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劉備之死
三國:長的太兇,開局嚇哭曹操 星星子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哪裡走!”
劉元起暴喝一聲,他清楚劉關張得情誼,劉備得仁義,他也佩服,但他是曹操的人,今日劉備不死,他日必成大患!
該狠,該讓這亂世少死點人,今日這劉備必須死!
他完全不給劉備反應的時間,一槍刺出,正中劉備心口!
隨即猛然一收,劉備便翻馬落地。
“唔?”
劉備躺在地上,吃力地看向胸膛上的傷口,有些發愣,眼裡滿是不可思議。
“我劉備,年少而胸懷壯志,如今天下大亂,正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可我今日,竟然命喪於此!時也?命也!我不甘心啊!”
劉備無力地枕在地上,看著天空,眼裡迅速失去了光澤。
“大哥!”
“大哥!”
關羽和張飛顧不得傷勢,爬過來一起檢視。
但看到劉備已經沒了動靜時,陡然一股悲傷湧入心中。
“劉元起!你殺俺大哥,俺和你拼了!”
張飛暴起,徒手來和搏殺。
劉元起雙目一冷,一槍將其擊殺。
砰!
關羽的身邊,再添一具屍體。
“三弟啊!”
關羽抱起劉備和張飛的屍首,痛哭起來。
劉元起在一邊靜靜地看著,等關羽哭了許久,終於沒了哭聲時,劉元起這才開口。
“關雲長,你大哥招搖撞騙,以漢室宗親誆騙你和張飛,讓你二人為他效力,如今他既已死去,你該脫去枷鎖,投身曹營,以後為大將軍效力。若你能聽得進去,我保你以後加官進爵!”
關羽沒有抬頭,還是看著劉備和張飛,許久之後搖了搖頭。
“先生對某有情有義,某心裡一向記著。”
“然某和大哥三弟有桃園之誓,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
“今日大哥三弟既已見戮,某怎可苟活於世,還要為大將軍效力?若如此,與禽獸何意?”
“忠義兩難全,某如今只願一死,於黃泉之下常伴兄弟!”
說著,關羽拔出劉備佩劍,順著脖子毅然劃了過去。
其實,以劉元起的身手,此時完全可以打落寶劍。
但劉元起並未這麼做。
歷史上的曹操都能三分天下,何況如今有他輔佐的曹操。
袁紹尚在和公孫瓚糾纏,曹操已經拿下了豫州!
可以說,現在的曹操,大勢已成,對於武將謀臣的需求,並不是很大。
關羽對於曹操,是一個助力,但作用有限。
何況,即便是今天救下關羽,明天關羽還會尋死。
與其如此,倒不如成全他,人雖死,忠義之名卻能流傳下去。
“雲長,你放心去吧!我雖殺你大哥三弟,卻會為你兄弟三人作書立傳,讓後世之人知道你們的故事,知道你關雲長的忠義!”
似乎是聽到了劉元起的話,關羽一雙丹鳳眼漸漸合上。
“來人!將他們三人的屍首各自送回原籍,務必厚葬!”
簡單安排過後,劉元起便開始接收小沛。
劉關張一死,小沛城中將士根本無一人敢反抗,紛紛出來投降。
……
下邳,陶謙在得知小沛失守後大驚失色。
“劉關張敗的這麼快,老夫該怎麼辦?”
陳珪於是苦勸:“你和曹操往日無怨近日無仇,而曹操想效仿周公輔佐天子,您若上表請降,曹操為顯示胸懷,必定願意放你一馬。若你還想割據徐州,只怕大軍過境,無數徐州父老要因此流離失所。”
話雖如此,道理說的很明白,但陶謙還是心存僥倖。
於是留下陳珪父子守下邳,自己則帶著家眷迅速往北逃亡琅琊郡。
琅琊北離孔融地盤不遠,陶謙這自然是想和孔融一起負隅頑抗。
不過陶謙前腳剛走,陳珪就讓兒子陳登出城來見劉元起。
“先生!陶謙為求自己的一己之力,竟然枉顧徐州父老的安危,妄圖割據一方!如今他已舉家出逃,獨留我們守著下邳!我等不願徐州父老跟著受累,故而出城請降!還請先生大人大量,給徐州父老一條活路!”
陳登聽過劉元起的兇名,很怕劉元起會大肆屠戮一番。
但劉元起只是擺擺手:“元龍莫慌!我知道你頗有才幹,這下邳就暫時交給你。我今北上去追陶謙,你若是願意,可以助我拿下廣陵!”
廣陵在徐州下邳南面,劉元起這麼說,自然是讓陳登獨自去收復廣陵。
這是莫大的信任,陳登頓感喜出望外!
“多謝先生信任!在下雖然不才,但願意一試!”
陳登可是幾次擋住孫策、孫權北上的良將,可惜英年早逝,不然也是曹魏的名將!
劉元起知道他的能力,所以根本不擔心。
不過在離開前,劉元起還給曹操修書一封,讓曹操調兵遣將,以攻代守,直接殺入兗州,和自己揮師於青州,一鼓作氣,拿下中原!
“步兵在後面慢慢來,我領騎兵,去追陶謙!”
分兵之後,劉元起領著一萬鐵騎迅速往北追。
路上路過諸縣,劉元起便高價懸賞陶謙行蹤。
不出三天,便趕在陶謙進入琅琊境內時,將其截住。
看著前面幾輛奢華的馬車,劉元起直接策馬到前面攔住。
“陶恭祖!還不下車?”
說話間,將最前面的車伕挑於馬下。
馬車裡的人聽道車伕的慘叫,慌忙下來。
其中一人,鬚髮半百,生的慈眉善目的,正是陶謙。
“將軍何人?為何攔住老夫?”
陶謙自然很難相信,劉元起會來的這麼快,更不會想到,陳珪父子會直接獻城投降。
“將軍?我乃劉元起!陶謙老兒,你的好日子到頭了!”
陶謙面色劇變:“老夫不是陶謙!”
劉元起一愣:“不是?那就直接殺了!”
眼看劉元起又挑殺一人,陶謙滿頭冒汗:“先生且慢!我就是陶謙!”
劉元起於是便笑了:“既是陶謙,就跟我回一趟都城吧!”
劉元起並未將其斬殺。
陶謙的名聲是很大的,而且過去在他的治理下,徐州確實一片祥和。
殺了陶謙,其他州郡的長官便會人人自危,從而主動站在曹營的對立面。
留著陶謙不殺,讓他自己承認徐州歸降,再厚待這老頭,天下之人就容易歸附。
當然了,要不要秋後算賬,那就不好說了。
一切,得看這老頭的表現。
如果會來事,也不是不能讓他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