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國體,選拔賽在朝堂進行,從全國各州及都城遴選出來的一百二十一個才子,匯聚一堂。選拔賽分三輪舉行:第一輪比賽抽籤兩兩比賽勝出者參加第二輪比賽;第二輪比賽抽籤兩兩比賽勝出者參加第三輪比賽;第三輪決賽由皇帝以及以前的三位狀元出題,三十一個人在朝堂當場應答,選出五名優勝者,參加四個國家的正式比賽。

李盛不用參加前兩輪比賽,直接進入決賽。

不用參加前兩輪比賽,直接進入決賽!?得知李盛來歷的才子既羨慕又看不起他——有皇帝乾爹和丞相親爹這樣的依仗,怕前兩輪就被淘汰丟臉唄!不過決賽最後一名也是挺丟臉的的啊!

很快決賽結果出來了——李盛第一名!

幾乎所有參加比賽的人都發怒了!李盛憑什麼拿第一名,不就是有那麼一層關係嗎?我們不服!

他們強烈要求展示李盛的試卷。

李盛的試卷展開了:第一戍守邊關的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第二謳歌秋天的詩

自 古 逢 秋 悲 寂 寥,

我 言 秋 日 勝 春 朝。

晴 空 一 鶴 排 雲 上,

便 引 詩 情 到 碧 霄。

第三言志的詩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

散作乾坤萬里春。

第四愛國的詩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眾人看了,都被這些詩的意境或氣魄所震驚,每一首都可以稱得上詩絕世佳作,足以流傳千古!

“以李大公子的身份,提前知道命題,提前做好準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吧?”一個沒有被選中的才子,陰陽怪氣的說道。

“好,既然不服,你們可以出題我來答,如果五步之內我答不出來,算我輸!”李盛微微一笑,說道。

朝堂上所有人愕然——這需要多大的底氣啊!在這朝堂之上眾目睽睽之下,五步成詩,這還是人嗎?就是文曲星下凡也不能說這樣的大話吧!

“盛兒,是不是把你剛才說的話收回去?”李和不放心的走到李盛跟前關切地說道。

“父親不用驚慌,孩兒既然說出這樣的話,就有這樣的實力,大家隨便出題吧!”李盛堅定地說道。

“我來向李公子討教一下,請以”春“為題,作詞一篇,讓我們欣賞一下好嗎?”一個才子上前說道。

“這有何難?且聽我念給你聽。”李盛緩緩走出三步,一首描寫春天的詞迴盪在朝堂上:“紫陌尋春去,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惟見石榴新蕊、一枝開。 冰簟堆雲髻,金尊灩玉醅。綠陰青子相催。留取紅巾千點、照池臺。”

這......這怎麼可能?僅僅三步竟然做出這樣清雅脫俗意境萬千的詞來,簡直駭人聽聞!

“寫一首相思的詞。”有人喊道。

李盛走出兩步,高聲吟道:

“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裡,

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神人,絕對是文曲星君在世!

所有的人都驚愕了!朝堂陷進了短暫的沉寂中!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有李盛先生這樣的絕世奇才,何愁不會一舉贏得四國詩詞比賽的第一名?國家幸哉,朝廷幸哉!”眾人一起跪地高喊。

李和怎麼生了這麼一個兒子?如果是朕的......正浮想聯翩的皇帝被眾人驚醒,連忙下旨明確大華參加四國詩詞大賽人員的名單。

正如所有參加大華四國詩詞比賽選手選拔的人預料的那樣,大華以他絕對實力取得比賽第一名。

第一名選手大華李盛以三篇詩詞兩篇滿分。另一篇以“月”為題的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因其構思奇拔,獨闢蹊徑,神話與現實、出塵與入世、感慨與曠達,層層交織,極富浪漫主義色彩,也極富哲理與人情。把所有評判人員“震”懵了,他們遲遲沒有打分,經幾次催促之後,三個評委打出了滿分。

一個評判拒絕打分,他站起身來解釋道:“此詞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我沒有資格評判,因為它值得我頂禮膜拜!”

所有的人對這位“棄權”的評判報之以熱烈的掌聲,因為他說出了大家心裡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的話。

這篇詞超過了滿分!

李盛,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勾起了其他三國帶隊、評判、選手的悠悠思鄉之情,好多人朝著自已國家的方向潸然淚下。

有人試圖透過文明的方式解決爭端,也有人想要以野蠻的殺戮取得勝利。

匈奴國與大華的和約字跡未乾,愚蠢、貪婪的匈奴國王莫林丹不聽蘭達智信的忠言勸告,反而以通敵大華的罪名把他殺了,又在邊境挑起爭端。

蘭達智信的兒子蘭奇兒帶著父親的遺骨,和部分親信逃到了大華。

蘭奇兒希望大華能夠收留他們,並幫助他們報仇雪恨。

接待他們的官員認為兩國剛簽訂和約匈奴不會這麼快就毀約,蘭奇兒他們只是想要為自已的父親報仇,挑唆兩國發起戰爭。

就在大華戍邊軍隊還在做著和平春秋大夢的時候,他們遭到了匈奴騎兵的襲擊,完全措手不及。

僅僅幾天時間裡,大華邊境的八座城池就被匈奴攻佔了七座。

唯一剩下的靖邊城也已經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形勢岌岌可危。

儘管靖邊城的守將楊克虜英勇無畏,但敵我力量太過懸殊,他只能堅守城池,期盼朝廷能儘快派遣援兵來解燃眉之急。

楊克虜之前派出的六批使者都未能成功傳遞訊息給朝廷。每一批使者都被匈奴人攔截並殺害,無一倖免。在最後一次嘗試中,只有一名士兵在其他幾個士兵拼命護送下,僥倖逃脫了敵人的追捕,歷經艱險抵達了都城。

慶祝詩詞比賽的歡樂氣氛被邊關帶來的噩耗澆掃光了。

朝堂之上,眾人議論紛紛,一片混亂。

以張武信為首的一群大臣主張割地賠款,並將責任歸咎於當初得罪匈奴使團的\"罪人\"身上。他們認為應該立刻將這些人交還給匈奴,向匈奴割地賠款稱臣求和來平息事端。

李和與萬峰高等人堅決向匈奴求和,他們主張徹底肅清朝中的投降派勢力,激發民眾的鬥志,積極抵抗匈奴入侵,奪回失去的土地。

雙方意見相持不下,各執一詞,整個朝堂陷入了激烈的爭論之中。皇帝面對這樣的局面感到十分頭疼,一時之間無法做出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