬菜旁邊都立著小牌子,寫著蔬菜名稱和價格。

老闆很少搭話上門的顧客,顧客也不在意老闆的情況,自顧自的挑選,旁邊有袋子可以自取。

顧客挑選的隨意放心,老闆東西賣的輕鬆,他只需要稱重結賬就行,很有點自選超市的感覺。

一天下來老闆們接待的客戶不同收入也不同。

討價還價的攤販接待的都是買東西的大哥大姐、大爺大媽,他們買的量少,說的熱鬧,但是感覺老闆攤位上客流很多。

自選的攤位上來買東西的都是年輕的姑娘和小夥子,打扮時尚的寶媽,他們來的次數少但是一次買三天甚至五天的量。

一個主打薄利多銷,一個主打高品質,購物自由。

兩個老闆都沒有跟對方說實話,平時不怎麼聊天,偶爾聊天也是相互抱怨自已生意不好不賺錢。

只有他們自已知道他們的生意並不差,在月薪還是三千兩千的京城,他們每天的利潤都是二三百。

一個個打扮時尚的小白領,都市麗人,他們的收入還趕不上大市場裡不起眼的小攤販。

要是讓他們知道吳望這個二道販子每天六百個盒飯,每個兩塊錢,三天賺他們一個月的薪資,不知道他們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