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往往只知道送孩子去上學,但他們並不瞭解讀書的真諦和關鍵所在。學校提供的通常只是一本標準化的參考資料,而一旦進入社會後的成人教育階段,情況就變得不再如此標準和規範了。這需要我們去思考、去辯證地看待問題。
過去的人們為什麼普遍比現代人更聰明、更具智慧呢?原因就在於那些經典的文化典籍,如四書五經等,以及工農商學各個領域的知識體系,這些都是人類自身創造出來的。儘管當時的工業機器不如現代這般發達,但不能簡單地將這種差異歸結為天賦使然。畢竟每個人都是自然界的產物,並無本質區別。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我終於找到了一條至關重要的線索——生產資料的純潔性。在過去,許多書籍都是原始版本,那時的資訊傳播遠不如現今這般氾濫。當有人創造出這些生產資料時,它們是未經篡改的一手資源,其密度更為緊湊且相互關聯。這樣一來,閱讀這些書籍的人思維不會過於鬆散,能夠更連貫地看清世間萬物。一手資訊與二手資訊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篡改會導致意思完全改變。
如今人們人手一部手機,每天都能接收到海量的資訊,似乎從中汲取了不少知識。實際上,這些資訊大多都是無關緊要、毫無價值的閒散碎片。就好比兩件不同品牌的羽絨服,儘管它們同屬羽絨服類別,但其做工卻大相徑庭。無論是衣袖、拉鍊還是面料,都不能隨意拼湊。如果將兩個牌子的零部件胡亂組裝,必然會製造出一件四不像的怪異物品。
人亦如此,雖說每個人在大體上相似,但實則完全迥異。我們不能盲目地四處求醫問藥,東學一點西學一點,最終只會落得個一知半解的下場。彷彿陷入了一個無底的黑洞,無法脫身。在這過程中,我們逐漸迷失了真正的本質。對於兩件材質各異的羽絨服,從未有人嘗試過將它們拼裝起來。反而四處尋找零件,試圖將鴻星爾克的袖子安裝到貴人鳥的羽絨服上。或許在某些隱蔽的細微之處,可以這般操作吧。如果遇到比你還專業的人,就被識破了,偷工減料的標籤隨之而來
在職場這個充滿挑戰和競爭的環境裡,那些對事物只瞭解皮毛、不求甚解的人往往容易陷入困境。當這些人嘗試發表自已的觀點時,他們常常無法觸及問題的核心,甚至可能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排斥。
這種一知半解的狀態不僅令人討厭,而且毫無益處。想要避免被人厭煩,關鍵在於能夠將一個問題或意見與實際情況相結合,並清晰明瞭地闡述出來。這需要深入思考和充分理解,只有這樣才能使別人更好地接受和認同自已的觀點。
許多領導高層經常召開各種會議,如集體會議、幹部會議等,目的就在於尋找資訊差距並全面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透過這些會議,可以彙集眾人智慧,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從而降低決策風險和損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一個指揮官能在沙盤上熟練地進行推演,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能夠在真實的戰爭中做出準確的預判。畢竟,真正的戰場存在諸多變數和不確定性,僅僅依靠沙盤模型是遠遠不夠的。
那麼,為何每個團長都必須配備一名政委呢?這其實是為了在現實與理論之間產生資訊摩擦時提供幫助。政委就像是軍隊中的軍師,他們具備深厚的戰略眼光和豐富的經驗,可以為團長提供寶貴的建議和指導。這種角色的存在有助於彌補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提高團隊的戰鬥力和決策水平。
李雲龍打仗確實非常厲害,而且頭腦靈活、足智多謀,但僅憑他一個人或一個團,想要完成解放全國的偉大使命顯然是不可能的。儘管他機智過人,但仍需要依賴整個組織和團隊的力量。在他之上還有旅長、首長以及成千上萬的將帥士兵們共同參與行動。如果他缺乏這種政治覺悟,很容易成為敵人的目標。單純地追求個人英雄主義並無實際意義。
之所以讓他前往軍事學院深造,正是為了夯實其現代軍事基礎,並全面深入地瞭解現代戰爭。那麼,怎樣的一篇畢業論文才能算得上是最出色的呢?丁偉的畢業論文探討了我國國土防禦的重點問題,這種未雨綢繆的思考方式非常值得讚賞。相比之下,李雲龍的畢業論文《亮劍精神》則顯得有些勉強。在現實戰爭中,不僅需要勇往直前的勇氣,更需要明智的指揮策略,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
在這個世界上,充斥著各種各樣懶散、碎片化的事物。它們無處不在,不會一開始就是原始的一手貨給到人,而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片段。這些東西彷彿是別人特意拿出的誘餌,用來試探人們的口味。它們或許美味可口,令人忍不住想要再嘗一口;又或者極具吸引力,讓人慾罷不能。這種現象在商業領域被稱作“產品體驗”。當我們嘗試過後,感覺良好,便會選擇購買回家。每一次這樣的體驗,其實都是別人精心設計的陷阱,如同拿著一個奶瓶,誘導著我們。至於那奶瓶裡是否真的有牛奶,不得而知,只是聞起來香氣撲鼻而已。
真正的知識究竟需要嚴謹到何種程度呢?一種方法是透過大量的文字和推導來演繹,另一種則是採用精簡法則。後者往往難以理解,因為其中運用的全是文言文或古典文學中的詞句,需要人們逐字逐句地去拆解和領會。知識本身是極其枯燥乏味的,但一旦我們弄懂了它,就會領悟到“大道至簡”的真諦。如果始終無法跳出現有的認知知識框架,那麼我們將永遠無法突破人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