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北洋艦隊返回威海劉公島兩天,兩篇文章同時在萬國公報、申報、新聞報三大主流報紙登上了頭版頭條!

《大東溝海戰大捷,揚我國威》

近日,大東溝海域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海戰,我大清北洋艦隊以鋼鐵之軀、無畏之勇,大敗敵寇,取得輝煌大捷。

大東溝海戰,乃關乎國家海疆安危之關鍵一役。北洋艦隊眾將士在丁汝昌將軍等英勇將領的率領下,直面強敵,毫不退縮。

戰艦破浪前行,炮火轟鳴如雷。那激烈的戰鬥場景,彷彿重現了古之英雄豪傑的壯烈之舉。

我北洋艦隊之定遠、鎮遠等鉅艦,如海上堡壘,堅不可摧。眾將士齊心協力,炮火精準,將敵寇之軍艦紛紛擊中。

敵寇之艦隊在我大清炮火之下,黑煙滾滾,狼狽逃竄。此役,我北洋艦隊擊沉敵艦數艘,重創敵寇,使其不敢再輕易窺視我大清海疆。

此次大東溝海戰大捷,彰顯了我大清國威,讓世界看到了我大清海軍之英勇無畏。

全國上下,百姓歡呼雀躍,為北洋艦隊之壯舉而自豪。朝廷亦對北洋艦隊之將士給予重賞,以表彰他們的赫赫戰功。

且看當時報紙之評論,有云:“北洋艦隊,國之重器。此次大東溝海戰,將士用命,奮勇殺敵,實乃我大清之榮耀。此役之勝,必將激勵吾國軍民,共御外敵,保我大清江山永固。

”又有評曰:“大東溝之捷,揚我國威,振我民心。吾等當以北洋艦隊為榜樣,奮發圖強,為國家之昌盛而努力。”

吾等堅信,有如此英勇之北洋艦隊,有如此頑強之將士,我大清海疆必固若金湯,外敵不敢輕易來犯。讓我們共同為北洋艦隊之輝煌勝利歡呼,為我大清之繁榮昌盛祈福。

特此報道,以傳捷訊,振奮國人之心。

《經遠沉海,浩氣長存》

近日,大東溝海域,戰火連天,一場驚世海戰牽動著我大清萬千民眾之心。

我大清北洋艦隊與敵寇激烈交鋒,硝煙瀰漫,海面上波濤洶湧,似也在為這場慘烈之戰而悲嘆。

在這驚心動魄的海戰之中,經遠號戰艦如勇猛之雄獅,毅然衝向敵陣。

林永升將軍率全艦將士,以無畏生死之決心,展現出鋼鐵般的意志,欲與敵寇拼死一戰。

經遠號破浪前行,炮火轟鳴之聲震耳欲聾,彈雨如注般襲來。

然而敵寇火力兇猛異常,經遠號多處遭受重創,船身漸漸傾斜,危機四伏。但林永升將軍及眾將士毫無懼色,堅守各自崗位,繼續頑強戰鬥。

最終,經遠號不幸被敵彈擊中,緩緩沉沒於茫茫大海之中。那悲壯之景,令人痛心疾首,淚水模糊了眾人的雙眼。

經遠號雖沉,但其浩氣長存。林永升將軍及眾將士之英勇事蹟,必將永載史冊,為後人傳頌。

他們以生命詮釋了忠誠與勇敢,為我大清之尊嚴,為國家之海疆,奉獻出了自已的一切。

此役,雖經遠號沉沒,然北洋艦隊其他戰艦仍在奮勇作戰。

全國上下,百姓聞此噩耗,無不悲痛萬分,同時亦為經遠號將士之壯舉所深深感動。

吾等當銘記經遠號之壯烈,以其精神為激勵,奮發圖強,為我大清之繁榮昌盛而努力拼搏。願我大清海疆永固,國家長治久安。

特此報道,以傳英烈之事蹟,勵後人之奮進。

《大東溝海戰餘波:朝廷眾生相》

兩篇關於致遠號與經遠號在大東溝海戰中浴血奮戰的報道一經發表,猶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面,在朝廷上下掀起驚濤駭浪。

眾多朝廷官員心思各異,盡顯百態。那些一貫崇洋媚外的軟骨頭官員,聽聞海戰訊息,臉上盡是惶恐與不安。

他們平日裡對外國列強卑躬屈膝,早已習慣了在洋人面前唯唯諾諾。如今海戰爆發,他們心中只有畏懼,害怕大清觸怒洋人,給自已帶來災禍。

這些官員們湊在一起,交頭接耳,言語中滿是對外國的諂媚。“哎呀,這可如何是好?

要是惹惱了洋人,咱們可就沒好日子過了。”“可不是嘛,洋人那堅船利炮,咱們哪裡惹得起?

還是趕緊想辦法求和吧。”他們彷彿失去了脊樑骨,只想著如何討好洋人,保住自已的烏紗帽和榮華富貴。

其中有一位姓張的官員,平日裡就以巴結洋人為榮。

此刻,他更是驚慌失措,不停地念叨著:“這可怎麼辦?萬一洋人怪罪下來,我這官職怕是不保啊。不行,得趕緊想辦法讓朝廷求和,不能得罪了洋人。”

而很多官員,在看到海戰報道後,第一反應不是為將士們的英勇而自豪,而是擔心自已的利益受損。

愁眉苦臉地對身邊的人說:“這仗一打,生意肯定受影響。洋人要是不高興了,咱們的買賣可就難做了。還是趕緊勸太后和皇上求和吧。”

那些貪生怕死、自私自利之輩,心中暗自慶幸自已未捲入這場慘烈海戰。對於戰事,他們只是表面上哀嘆幾句,實則根本不想為後續海軍建設出力。

他們害怕戰爭會影響自已的仕途和既得利益,一心只想維持現狀,繼續過著安逸的生活。更有甚者,暗中與外國勢力勾結,妄圖謀取更大的私利。

而那些心懷報國之志的官員,則對鄧世昌、林永升等將領及眾將士的英勇壯舉欽佩不已。

他們紛紛上書光緒皇帝,強烈要求大力嘉獎英烈家屬,加強海軍建設,提升國家海防實力。他們深知,若不如此,大清海疆將永無寧日。

光緒皇帝得知海戰結果後,悲憤交加。這位年輕而有抱負的皇帝,看到了國家所面臨的危機,決心強硬抗擊外敵。

他不顧部分官員的反對,毅然下詔追封在海戰中表現卓越的將領諡號,厚賞其家屬。

尤其對鄧世昌等英勇將領,更是給予高度讚揚。光緒皇帝力排眾議,堅決要加大對海軍的投入,整頓海防,購買先進戰艦,培養優秀海軍人才。

他深知,只有強大的海軍才能保衛國家的尊嚴和領土完整。

然而,慈禧太后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考慮。

她聽聞海戰訊息,雖也為將士們的犧牲感到一絲惋惜,但更多的是擔憂開戰會影響自已的統治地位和奢靡的生活。

她害怕得罪外國列強後,自已的權力會受到威脅,奢華的生活也將難以為繼。

於是,她暗中施壓,試圖阻止光緒皇帝對海軍的大力整頓,企圖透過妥協求和的方式來維持表面的和平。

鄧世昌等將領在海戰中的英勇表現,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大清在困境中的前行之路。

而朝廷內部的紛爭,卻又讓國家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那在大東溝海戰中歷經炮火洗禮的致遠號等戰艦,彷彿在無聲地訴說著國家的命運,等待著朝廷做出正確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