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衛星的第一步自然是建造火箭,趙旗有足夠的技術儲備來建造各種火箭。

扶搖第一批的訂單就是北斗和國內的一些高校。

國內的高校主要是用於科學研究,所以需要的衛星質量不是很大,趙旗已經和北航、燕京科技大學以及華國農大等簽訂了三顆科研衛星,重量都在五百公斤左右。

這三顆衛星都是在國內的衛星研發中心定製的,價格不便宜,每顆單價都在千萬以上,這還是因為是國內自已的專案給了底價,不然光設計費用就要千萬之多。

其實就這三顆總共一點五億的衛星還有一半是趙旗出的錢,其中蓬萊和農大合作,鯤鵬與燕京科技大學,玄鳥和北航合作,總共三顆衛星。

衛星的價格其實是可以打下來的,之前之所以這麼貴,因為大家都是自已設計自已的衛星,每家衛星都不一樣,但是經過了這次的專案,趙旗業組織人手設計專門為大學提供科研需求的通用型衛星。

為的就是降低衛星發射的成本,不然無論是國內的大學,還是國外的研究機構怎麼可能買得起動輒幾千萬美刀的衛星。

而北斗方面就比較複雜了,北斗大概分為三類衛星分別是地球同步軌道GEO、中圓地球軌道MEO和傾斜地球同步軌道IGSO,其中地球同步軌道和傾斜地球同步軌道主要是航天院來負責,這個技術難度比較大,而MEO需要27顆,就由北斗負責發射,這個難度也不低,但是相比另兩個還是要簡單一點點,最主要就是數量多,需要發射的次數也多。

這剛好適合趙旗進行技術迭代,他肯定不可能等漂亮國的老馬進行回收火箭研發的時候再去進入這個賽道,這個賽道對於國家隊來說暫時實用性不強,因為國內航天剛剛起步,國家隊不僅僅是負責衛星發射,還要負責載人航天,月火探測,深空探測,空間站建設等各種方面的研究,每個任務對火箭的要求都不一樣,不可能像空×一樣,一兩個系列的火箭負責所有任務。

像前世國家隊的長征系列總共才發射了四百多次,就有四代二十多個型號,四百多次的發射包括了載人航天,月火探測,深空探測,空間站建設等各種型別的發射任務。

但是扶搖不一樣,趙旗的定位就是佔領國際低空衛星的發射市場,所以對於可回收火箭隊需求就非常急切了。

他短時間內也沒有載人航天,月火探測等這些任務。

聯合研發小組的第一個任務就是低空的不可回收火箭的研發,趙旗需要先證明自已確實有研發火箭的能力才能繼續接下來的任務,不然一切都是空談。

作為扶搖的第一發火箭,趙旗各方面都很保守。

雲雀一號,各方面設計就是按照目前國內常用的長三甲來設計的,

採用三級構型,三級發動機都是趙旗根據從其他國家技術人員腦袋裡的技術拼湊後重新設計的。

燃料助燃使用的是液氧煤油,國內其實已經在研製氫氧機了,不過氫氧機燃料密度比較低,而且需要低溫環境,所以氫氧機更適合一些大型火箭,目前趙旗計劃研製的雲雀一號並不大,還是使用液氧煤油比較好。

除了發動機其他地方並不算難,有成熟的國家隊一起合作,趙旗主要精力放在了發動機和飛控系統的研究。

特別是航空發動機,絕對是國內的一大短板,再加上使用的還是液氧煤油這種比較新的技術,哪怕是趙旗親自帶領團隊研製,發動機的進度依舊是全專案最慢的一部分。

趙旗有著其他國家研製成功的經驗,設計一款合格的航發不是問題,不過趙旗也要為未來進行可回收升級留下路徑,不然只使用幾次就捨棄就有點浪費了。

除了可回收以外,還有航發生產線的考量,降低成本其實就兩個方法,一個是可回收,一個就是建立生產線。

趙旗打算第一次發射成功後就要建立生產線,按照批次來生產火箭,從而降低成本。

研製過程中趙旗還發了幾篇論文,成功拿到了北航的博士學位,這個對於趙旗來說不是問題,趙旗實力已經超過大部分的教授了,而且有著扶搖在他可以說擁有全世界學生老師都夢寐以求的實驗環境。

燧人綜合研究中心和各大高校聯合進行研究生培養的專案也如期開展,第一批學生和老師已經進入了綜合研究中心旁邊的培訓實驗室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培訓,培訓後透過考核的學生將會拿到研究中心頒發的認證以及相應實驗室的邀請。

第一批就來了好多學生,畢竟無論是鯤鵬還是玄鳥都是國內最知名的跨國企業,無論是待遇還是含金量都是國內頂級的,而生物方面就跟不用說了,國內知名的生物公司都沒有幾個,蓬萊可以說是國內唯一的選擇了。

趙旗也沒有客氣,只要是合格的學生全部招了進來,等扶搖步入正軌,他還要依靠這些生物學家為他研究器官克隆和儲存的措施的。

扶搖有著百曉通源源不斷的提供收入,對於各方面的研究都沒有放棄,各種研究方法全部成立了專案組,採用競爭的方法,那個專案組進步快就加大投資,如果進步實在緩慢就適當的減少投資維持實驗的進行。

歷史上冒進賭運氣,之後一落千丈的情況數不勝數,既然蓬萊資金充足, 不如直接全線推進。

點科技樹這種事情,誰也不知道對不對,小國賭國運是沒有辦法,但是對於大國來說,在情況不緊急的時候全面發展,重點突破才是最合適的。

雖然火箭的進展緩慢,但是這只是相對於其他專案,對於大部分火箭的研製速度而言絕對是飛速了,從去年八九月份開始研製,一直到了過完年也就是今年六月份,第一枚火箭已經研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