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劉秀秀準備好豬食,揹著一個揹簍,裡面裝著一包白糖就出發了。
這時候走人戶都是禮金二十五十加一包白糖就可以了。走的時候人家還會給小孩打發一塊到十不等。(不知道大家理解不,打發就是給小孩一個紅包,但是也沒有用紅包裝)
清晨,祖孫三個七八點出發,要走到那邊也要中午十一點左右了。
這個年代的人,走哪都是兩條腿,是可以坐車,但是坐車也是要走很遠,還要花錢,可能錢來的不容易,所以大家都習慣省錢。
一路走,穿過幾座橋,翻過幾座山,再經過高高矮矮的坡,一路上走哪裡能看到地裡的莊稼,腿都軟了,徒步三個多小時,終於到了么舅公家。
老遠就能看見那處的熱鬧,一座土牆屋頂是瓦的一層小房子,壩子上都是人,可以看出村裡的人幾乎來幫忙了。
壩子上擺著七八張四方桌,主業農民副業廚師的大廚忙忙碌碌上蒸籠。是一個老高的蒸籠,一層疊一層,得站在梯子上才夠得著最上面。
四川並不只有辣菜,還有著名壩壩宴。也就是九大碗。
九大碗是四川地區的一種傳統特色宴席,也被人們習慣稱作\"壩壩宴\"\"流水席\"\"九鬥碗\"\"九個碗\"等。原指九種蒸菜,分別是軟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魚、蒸渾雞、蒸渾鴨、蒸肘子、夾沙肉和鹹燒白。
後來發展演變為上九道菜,依次順序為幹盤菜、冷盤、炒菜、鑲碗、墩子、膀、燒白、雞、湯菜。
\"九大碗\"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九\"字含吉祥之意,民間有\"九九長壽\"、\"九子登科\"、\"天長地久(九)\"等說法。
當然啦,\"九大碗\"在不同地方的具體菜品可能會有所不同。
(不好意思,又從百度百科科普了一下,作者可能由於小時候的記憶並不是很清晰,所以特意給大家安排一個詳細的。)
其他人也沒有閒著,幫忙的大娘嫂子洗洗切切。其他人忙著洗出中午要用的碗筷。
熱鬧忙碌中,主人家要迎客,所以需要安排一個字寫得好,在村裡誰都認識的人收禮金,記賬本。
還要安排一個自家的親戚在一旁回禮,有可能是一包煙,也有可能是一方帕子(毛巾)。也有可能是一包糖。
當然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看著收禮金的人有沒有弄虛作假,畢竟錢這個東西還是弄的清楚比較好。
林語花還沒走近,就開始喊,“么舅公,么舅婆!大嬢!小么叔!”
聽到喊聲,親戚就熱情的站起來打招呼,主人家劉俊國更是小跑著過來,拉著劉秀秀的手就笑著開口道“姐,姐夫,還有小花花,稀恨,稀恨,走弄遠了,快點進來坐。”
劉秀秀也笑著恭喜“今天你接兒媳婦進門,添人進口,大喜事啊,祝他們兩早生貴子百年好合!”
說著就到了送禮金的地方,送完看著他記上了自已的名字,拿過回禮一包煙就轉過身來說“新姑娘接過來沒有?”
劉俊國的兒子劉中有回道“六爸,接過來了,在裡屋呢!”(在這邊父親的姐妹一律喊爸,排行第幾就喊幾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