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各位靚仔來到我們廣東的喔!”

“那個撲街不要亂搞的喔,這裡很煩人的哦,走那裡刷不到的哦”

穿著一身白色西裝的看著面前這樸實無華的民風

默默點六

目前他還沒有迴歸祖國的懷抱

現在是1980年的香港,處於香港的黃金十年

歷史背景:

香港,坐落在中國南部沿海,被譽為“東方之珠”。提到香港你會想到什麼?是香港人說的一口地道的廣東話,是港式飲茶,是繁華的商業區,還是迪士尼遊樂園,又或者是成龍、周星馳等一批國際聞名的港星。

總之,無論在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香港都作為一顆璀璨的明珠而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香港是一個高度繁榮與現代化的國際都市,它能夠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併成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一千一百多公里的土地上養育著近八百萬人口,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在人口和經濟如此發達的條件下,香港自然而然地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和享有極高聲譽的城市之一,在各種組織評選的世界城市排名中常年名列前茅。

儘管如今的香港看起來如此光鮮亮麗,實際上它的歷史並不簡單,甚至堪稱坎坷。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秦朝統一全國時期就有部署駐紮在這裡,但是幾千年來香港由於遠離中原並未受到有效開發,基本處於荒島狀態。

直到晚清時期,中英鴉片戰爭清廷失敗,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香港逐步得到開發,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顯現出自己獨特的優勢。直到一百五十多年之後的1997年香港終於迴歸祖國,在一國兩制的體制下進一步發展,才成為一個世界矚目的大都市。

縱觀香港歷史,縱使常年受到外國侵略者的殖民統治,但其發展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早早地被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利用開發,在上個世紀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

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香港在經濟、科技、文化、旅遊等方面發展格外迅速,以經濟金融發展最為顯著,相較於剛剛踏上改革開放之路的中國內地,對比更加強烈。那麼80年代的香港對比內地具體強在哪些方面呢?

香港較同時期的內地強在哪些方面?

比較兩個地方發展的程度,首先想到的就是經濟,而其中最直觀的一個指標就是GDP。以1980年為標準,香港的GDP總量已經達到了288億美元,而同年內地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上海的GDP只有208億美元,其他地方更是遠低於這一數值。

提及人均GDP,雖然香港人口眾多,但人均生產總值仍然達到了驚人的5700美元,完全可以與英美等發達國家相媲美,而大陸的人均GDP只有194美元,上海也只有1819美元。這一比較的結果不言自明,兩地的經濟發展完全不在一個檔次,香港的經濟水平要遠高於內地。

經濟總量的天壤之別之下,並不是簡單的生產總量之別,而是更深層次的經濟結構與生產結構的差別。香港不同於內地,由於長期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之下,作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的重要樞紐,無論在城市建設還是世界交融上都起步較早,相應地代表著現代化趨勢的工業化也起步很早,早早地擺脫了以第一產業為支柱產業的生產模式。

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工業化轉型,60-70年代其第二產業比重迅速增大,緊接著隨著世界產業結構的轉移,80年代很快又開始了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在這一時期經濟金融服務業比重大幅增長,更為現代化的產業諸如金融、房地產、旅遊等第三產業交織上升。

以股票交易為例,香港證券交易的歷史起源於1866年,1891年的香港經紀協會成為香港第一個正式的股票交易場所,20世紀又接連建立了三家交易所。經歷了長足的發展之後,1980年四家合併到香港聯合交易所,其金融體制已經高度統一且系統成熟。

相比之下,內地位於上海和深圳的兩家證券交易所在1990年才得以設立,從時間上已經遠遠晚於香港,因此80年代的香港在金融體制和金融服務上都遠遠領先於內地。

作為現代城市建設的模範,香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顯然要領先於同時期的內地。英國殖民者在香港長達一百多年的統治中,將西方城市建設的經驗運用在這片土地上,構建了世界領先的城市基礎設施系統,因而香港也以具備“世界水平”的城市基礎設施網路而引以為豪。

