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州被逼退學,無法上高中,只好上了中專,雖然他的學習成績優異.被逼退學以後,他更加想找親生父母,結束這孤苦無依的生活。
自從上次他自殺以後,姥姥和其他家人都不再阻止他尋親了。後面的情節,順利得像拍電影一樣:劉學州從家裡老人的通話中,知道爺爺那裡有一個自已出生時的疫苗本。他讓堂妹幫忙拍下疫苗本的照片,發現本子上父親一欄的名字叫\"丁雙全。根據這些資訊,他在網上搜到一個山西大同的手機號,手機號註冊的微信頭像,跟自已眉目相似.他循著直覺撥通了這個電話,就這麼找到了自已的親生父母。第二天,南官和山西的警方分別對幾人進行採血,確定了兩人的血緣關係 。
“從發現疫苗本到確證:親生父母,只用了兩天時間。或許劉學州都沒想到,自已和親生父母,其實那麼近,他在抖音上分享了那個疫苗本的照片,配文是\"希望可以有一個好的結果。看到這個本子的時候,這些年經歷的苦難和艱難隨著淚水一起湧出,突然回想到了這些年走來遇見的各種不幸....”
“雖然親生父母已經分開,父親還留在大同,母親帶著兩人後來生的另一個孩子去了內蒙古,各自組成了新的家庭,但劉學州並不在意,他在自Place:
述中寫道:\"很開心,因為我不是別人口中的野孩子了。他們把我從這個深淵裡拉了出來\".那幾天,柴燕琳也能感覺到劉學州“眼神裡都有光\"。他甚至因此停掉了自已的抑鬱藥物,\"因為找到父母后,他特別開心,覺得自已不需要服藥了。“十幾天後,丁雙全開車從大同來到石家莊,與劉學州相認.和他一起來的,還有一位親戚四爺爺和大同市警方的人。在一張“大同市公安局新榮分局‘團圓行動,認親儀式的大橫幅下,擺開了認親宴席。丁雙全笑容滿面,給養家的親戚們敬酒,和劉學州一起簇擁著警察合影。劉學州把認親的照片發在抖音上,配的文字是“塵埃落定”。自從\"河北男孩尋親\"上熱搜後,他的尋親之路就一直在網友的關注下,並隨著他戲劇性的認親成功而達到高潮。志願者朱珠記得,一開始劉學州在抖音只有1000多粉絲,兩個粉絲群加一起僅三四百人,認親之後達到四五萬多。而認親照片發出後,得到7萬點贊。
但和大人們相比,照片中劉學州的笑容顯得更收斂,更剋制。兩天內找到親生父母曾讓他欣喜不已,但隨後一些意料之外的細節,像柔軟隱秘的細刺,纏繞在他的心上:
第一,自已還有疫苗本,說明自已更可能是被吏的,而不是被拐的。
第二,在\"寶貝回家\"上搜了疫苗本上自已最早的名字\"丁晶\",發現是空白,說明父母沒有在尋人網路上登記他的資訊,沒有人在找他。
第三,和父親聯絡上之後,父親說要先處理好家裡的事,延宕了好幾天才來看他,這和之前網路上流傳的迫不及待想和孩子見面的父母有些不一樣。
第四,和父親見面之前,他還收到山西一位警官的電話,提醒他父母已經離婚並各自有家庭的現實,讓他不要再把父母現在的家庭攪得四不像。這些都不是想象中找到父母后的結果。尋親成功不是件禮物,反倒像一個麻煩.\"(文一三聯週刊)
養家舅媽柴燕琳也在認親酒會上。她對丁雙全的印象是熱情、活絡,黑色襯衫塞進深色牛仔褲裡,左手戴一塊表,黑色皮帶一側掛著車鑰匙.身材略有點發福,比劉學州矮一個頭,笑起來嘴角跟劉學州有點像.言談間提到包工頭,做工程之類的字眼,看起來生活得不錯.但是讓劉學州舅媽(養家)感到疑慮的是。雖然認親的現場看起來其樂融融,但對很多現實的事情,生父丁雙全卻沒把話說清楚。可雙全居然說以後兩家就當是親戚一樣,多走動,孩子寒暑假可以去他那邊玩,還說現在家裡都是女的做主,他也為難.臨走前,丁雙全給了劉學州一個5000塊的紅包,恬不知恥讓劉學州仍然繼續領著孤兒補助,分明並不把孩子放心裡。丁雙全藉口說,以後劉學州的生活費和學費他可以來出,但劉學州還是繼續領孤兒補助得好.但出多少,下次什麼時候聯絡,了雙全沒有給出具體細節。
丁雙全離開河北石家莊前,養家舅媽柴燕琳專門找他聊了一下關於劉學州住處的問題。自從外出讀書後,劉學州就很少回村子了。學校放假時,他常借住在柴燕琳家的次臥。柴燕琳也是在河北石家莊打工,家裡並不寬敞,如果姥姥姥爺來了,劉學州就得去客廳睡沙發。柴燕琳向丁雙全說:\"你能不能給孩子解決個住處?”丁雙全名下四家公司,房子好幾套,生活得很優越,但是當初他心裡根本就沒有那個親生的但被自已棄養且賣出去的這個兒子丁晶。現在這個子孩子叫劉學州,十五歲了,來找他這個生父.他本來不願意認回劉學州的,是他的四叔逼著他來認這個孩子,因為在老人家的觀念裡,畢竟是丁家的血脈.面對柴燕琳的關於子孩子住處的問題,丁雙全敷衍地說:\"現在,我也給不了他買房我現在沒能力。在丁雙全身旁的,劉學州的四爺爺聽見他們的談話,便表態說,房子這種事,等孩子畢業工作了以後再提。
劉學州也想要一個自已的住處。他的身高已經長到了一米八五了,睡在舅媽家客廳的沙發上有些侷促。隨著年紀漸成長,進入青春期的少年也越來越渴望一個屬於自已的空間。尤其是尋親成功後,他原來的生活和想象都被打碎了,也讓“有一個自已的住處“這樣的需求越來越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