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兒面對著戴樂樂、楊大蔥、張培坤和趙剛四人。她決定逐一盤問他們,以瞭解他們在李昊天遇害前後的時間線和發言內容。

她首先看向戴樂樂,這個總是面帶笑容的男生,此時卻顯得有些緊張。“戴樂樂,你能告訴我,從遊戲開始藏牌之後,你的行動軌跡是怎樣的嗎?”

戴樂樂深吸了一口氣,回答道:“我藏好牌之後,就去了廣場中央。我覺得把牌藏在人多的地方,會更有趣。於是我把牌散發給了路過的人,希望能讓他們也參與進來。至於李昊天,我真的沒見過他。”

林婉兒微微蹙眉,這個資訊讓她有些意外。她繼續追問:“那你後來有注意到李昊天的異常嗎?或者聽到其他人談論李昊天的情況?”

戴樂樂搖了搖頭,“沒有,我一直在廣場中央,後來看群裡看你說有人溺水了,我才趕過來的。”

林婉兒微微點頭,然後轉向張培坤:“張培坤,你的行動軌跡呢?在藏牌後你都見過哪些人?”

張培坤冷靜地回憶道:“我藏好牌後,只在路邊見到了趙剛,在廣場見到了楊大蔥。至於李昊天,我確實沒見過他,因為我沒去過河邊。”

林婉兒繼續追問:“那你後來有注意到李昊天的異常嗎?或者聽到其他人談論李昊天的情況?”

張培坤搖了搖頭:“沒有,我一直蹲在路邊,後來看到你的資訊,我才趕過去的。”

林婉兒微微點頭,然後轉向趙剛:“趙剛,你呢?開始藏牌後,你去了哪裡?”

趙剛思索片刻,回答道:“我在路邊看到了張培坤,然後去了花壇,看到戴樂樂在廣場。後來我又看到楊大蔥在河邊,但我沒去河邊,而是去了廣場中央的雕像那裡看了看。整個過程中,我都沒看到李昊天。”

最後,林婉兒看向楊大蔥:“楊大蔥,你和李昊天有過接觸,能詳細說說嗎?”

楊大蔥皺了皺眉,回答道:“開始藏牌之後,我跟李昊天一起在河邊藏牌。我們都想把牌藏在洞裡,但因為這個事情我們吵了一會兒。然後我就走了,去了廣場中央藏牌。後面我就再也沒見過李昊天了。”

林婉兒一邊聽著他們的發言,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著每個人的發言。當她聽到楊大蔥描述他與李昊天在河邊藏牌併發生爭執的經過後,她注意到楊大蔥突然愣了一下。

楊大蔥的臉上閃過一絲不安,他回想起自已離開李昊天之後,去到了廣場中央的雕像那裡,並且看到了戴樂樂往河邊方向去了。這個細節引起了他的警覺,因為據他所知,其他人都沒有去過河邊。這個發現讓楊大蔥開始懷疑戴樂樂可能與李昊天的遇害有關。

他偷偷轉過頭,目光落在戴樂樂身上。戴樂樂看起來鎮定自若,但楊大蔥能感受到他內心的緊張。楊大蔥的額頭上開始冒出汗珠,他在想,該不該揭穿戴樂樂呢?

楊大蔥此時心跳如擂鼓般劇烈。他緊握著拳頭,目光在戴樂樂和林婉兒之間遊移。他知道,自已手中掌握著一個重要的線索——戴樂樂可能是殺害李昊天的兇手。但是,這個線索太過直接,太過強烈,讓他不禁開始懷疑自已的判斷。

他回想起與李昊天在河邊藏牌的情景,那種因為牌藏在哪裡的爭執和隨後的分開,一切都歷歷在目。接著,他又想到自已後來看到戴樂樂往河邊方向走去的情景。這個細節,像一把鑰匙,開啟了他心中的疑惑之門。

但是,楊大蔥也明白,僅憑這個線索就指認戴樂樂為兇手,未免太過草率。他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援自已的判斷。然而,在當前的情況下,他該如何行動呢?

另一邊,林婉兒也在仔細地回顧著案件的線索。她深知,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破案的關鍵。於是,她開始從他們藏牌的地點、去過的地方以及他們之間的交集入手,試圖找到更多的線索。

她首先注意到的是,李昊天的屍體是在河邊被發現的。這意味著兇手很可能在河邊與李昊天有過接觸。接著,她又回顧了每個人的行動軌跡和藏牌地點。她發現,除了楊大蔥之外,其他人的行動軌跡都與河邊沒有直接的聯絡。

此外,林婉兒還注意到,張培坤和李昊天之間存在矛盾,因為張培坤在之前追過林婉兒,後面卻是李昊天成功了,這種矛盾可能是導致李昊天遇害的原因。因此,她決定將張培坤列為重點懷疑物件,並對他進行深入的調查。

林婉兒她的目光緊盯著張培坤,試圖從對方的反應中捕捉到任何可能的線索。她清楚,在這個看似簡單的藏牌遊戲中,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張培坤,”林婉兒開口問道,“你的牌為什麼不是一張一張藏,而是兩張兩張藏呢?而且,你除了把兩張牌藏在路邊,另外兩張又藏在了哪裡?”

張培坤顯然被這個問題問得有些措手不及,他猶豫了一下,然後回答道:“我……我其實覺得兩張兩張藏牌更方便一些,而且這樣能增加遊戲的難度和趣味性。”

林婉兒點了點頭,表示理解,但她的眼神依然沒有放鬆。她繼續追問道:“那麼,除了路邊的兩張牌,你另外兩張又藏在了哪裡?”

張培坤深吸了一口氣,似乎是在組織語言。他緩緩說道:“另外兩張牌,我……我藏在了路邊的報刊亭裡。”

林婉兒聽後,眼中閃過一絲光芒。她迅速回想起之前的調查,注意到報刊亭是附近人們經常光顧的地方,人流量較大。她心中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張培坤為什麼選擇把牌藏在這樣一個顯眼的地方?

她試圖推斷張培坤的作案手法,但在仔細研究後,她發現張培坤在作案時間和地點上都沒有這個條件。

她回想起案發時,張培坤在案發時間段內,一直在路邊,並有趙剛為伴。而案發地點離河邊遠,他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趕到現場並實施犯罪。

基於以上事實和證據,林婉兒決定排除張培坤和趙剛的嫌疑。她明白,在偵查案件的過程中,不能僅憑主觀臆斷,而是要依靠事實和證據來做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