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破陣樂》
退圈後,我用酒和音樂,驚豔全球 三千禪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隨著《十面埋伏》的出現,還有梁谷音的精緻點評,使得直播間的熱鬧程度更上一層樓。
不需要講,很多人早就開始呼朋喚友。
其漲幅非常之快,此刻已經來到了260多萬人,而且還在大幅度提升當中。
直到北塵他們準備開始下一曲的時候,人數剛剛好擠破300萬。
歌曲:《破陣樂》
演奏:面具先生,風吟樂隊
古曲收集者:面具先生
(此曲寫的是關大洲老師在《國家寶藏》第三季上的《破陣樂》特別版!
關大洲老師對多個版本進行修改和整合,盡最大可能的復原原曲的氣勢。)
眾協會會長都是眼前一亮。
一看破陣樂三個大字,他們心裡的第一印象就是《秦王破陣樂》。
只可惜,此曲早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失傳。
如今面具先生拿出來,又能完善幾分?
不過對於面具先生的態度,他們還是很有好感的。
他並沒有直接寫滿《秦王破陣樂》,而是隻用了《破陣樂》三字替代。
這是對這一曲的尊重,同時也是一種謙遜。
後人再怎麼厲害,也基本沒有可能還原古代的曲子。
根本不知道多少人演奏?
除了常見的樂器外,是否還加入了什麼?
有沒有舞蹈,或者吟唱聲的加入等等。
這些已經很難考證。
所以眾會長的包容性是很強的,不需要百分百還原,只需要曲子的韻味可以接近,那就已經是難得的好曲了。
而前面的那一曲《十年埋伏》端是了得,他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曲也不會差。
歌曲伊始!
厚重的大鼓聲,急促襲來。
第3秒的時候,一聲琵琶聲如刀劍出鞘般,鋒利且鏗鏘。
第6秒的時候,尺八的銜接而來,瞬間渲染了出悽肅之感,同時也帶來陣陣肅殺之氣。
三者的配合,在短短16秒內就構造出一個殺機四伏,刀光劍影的古代戰場。
彷彿讓聽者回到了秦王李世民正率領著3500名精兵,在虎牢關利用他強悍的軍事才能,大破竇建德10萬大軍的那個戰場。
第16秒,一種罕見的樂器,三絃琴加入進來。
這種傳統樂器的音色極為豐富。
既能堅強如鋼,也可柔情似水。
既能淡雅飄逸,也可通俗寫實。
既能歡歌勁舞,也可如泣如訴。
高音堅實清脆,中音明亮圓潤,低音豐滿渾厚。
而三絃在此處,清脆明亮,靈動無比,如秦王率領輕騎快速奔赴所帶來的陣陣馬蹄聲。
同時也帶來了一絲若有若無的異域風情,更符合了舞曲的風味。
而《破陣樂》本身就是戰舞,以樂工120人﹐披甲持戟﹐執纛演習﹐定名為《七德之舞》。
三絃的加入不僅不顯得突兀,反而更是成全了此曲的“龜茲”元素。
第26秒的時候,尺八再度襲來,這一段,算是它的獨奏。
尺八在現代少見,但在古代可是相當流行,其音色蒼遠遼闊,巍巍高山,浩浩長河,無垠大漠的遼闊之景已在腦中揮之不去。
同時聯想到,不正是秦王打下的遼闊疆土。
經過多年的激戰,將東突厥納入唐朝版圖。
此後,他又相繼征服了吐谷渾、高昌、薛延陀、龜茲、西突厥……
將這些地區統一納入了唐朝的管轄範圍。
也正是如此,才有瞭如今的九州版圖!
隨著旋律越來越高亢,在第57秒的時候,琵琶聲再起。
沒有剛才《十年埋伏》的鏗鏘與殺氣,在這裡盡顯琵琶的柔情與清脆。
尺八已經硬氣十足,若是琵琶也如此,那將過猶不及。
相反,琵琶在這裡的柔情,更似大唐如江水,擁有包羅永珍的氣度。
第1分06秒,笛聲高亢而來。
其音色如山澗流水,清澈悠長,讓人心曠神怡。
其大氣磅礴的旋律,猶如吹響大唐盛世的到來。
緊接著,是最後出場的二胡。
如絲綢般流暢,悠揚婉轉,讓人彷彿置身於一幅流動的畫卷之中。
每一種樂器的出現都恰到好處,盡顯風情。
笛子有如決勝千里的統帥,坐鎮高位,隨時準備發號施令。
二胡有如奇謀百出的軍師,隨統帥之策,傾盡其才。
三絃有如馬蹄急驟的輕騎,只要一有機會,就可以將敵軍撕裂一個口子來。
琵琶有如披甲上陣的將領,在兩軍對壘間,上演血與汗的激情。
尺八有如嚴酷肅殺的精銳,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大鼓有如莊嚴齊整的主力,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擁有著絕對的定鼎之姿……
這些元素凝聚在一起,組成了千軍萬馬所向披靡的破陣樂!
第2分39秒,彈著三絃的那位風吟樂隊女成員,彷彿提著大刀的將士,左右劈砍,無敵於世。
誰能想到,彈著傳統樂器竟然還可以酷成這樣,完全不弱於西洋樂器,令直播間的人都大聲叫好。
第2分48秒,迎來了曲子的高潮部分。
也是唯一的一段多樂器合奏。
那種四海昇平,繁華如夢的大唐盛世,再次歸來。
聽者彷彿在這一刻進入大唐盛世的心臟——長安。
街道上,商賈雲集,叫賣聲此起彼伏,路人絡繹不絕。
茶館裡,文人墨客吟詩作對,好不快活。
皇宮內,才子佳人談笑風生,一舞傾城。
在這裡,每一塊磚瓦都訴說著千年的往事,每一處風景都映照著盛世的輝煌。
不僅是軍事,不僅是商業,就連文化也是絕代風華。
詩歌、繪畫、音樂、舞蹈……盡皆匯聚於此。
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憂國憂民,白居易的淡然心性……
詩人們用筆尖描繪著時代的畫卷!
這,就是大唐盛世!
這,就是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