基於香港環山繞海的自然環境和國際都市的發展目標,香港在城市發展中格外注重交通發展。二戰後的前二十年,公共住宅和淡水庫的建立滿足基本需求,20世紀70-80年代經濟繁榮發展,相應的公路和地下鐵路的引入適應了衛星城和新城人口的快速增長。相比之下內地的景象則是腳踏車在大街小巷中游走,基礎設施和公共交通系統仍然相當滯後。

除了經濟金融這些現代化指標外,香港在社會生活等方面相較於內地也呈現出極大的生機和活力。旅遊業與金融、工商、貿易物流等一起被稱為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在經濟發展中作用巨大。香港的旅遊業早在19世紀50年代就開始興起,但受限於港英時代主要服務於商業人士。

1955年香港成立“發展旅遊業委員會”,標誌著香港現代旅遊業的開端,自此遊客大增,到了80年代,旅遊產業進一步走向大眾化綜合發展的快速車道,除了歐美和東亞地區的遊客外,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政策,到香港旅遊和探親的人員進一步增長,其年均增長率達到了近10%,因而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香港高度繁榮的文化產業。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香港被譽為“亞洲電影王國”和“東方好萊塢”,曾經創下年產超過300部港產片以及港產片票房年收入12.4億港元的紀錄,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著名影星如成龍、李小龍、周星馳等人都起步或成名於這一時期。

又如粵語樂壇中湧現出的譚張爭霸到四大天王,電視劇上TVB的風靡一時,香港文學的繁榮,漫畫產業的興盛,每一行都可以舉出至今仍廣為流傳的名人軼事,他們都是當時那個年代香港文化產業盛極一時的見證人。

80年代的香港為何創造輝煌?

眾所周知,上世紀70-80年代的亞洲經濟新興體中,有四個地區最為矚目,他們分別是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在較短的時期內他們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為世界公認的新型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香港就是其中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一個。

此時的世界經濟正處於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潮流中,這一時期美國、日本集中力量發展鋼鐵化工、汽車電子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而將服裝、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亞洲和拉美國家轉移。

香港和新加坡類似,在此時經歷了以傳統的轉口貿易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時期,抓住機會利用自身勞動力豐富廉價且具備優良港口的優勢,實現了一波飛速的經濟增長。

緊接著80年代中期就進入了後工業化或服務經濟時代,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一、二、三產業比重調整明顯,進出口貿易、金融等行業成為服務經濟的重要行業。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到80年代已經呈現明顯的經濟服務化趨勢。此時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互為條件,相互促進,使得香港的經濟增長保持在10%的較高水平。

儘管可以看出80年代的香港在發展狀況上遠好於內地,但不能忽略兩者之間的緊密關係,甚至可以說中國大陸才是香港取得輝煌的決定性原因。

提到80年代,自然會想到大陸地區剛剛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在經歷了自建國以來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的30年後,中國第一次真正敞開大門,面向世界。開放初期大陸實際上面臨著很多困難,其中既有制度上的陌生,也有文化上的阻隔。

這時香港的優勢就體現出來。因為一直處於英國管理之下,香港保持了歐美髮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很多特徵,內地與香港一江之隔,成為一個面向世界的視窗,受到額外的重視。

1984年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並發表聯合宣告,一國兩制設想即將在香港得到實踐,這無疑為香港未來發展注入一針強心劑。自此之後雙方的交流日益密切,無論是經濟往來,文化交流,還是來自內地的商人、遊客都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香港本身就具有絕佳的自然地理條件,維多利亞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自此之後,背靠大陸,面向世界的香港發展如日中天,同時具備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使得香港成為世界級的交通和經濟樞紐。

結語

對於香港如何能在80年代創造輝煌,人們還有很多評論,諸如香港在處於英國統治期間受到西方現代化影響,更易於踏上快速發展道路;與內地分隔而較少受到內地混亂的影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香港的繁榮,不過總體上香港的迅速發展仍然要將之置於內地-香港-世界的大視野下看待。

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發展,香港的獨特優勢已經不再明顯,但這絕不應成為抱怨的理由,認清現狀,把握機會,才是香港與內地在新時代共同發展的正確道路。

在這座奇幻的古城之中有多少的黃金時代,又有多少的悲歡離合,我們不能當做見證者,可卻可以看到他們的故事,不說了各位,讓我們用熱情重新重溫這些往事,這才是往生之年的意義

而他們的故事,將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