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橡的名字來源於亦舒的《致橡樹》:

如果我愛你,

絕不像高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已;

如果我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相互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

可能這首詩對年輕時候的父母有過特別的意義吧,所以被用來給他們愛的結晶取名。但是小時候的林橡並不怎麼喜歡它,然而隨著年齡漸長,反而越來越喜歡並逐漸佩服起父母當年的眼光獨到。

林橡的父母早年插隊落戶到山東,童年時期沐浴在陽光雨露中,無憂無慮。然而在林橡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母因感情不和而離婚,母親帶著年幼的她投奔上海的親戚,經歷了一番艱難波折,終於在上海安家落戶。

從小乖巧懂事的林橡,上初中的時候開始了叛逆。經常在放學時候和其他女同學聚集打架,林橡的母親為此沒少去過學校,終於有一天,因為被打同學的家長報警了,林橡被學校處分了,處分結果當眾公示。母親為此焦慮不已,轉眼面臨初三,不知這個不省心的女兒該何去何從。

此時,母親有個關係很好的朋友,自從林橡一出生便認她做了乾媽,為母親出了個主意,可以讓林橡去學畫畫,她有認識的好的畫畫老師可以教,乾媽的這個主意便成為林橡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

恰巧林橡所就讀的中學是美術特色學校,每一個年級都開設有繪畫特色班。於是,母親便馬不停蹄地將林橡送到乾媽介紹的老師那裡學習繪畫,從基本功開始,點、線、面,光線、陰暗、透視......每天晚上或在家或去老師那裡練習。所幸的是,林橡天生具有藝術細胞且模仿能力強,老師所教授的內容她一聽、一看就能領悟,因此進步十分迅速,沒過多久便可以完整地地臨摹靜物了,獲得繪畫老師的大加讚揚。大約兩個月後,林橡透過了學校測試,順利進入了繪畫特色班,自那之後,她便能進行正統的繪畫學習了。

繪畫是一門聽上去容易、看上去美麗、實則辛苦萬分的課程。每天放學後林橡要留在學校進行兩小時的課後培訓,學校外聘的繪畫老師會進行專業指導,回到家還要完成文化課的作業,任何一門課都不能落下。母親經過各方面的瞭解,為她選擇了當時上海市三大知名美院之一的“巡禮美院”,這所美院是1960年成立的,學校實行中高職融通教學,四年學制,使得畢業生高考升學能力加強。為了進這所學校,林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沒日沒夜,絲毫不曾不鬆懈,經過整整一整年的努力,終於如願收穫了勝利的果實-她以專業分和文化分排名全班第三的優異成績被學校錄取。母親為此感到十分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