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很快就過了一百個回合,正如那三位前輩所料,上官無邪見到在眾目睽睽之下,他一個江湖中聞名已久的前輩,竟然還無法打敗雁凌峰,這讓他有些惱羞成怒。

他之所以要提出和雁凌峰決戰,就是想借這個機會挫挫宋軍的威風,順便殺死燕泠風,給中原武林一個下馬威。但這時適得其反,這個事竟然被雁凌峰羞辱,不禁加快了進攻的節奏,想要在幾十招內殺死雁凌峰,只有這樣,他才能挽回顏面。

雁凌峰見上官無邪的招數陡然變快,他心中喜憂參半,喜的是終於有機會找到這老賊的破綻,憂的卻是上官無邪身為西南武林最大的名家,劍法是有常人難以企及的地方,如果這老傢伙還有什麼高明手段,那就更加棘手了。

正如燕凌風所料,上官無邪的劍招變得更加犀利,靈波劍法的真正精華施展出來,每一件看似潤物細無聲,但是於無聲處聽驚雷,上官無邪的劍招就像梅花箭竹,在雁凌峰周圍掀起一片狂風驟雨。

雁凌峰雖然功力大進,又經過三位名師的指點,但上官無邪畢竟是縱橫江湖幾十年的老江湖,壓箱底的本事施展出來,讓燕凌峰一時難以招架。

“臭小子,今天非把你大卸八塊!”

上官無邪心中發狠,劍招變得更加凌厲,靈波劍法陰邪狠毒,幾乎每一劍都在攻擊雁凌峰的要害部位,雁凌峰只有招架

之功,而且根本找不到還手的時機。

“這上官老賊的劍法變得越來越快,根本找不到他招數上的破綻。想戰勝他,看來只能出奇招制勝了!”

雁凌峰心中打定主意,已經想好用什麼招數對付上官無邪,只是如果這招使出來,他必定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但是為了戰勝上官無邪,為了救下韓念雪,更為了拯救天下蒼生,雁凌峰只能鋌而走險。

冬季的西北大地上已經飄起鵝毛大雪,積雪足有半尺厚,雁凌峰和上官無邪劍氣縱橫,百步之內飛雪連天。

就在兩人酣戰之際,雁凌峰忽然故意賣出一個破綻,上官無邪見時機已到,毫不手軟,揮劍就砍向燕凌風的那條手臂!

上官無邪的這一劍勢如雷霆,雁凌峰雖然看到,卻已經躲閃不及,那一劍正好砍中他的左手手腕!

上官無邪心中大喜,暗想這小子雖然功力很深,畢竟年紀太輕,經驗不足,這回已經砍斷他一隻手腕,他就已經成了甕中之鱉。

雁凌峰強忍斷腕之痛,原來他故意露出這個破綻,讓上官無邪砍中他的手腕,正是用了拋磚引玉、欲擒故縱之計。

他見上官無邪胸有成竹的模樣,深知時機已到,右手中的寶劍猛然揮起,刺向上官無邪胸口。

上官無邪早有防備,揮起寶劍就把燕凌峰手中的劍震飛。他看到雁凌峰斷了一隻手,寶劍又被擊飛到遠處,一時間勝券在握,難免有些放鬆警惕。

可就在這時,雁凌峰忽然發力,一股強勁的真氣從他體內噴湧而出,他斷腕之處噴射出的鮮血在真氣的催動下,就像利劍一樣,穿梭在狂風暴雪之中,射向上官無邪!

原來這就是雁凌峰真正的殺招所在,在這三天之內,他經過三位名師的指點,已經學會把自身武學和自然之力相結合起

來,這是故意賣出破綻,就是讓上官無邪門戶大開,然後運用上官無邪意想不到的殺招,畢其功於一役。

雁凌峰這一招果然出乎上官無邪的意料,上官無邪只見暴雪之中射來一柄紅色利劍,他轉瞬間才明白這是什麼,可再想躲閃已經來不及,雁凌峰用鮮血鑄成的利劍從他體內穿膛而過,席捲著狂風暴雪,擊在城牆上。

上官無邪目瞪口呆,直到身體被雁凌峰那柄血色利劍穿過,他還是呆呆的站在原地,不敢相信這一切。

“你……你是怎麼做到的?”上官無邪問道。

雁凌峰急忙點住左手臂上的穴位,封住全身大穴,用衣服將斷腕包紮好,說:“老賊,這一招就是為你準備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該讓你領教領教真正的武學了!”

上官無邪苦笑一聲,這一劍已經讓他無力迴天,他捂住傷口,盯著燕凌風說道:“後生可畏啊!雁凌峰,你贏了!”

說完這句話,上官無邪再也支撐不住,修長的身體倒在雪地上,染紅了一大片雪地。

這位叱吒江湖幾十年的邪派宗師,終於死在燕凌風的手中。

大宋軍士見此情形,早已經做好攻打白虎城的準備,這時只聽萬龍成一聲令下,數萬大宋精銳部隊和武林人士一起衝向白虎城。

白虎城雖然堅固,也有上萬西夏軍士駐守,但大宋軍隊士氣正盛,這一戰足足打了幾個時辰,宋軍終於登上白虎城的城牆,佔領了這座西夏人的重要城寨。

西夏和大宋這場戰爭持續了一年左右,西夏軍力雖然強盛,但是國力和大宋一比就相差懸殊,兩國最終議和,簽訂條約,大宋西北邊防的戰事就此告一段落。

大宋皇帝得知武林人士為抵抗西夏做出的犧牲和貢獻,下令嘉獎和犒賞,可當欽差大人來到軍營時,相對雁凌峰宣讀聖旨,可雁凌峰的軍帳中早已空無一人,只有一柄寶劍懸掛在房梁之上。

戰事結束之後,雁凌峰已經做出一個決定,那就是退隱江湖,帶著趙蘭若和昏睡不醒的韓念雪,去到一個無人的地方,隱居避世。

深秋時節,大宋和大理邊境的一座山間,清澈的寒潭上,一艘小舟在水面上遊蕩,舟上站著兩個人,正是一男一女。

那個男人獨臂,正是雁凌峰,女人緊緊依偎在他身邊,正是趙蘭若。兩人隱居於此,從此不問江湖和天下事,在一起過上安逸的生活。

臨江仙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