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傑的確很生氣。
兩天前,那個叫什麼劉文韜的刺史說蒲州庫存糧草只夠供應同州駐軍半月。
而且還附帶著送來戶曹賬本加以證實,他還真就信了。
如今一對比這座軍鎮的倉庫...“此處糧草錢帛暫且封存,等解決了蒲州的事,一部分運往同州勞軍,錢帛則全部裝車,本王要帶走!”
他留下一百人守住了軍鎮倉庫,急匆匆地趕往蒲州城。
結果,還沒走出軍鎮幾步,驛道就被人堵了。
一名緋衣官員領頭跪在大道中間,身後稀稀落落地還跪在二十多個身穿各色官袍的傢伙。
“臣,蒲州刺史劉文韜恭迎殿下!”
李傑騎在馬上心思轉了好久。
如果沒記錯的話,史書上,唐末可沒有蒲州刺史這麼一個官位,而應該是河中觀察使這麼一個行政長官名。
而且還應該是由河中節度使兼職的。
難道寫史書的偷懶了?不過一個刺史已經石頭縫兒裡蹦了出來,還出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就只能認為是那些史官沒工匠精神。
李傑摸著下巴仔細打量這位刺史,然後問道:“不曾聞蒲州還有個刺史啊,你是哪年的恩科,哪年的進士,如何當上這蒲州之主的?”
這人臉都快貼到冰冷的路面上了,顫聲回道:“臣乃是乾符元年中舉,不曾在恩榜上留名,之前一直是節度使李都幕府的掌書記,王重榮驅逐李軍使後,他認為河中民間庶務繁雜,不想過多參與,這才保舉臣為刺史,但文書還未傳進長安...”哦。
原來是王重榮扶植起來的一個傀儡而已。
唐末出仕基本是科舉和推薦並行,大大阻礙了寒門的入仕之路,當年李白當個芝麻大的小官兒都是他人推薦的。
這都不算什麼,如今某些節度使都快世襲了,老子死了兒子當,只需要象徵性地給含元殿寫封文書就行...“本王問你,前幾日你說蒲州城中缺糧,僅夠同州半月用度,這可是真的?”
“回殿下,臣自然萬萬不敢將這事虛報,自王重榮成為河中節度之後,不但蒲州城內倉糧不多,其他治下的州府同樣如此,絕大部分都已經被運到了軍鎮之中,州府如缺糧是要去軍鎮中調的.”
好傢伙!李傑算是真服了王重榮。
不但已經掌握了軍權財權和行政權,連百姓口中的糧食都要插手,難怪後來敢跟田令孜掰腕子,聯合李克用再一次把李儇攆出了長安逃命,底氣是真的很足啊。
不過如今王重榮一死,這豈不是便宜了自己?他正琢磨怎麼才能將這些糧草聚集到一起囤起來,找機會運到長安時,劉文韜一句話更是讓他驚喜。
“殿下息怒,王重榮雖然調走了大量糧草,但蒲州金庫的錢帛卻沒動用多少,今年他剛剛成為軍使,就想向陛下表功,如今整個河中的秋稅都在,只不過因同州被佔,沒來得及運到長安.”
他頓了一下,“而且,河東和雲、朔、蔚三州的賦稅也不得不暫且放到了蒲州,只不過那三州之前曾被李國昌父子佔據,逃走時已經揮霍大半,交上來的並不多.”
均田制下的租庸調製荒廢之後,如今大唐採用的是“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徵收。
“夏稅盡六月,秋稅盡十一月.”
即夏稅在六月交齊,秋稅則在十一月交齊。
黃巢十一月初三攻破潼關,初六就打下了同州,這才導致蒲州城內積壓了巨量運往長安的錢帛。
李傑看向這位冒牌刺史身後的二十多個人,“你們誰是河中轉運副使,支度判官?”
人群中兩人抬頭,“臣張辨為轉運副使.”
“臣何國昌為節度帳前支度判官.”
孟昭圖馬上道:“殿下,王重榮搶得河中節度之權不足半年,還沒來得及安插人進軍府,這些人都是上一任軍使竇璟的幕僚!”
這個竇璟就是大冤種李都的前任,當了兩年之後就告老還鄉了。
他怕李傑以為這些人是王重榮的人,萬一性子一起都給咔嚓了,這時候去哪找能辦事的人去?李傑當然也沒想殺這些人,而是問道:“孟公,這些人你可聽說過?”
孟昭圖搖了搖頭。
全大唐這種中層官吏多如牛毛,他又不是出身吏部,怎麼可能知道?不過,他想了想就提議,“但這些人能在河中多年,歷經了三任節度使都捨得將其換掉,想來是有過人之處,殿下不妨留下來.”
李傑點了點頭,看著二人笑道:“不用緊張,又不是要砍你們的腦袋,不過是認識一下而已。
爾等前面引路,咱們這就進城吧!”
這些人一起暗中擦了一把汗,慶幸躲過一劫。
如今雖然與長安道路被阻,但一些訊息還是能傳進來的。
據說這位殿下脾氣不怎麼好,就喜歡砍人家的腦袋。
蒲州距蒲津關近在咫尺,沒走多遠,李傑就看到了這座曾在歷史上極具重要性的名城。
後世提到蒲州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了,你趴在地圖上去找才能發現不過是運城下轄的一個鄉鎮而已。
可在民國之前的數個朝代中,它都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唐朝曾兩度被定為中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和北都太原在一個水平線上,經濟水平甚至超過了揚州。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河中府,河東。
赤。
開元戶七萬二百七。
元和戶一萬九千六百。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以人口數量為重要經濟指數的古代,蒲州有多少人?按當時每戶六口人的標準來算,蒲州人口最高峰時達到了四五十萬,幾乎是長安人口的一半。
王之渙那首傳頌千古的《登鸛雀樓》中的鸛雀樓就坐落在蒲州,第一任河中節度使就是書法大家顏真卿!《西廂記》都看過吧?不要以為是元朝人寫的就認為故事也是元朝的,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發生在唐朝。
故事的發生地,愛情聖地普救寺也在蒲州城外。
張巡、王維、盧綸、呂溫、柳宗元、聶夷中這些文壇牛人都是蒲州人。
如果在後世沒有因修建水庫而荒廢,這就是一個網紅打卡勝地啊!李傑雙手揣袖兒看著蒲州並不算高大的城牆,腦中不斷回想著關於這座古城的人文古蹟,還有那麼一點去看看旅遊的衝動。
畢竟到了他那個年代,鸛雀樓已經成了傳說,普救寺早已消失在地平線上。
但他此刻最為憂心的則是,如今糧草算是暫時有了著落,可如何才能召集各地節度使的兵力衝破鄧天王的封鎖線!糧食再多運不進長安也是沒用啊!想到這裡,他突然有些牙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