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流水線生產
貞觀第一王侯,開局收編李世民 北雁長歌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時間緊,任務重。
不僅僅是李世民,在其他人眼中這件事情都很難完成。
因此,李世民這句話不僅僅是託付,更多的是一種詢問。
詢問李旭到底有沒有辦法完成這件事情。
李旭自然是聽出來了這道詢問的含義,嘴角一揚,便點頭道:“臣可立下軍令狀,若是完不成這項任務,陛下大不了一刀砍了臣!”
譁!此話一出,在場的人全都驚呼一聲。
尤其是熟悉李旭的人,眼中也是閃爍著驚疑不定的光芒。
尉遲恭張了張嘴,想要勸說兩句,但話到嘴邊卻是嚥了回去。
在他看來,李旭這立下的軍令狀,在這時候就是不可更改的。
若是討價還價,那日後做什麼事情,還會有人相信?想到這裡,尉遲恭便輕嘆了一口氣。
反倒是李世民,並沒有覺得李旭在說大話。
神色間滿是驚訝的看了一眼李旭之後,李世民這才點了點頭,開口道:“不錯,朕果然沒有看錯人!”
“只是朕有些好奇,你打算如何去做,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做成這件事情?”
不僅僅是李世民,其他人也好奇。
迎著眾人那好奇的目光,李旭知道自己今天如果不說出個一二三來,怕是這群人能煩死自己。
而且這事兒終究還是要人去做,瞞是瞞不住的,倒不如現在乾乾脆脆的說出來。
也好滿足這群人的好奇心。
李旭稍稍猶豫了一下,隨後扭頭朝著四周掃了一眼,似乎在尋找什麼東西一樣。
最終將目光落在了一名侍衛腰間的橫刀上。
“陛下,請臣用那把刀做個演示.”
李世民微微頷首,隨後做了個手勢,那侍衛便將自己的橫刀解下來放到了李旭面前的桌案上。
只見那李旭猛地將那橫刀抽了出來,隨後刀鞘刀身,還有那是刀身上的配飾紛紛拆解下來,一一排列開來。
再次抬頭看向了面前眾人。
“陛下,諸位大人,你們面前這柄橫刀能夠很簡單的拆分成這幾個部分,若是再細緻一些,還可將刀柄也一併拆下來.”
“臣這裡有個問題,那就是打造這一柄刀最少要有多長時間?”
此話一出,眾人不由得面面相覷起來,最後還是杜如晦開口回答了這個問題。
沒辦法,誰讓他是兵部尚書呢?“李大人,這一柄橫刀打製的時間最少也要五六天的時間,從煅燒打製,再到打磨裝配,全都是時間.”
李旭點了點頭,隨後笑著說道:“這就對了,杜大人所說的工序,皆是一個人或者兩三人完成的.”
“簡單來說,那就是這些工序有些人是一個人做了好幾道是不是?”
杜如晦點了點頭,顯然是李旭說的沒有毛病。
而後李旭便看著眾人接著問道:“若是咱們將這些工序全都拆開,一個人只負責一個工序呢?”
“煅燒鐵的只是煅燒鐵的,打製刀身的只是打製刀身,裝配的只是裝配,製作刀鞘的也只是製作刀鞘的.”
當李旭將這一道道工序分解開來之後,眾人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之中。
顯然是李旭這辦法他們還真的沒有想過。
見有人細細品味自己這辦法,李旭便直接將好處也說了出來。
“其實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最關鍵的有三點.”
“其一,加快速度,對於工匠的要求不在那麼嚴格,因為他們無需負責全部工序,只要合格的完成自己的工序就可以了.”
“其二,保密,每個人接觸的工序就是這一個而已,若是想要讓他們做出一件完整的東西很難.”
“其三,降低成本,一個人打造一件東西的時候,時間和精力都是成倍增長的,若是分部完成,每個人根據負責難易程度支付相應的工錢,成本也會大大下降.”
聽到李旭細緻的數出來這三個優點,李世民此時也猛地眼神一亮!“你是說,那火器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製作?”
李旭點了點頭,笑著說道:“理論上是這樣的.”
“臣倒是覺得只需要稍稍培養一下,這事兒便可完全做的順暢起來,速度和成本也會迅速下降.”
李世民微微頷首,神色間也是難掩激動之色。
“朕果然沒有看錯人!”
“你總是能夠給朕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
此時,就連一旁的杜如晦也一臉興奮的看向李世民,開口道:“陛下,臣倒是覺得李大人這辦法不僅僅能夠適用於火器,便是其他東西也能夠如此安排!”
李世民笑著看向杜如晦。
他自然是知道這些,李旭這辦法可不僅僅是隻能是生產火器。
若是運用得當,朝廷不少東西都能夠因此而改變!可以說,李旭這一個辦法,解決了朝廷不少麻煩!此時的李世民看向李旭的眼神也越發的喜歡起來。
畢竟,這種能幹能想,還能不用自己老琢磨的臣子,換了哪個皇上會不喜歡?再加上一場火藥演示,顛覆了大唐君臣對於一場戰事的認知。
李世民此時看著李旭琢磨再三,還是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李旭聽旨!”
聽到這話的李旭不敢怠慢,急忙跪倒在了地上。
而此時不僅僅是李旭,便是其他人也面露驚異之色。
尤其是長孫無忌,要知道今天來看火藥演示之前,李世民可是交給他兩道旨意的。
一道是火藥演示失敗之後的旨意,一道是火藥演示成功之後的旨意。
這兩道旨意在長孫無忌看來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有勉勵的話,一個沒有。
但全都是李世民對李旭的封賞。
照理說李旭這段時間立功不少,該有的封賞也確實是應該跟上。
但陛下也沒有說直接自己宣旨吧?難道旨意的內容變了?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李世民終於說出來了自己對李旭的安排。
“吳山縣縣令李旭,在位期間賑災有功,得朝廷嘉獎,然卻不驕不躁,安定一方百姓,屢出奇謀,而今更解決朝廷北征突厥之難題,朕心甚悅,拔擢呂青為長安縣縣令,領兵部侍郎銜,賜金魚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