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膠帶邊緣滲出的微量冷卻液,在低溫下已凝結成冰晶,像一串微小的鑽石。
在一個月相漸滿的深夜,吳浩打著手電筒走向靶場。月光透過稀薄的沙塵灑在“天樞-III“的炮管上,金屬表面的仿生溝槽裡積著細沙,像凝固的波浪。李默蹲在炮身下方,手裡的超聲探傷儀正在掃描新更換的鎢合金電樞,儀器螢幕上的波紋隨著探頭移動而起伏。“昨晚測試的磨損率下降了40%,“他指著螢幕上一段相對平滑的曲線,“但...高溫下的金屬疲勞裂紋還是出現了。“
探傷儀螢幕上,細密的裂紋像蛛網般在電樞表面蔓延,在手電筒的光束下閃著銀灰色的光。林舟遞過一份光譜分析報告,紙頁邊緣被汗水浸得發皺,上面佈滿紅色的批註和修改痕跡。“我們在鎢合金裡摻入了戈壁特有的獨居石礦微粒,“他指著成份分析表上的一行資料,“耐高溫效能提升25%,但在持續高溫射擊測試中,裂紋擴充套件速率還是超過了設計值。你看這組對比圖,射擊三十次後,裂紋長度增加了0.3毫米。“
突然,靶場邊緣的光伏板陣列亮起應急燈,智慧微電網的儲能系統開始滿負荷運轉,低沉的蜂鳴聲穿透夜色。吳浩抬頭望向實驗室方向,只見生物實驗室的窗戶亮如白晝,百葉窗後晃動的身影顯示著裡面的忙碌。“讓趙博士送些極端環境下的真菌菌絲體過來,“他對著對講機說,聲音在空曠的戈壁上顯得格外清晰,“那種能在火山岩縫隙中生長的真菌,菌絲體的韌性或許能填補金屬裂紋。記得提醒他們,用防輻射容器運輸,戈壁的晝夜溫差會影響活性。“
數小時後,當東方泛起魚肚白時,塗有真菌菌絲體塗層的電樞被裝入炮管。吳浩站在指揮中心,看著螢幕上的發射倒計時,掌心沁出的汗水在操作檯上留下溼痕。“儲能系統充電至100%,“李默的聲音帶著夜的沙啞,眼底佈滿血絲,“真菌塗層在75℃環境下的黏附力測試合格,實彈測試準備就緒。“
隨著發射指令下達,電磁炮發出低沉的嗡鳴,比往日更顯沉悶。彈丸衝出炮管的瞬間,觀察哨的玻璃被震得嗡嗡作響,一股無形的壓力波穿過空氣,讓人心頭一緊。二十秒後,靶區傳來沉悶的爆炸聲,監控畫面因沙塵尚未完全散去而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到彈丸精準穿透1.2米厚的裝甲靶。而在回收的電樞樣品上,那些曾讓團隊徹夜難眠的裂紋,已被真菌菌絲體形成的生物膜牢牢覆蓋,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現出如同蛛網般的緻密結構,將金屬裂紋緊緊纏繞。
在一個典型的戈壁高溫日,基地迎來年度極端環境驗收測試。吳浩站在智慧能源中心的監控大屏前,看著實時重新整理的環境引數:地表溫度59℃,風速12米/秒,空氣溼度12%——這組資料在螢幕上以紅色高亮顯示,構成了西北戈壁八月最嚴苛的“淬火“條件。
“天樞-III“的炮管在陽光下泛著藍黑色的光,炮身新噴塗的仿生塗層上,無數微米級的凹坑正隨著溫度升高而收縮,將沙粒自動抖落。林舟舉著新的測試報告,防曬袖套上沾著沙塵與冷卻液的混合物,報告紙頁被汗水浸得有些發軟。“抗沙塗層的自清潔效率提升至85%,“他指著一組對比曲線,“在連續多次沙塵暴模擬測試中,過濾器堵塞週期延長到原來的兩倍以上。最新一批樣品在實驗室70℃環境下持續執行了三百小時,效能衰減小於5%。“
李默除錯著儲能系統的新模組,模組外殼上刻著細密的散熱槽,靈感來自沙漠狐狸的耳朵結構,在陽光下閃爍著金屬光澤。“超導線圈的溫度穩定在82K,“他調出能量波動圖,曲線平穩得如同鏡面,“新的散熱設計讓儲能密度提升了15%,現在能支援連續三次滿功率發射,且每次發射後的恢復時間縮短至原來的三分之二。“
午後,當太陽昇至最高點時,驗收測試正式開始。目標是遠處沙漠中的移動靶車,模擬敵方裝甲叢集在高溫環境下的高速機動。吳浩看著戰術螢幕,靶車在沙丘間劃出的軌跡如同金色的閃電,而“天樞-III“的火控系統正以毫秒級的間隔重新整理著目標資料,螢幕上的瞄準框牢牢鎖定著靶車的動力艙。
“發射!“
彈丸以7.3馬赫的速度衝出炮管,在高溫空氣中劃出一道扭曲的銀線,尾焰呈現出奇異的青藍色——那是電磁加速產生的等離子體鞘層。十五秒後,靶區騰起橙色火球,監控畫面顯示彈丸精準命中靶車的動力艙,裝甲板被撕裂的瞬間,沙塵與金屬碎片形成的煙柱直衝天際,在湛藍的天空中留下短暫的痕跡。
“命中!CEP0.4米!“林溪的歡呼聲穿透了指揮中心的寂靜,她指著螢幕上的彈道分析,聲音因激動而微微顫抖,“高溫環境下的空氣密度補償演算法發揮作用,彈丸實際命中點比預測值還近0.2米!所有關鍵指標均超過設計要求!“
驗收會結束時,夕陽正將戈壁染成熔金。周院士將一面繡著“沙海淬火“的錦旗遞給吳浩,錦旗邊緣的金線在餘暉中閃著光,絲線間彷彿還凝結著戈壁的沙塵。“你們在這個八月的戈壁上,“老人的聲音帶著顫抖,卻充滿力量,“用沙子和陽光淬鍊出的不只是武器,更是一種在絕境中尋找生機的智慧。這面旗,是給所有在沙暴中堅守的年輕人的。“
八月的最後一個深夜,吳浩走過光伏板陣列。板下的沙打旺幼苗在月光下泛著銀綠色,那些被高溫炙烤、被沙塵掩埋的嫩芽,此刻正從礫石縫隙中抽出新葉,葉片上還掛著夜晚凝結的露水,在月光下如同水晶。他停在一塊特別的光伏板前,板面上用熒光漆畫著小小的笑臉,那是某次抗沙測試成功後,林舟團隊留下的標記,如今已被風沙打磨得有些模糊,卻依然清晰可辨。
實驗室的燈光依然亮著,透過窗戶能看到李默正在除錯艦載版儲能模組的縮比模型,桌面上散落著各種工具和零件,一杯喝了一半的咖啡已經涼透。林舟則對著顯微鏡觀察新的真菌金屬複合材料,白大褂上沾著不明的粉末,神情專注得彷彿整個世界只剩下載玻片上的微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