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5年6月中旬至7月初的股災為例,以往的股災都是出現在牛市高潮見頂之後。

很多股票價格虛高,市場出現巨大的泡沫,當先知先覺的資金開始搶跑後,短時間內引發眾多獲利盤奔湧而出。

此時,無論是場內,還是場外,大家所有的錢都已經換成了股票,市場缺乏後續資金接力,造成流動性枯竭,股災在所難免。

而本次股災爆發的時間點卻完全不同,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如果從2015年6月上一輪牛市終結,熊市來臨的大週期判斷,當下本應該是這個漫長熊市的最末期,根本不存在牛市末期的特徵,是最不應該爆發股災的時間點。

舉個直觀的例子,牛市末期時,股價居於高位,好比在6樓,下跌可以理解;可如今,很多股票價格水平已經處於低位,本身已經處在1樓,卻毫無徵兆的跌向了地下室。

【備註:上面關於股價高低的比較,遵循一個大的前提:就是假設市場認可的,可參照的市盈率倍數水平不變。相反的,如果10年前,市場認可的平均市盈率倍數為30倍,而如今,市場認可的平均市盈率倍數僅為10倍,則屬於市場整體估值水平及估值體系的變化,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

為何在萬眾期盼牛市啟動的時間點,卻意外迎來了股災?或許包含但不限於如下原因:

1、做空機制的影響。

(1)不法機構惡意做空牟利

中國證券市場股指期貨誕生之初,目的在於補充以往只能單邊做多的模式,對沖牛市中股價的非理性上漲,起到平衡市場的作用。可中國股市本身就牛短熊長,致使某些不法機構在熊市中做多牟利困難的情況下,反其道而行之,在本就已經十分脆弱的市場環境下,依然惡意做空股指期貨牟利。

(2)市場參與者權利不對等

單就交易規則層面來說,市場參與者權利不對等,是由開通股指期貨的門檻限制條件造成的。廣大中小散戶因達不到門檻要求,根本沒有開通股指期貨的資格。當市場形勢惡化後,遇到不法機構惡意做空時,普通散戶由於手中沒有對沖工具,除了被動割肉之外,別無選擇,只能任人宰割。

(3) 限售股轉融通

“限售股”顧名思義,應該是限售期內,不允許對外轉讓的股票。可某些人卻刻意設計出眼花繚亂的金融交易制度,允許限售股股東將其所持有的限售股出借給相關機構賣出,變相提前減持,無形中加大了市場中股票供給數量,形成了巨大的拋壓,導致股票價格持續走低。

難怪某外方投資機構負責人曾經無奈感嘆:“股票買不完,根本買不完啊!”

更有股民戲言道:“我只是單純地想買他家的股票,而大股東卻非要把公司賣給我!盛情難卻啊!”

2、國際大環境及經濟大環境不明朗,引發市場擔憂和恐慌。

懂的朋友都懂,這裡不再贅述,此處省略1000字……

3、技術性洗盤的需要

最近幾個月以來,高層越來越重視資本市場建設,呵護股市、建設金融強國的聲音不斷透過各類新聞媒體傳出,廣大中小散戶貌似接收到了市場即將走牛的訊號。

尤其老股民,更是覺得已經熬過了熊市的漫漫長夜,即將迎來牛市黎明前的曙光,不約而同地加重了倉位,坐等主力機構拉昇,自已則做上了在股市裡躺贏的美夢。

當所有的乘客都已經上車,行情的啟動就失去了突然性,沒有了預期差,同時市場裡也形成了巨大的潛伏盤。尤其在沒有增量資金入場的情況下,要想啟動行情,更是難上加難!

當車子越來越沉重,主力自然也不願意出力拉車!

高進回想起當初操作捷強裝備時候的情景,如出一轍!

在當時,東方島國核廢水排海的訊息已經成為明牌,而捷強裝備這支股票由於題材正宗,且股價尚長期處於低位,不可避免的暗藏了大量的潛伏盤,在主升浪來臨之前,同樣經歷了一次超預期的劇烈洗盤。

本次股災之前,大盤的狀況與當初的捷強裝備何其相似!因為種種跡象預示著,行情即將來臨也已經成為了明牌!

此時,主力資金深知直接拉昇的難度,盤子太重了。想洗盤,在市場明牌的情況下又談何容易。因此,就如同對待捷強裝備一樣,必須執行遠超市場預期的,更為劇烈的下殺,從而引發持股者的恐慌,才能真正達到洗盤的效果。

經過此輪暴跌後,很多人或被甩下車,或者高位套牢被動鎖倉。主力資金高位丟擲,然後低位撿回籌碼,後續再拉昇時,事半功倍,輕鬆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