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裡,有一段張松將西川地圖獻給劉備的情節,但是易中天老師在他的《品三國》中談到,這地圖極有可能是法正獻出的。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三分,劉備佔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江南四郡和南郡的一半,自任荊州牧。周瑜拿下了江夏郡,曹操雖退回北方,但仍佔有南陽郡和以襄陽為中心的南郡的另一半。

曹、劉、孫此時誰也吃不掉誰,於是,他們都把爭奪目標指向了益州。而這益州原本是劉璋的地盤,最後為什麼到了劉備手裡,這其中關鍵的人物有三個,一個是龐統,一個是張松,另一個就是法正。劉備得了益州之後,三國鼎立之勢更近了一步。

東州派與益州派的矛盾

東州並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政治概念。東州士,指的是劉焉、劉璋父子在進入益州時,從南陽、三輔等地帶去的親朋故舊,相對於益州而言,這些跟隨劉焉入巴蜀的人,都算是從東面而來的客居人士,因此得名“東州士”。

與此同時,劉焉把從長安和南陽一帶入川的流民編為軍隊,號稱“東州兵”,由此形成一個“客籍”的“東州集團”。那麼與此對立的當地士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土著”的“益州集團”。

這兩個集團之間的矛盾不斷,劉焉、劉璋各鎮壓過一次內亂。而劉璋接手後,又沒什麼大作為,因此益州集團中的有識之士便萌生了更換主子、迎新主入川主政的想法。

張松和法正就是有此想法的益州之士。張松認為劉璋昏聵無能,一心想為益州找個更好的主子。他最先想到的是曹操,早在赤壁之戰前,張松就出使過曹營。但當時曹操新吞荊州,輕待於他,對此張松一直懷恨在心。回來後,在劉璋面前大說曹操壞話,之後劉璋便決定與曹操劃清界限。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要征討張魯,訊息一經傳開,盤踞在西北和西南的各路諸侯人人自危。在益州統治了兩代的益州牧劉璋,在聽說曹操要徵張魯的訊息後,立即慌了神,他也擔心曹操此舉會危及自已的地位。

這時張松跑來和他說,曹公無敵於天下,一旦收了張魯的軍需和軍隊,再來攻打益州,這誰能頂得住啊?

看著劉璋愁容滿面無計可施的樣子,張松主動獻出一計,那就是邀請劉豫州入蜀,搶先攻下張魯。他的理由是,劉備和劉璋同為漢室親族,怎麼也是一家子,與曹操又是死對頭,且善於用兵,如果請他去攻打張魯最為可靠。一旦打下張魯,益州就強大了,就算曹操來了也不在怕的。

益州,包括漢中、廣漢、巴郡、蜀郡等地,是東漢最大的兩個州之一,而且沃野千里,堪稱天府之國。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要成霸業、興漢室,益州是必取之地,這是劉備和諸葛亮早就規劃好的事情。

劉璋聽了張松的建議之後,便派了法正領兵四千,前去迎接劉備入蜀。此時的張松已經相當於劉備的線人,所以,很明顯這是一個餿主意。

請劉備入蜀,猶如“引狼入室”,當然東州集團也不傻,這樣的策略也引起了許多人的警惕與反對。但劉璋就算糊塗,也不至於不懂一山難容二虎的道理,那麼為什麼劉璋還是採用了張松的建議呢?

因為相比於外敵,劉璋更擔心的是內亂。張松就抓住他的這一弱點,對他說,州中諸將,如龐羲、李異這些人,恃功而驕,隨時都有通敵叛亂的可能,如果不把劉備請來,一旦“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到那時,麻煩可就大了。

張松的一番說辭正好說到了劉璋的心坎上,劉璋明白,他和父親建立的益州,本是一個外來政權,一旦內亂,後果不堪設想。

再退一步說,只要劉備拿下張魯,就讓他在漢中待著,反正漢中被張魯佔著也是佔,給劉備也是佔,早已不在自已名下。只要劉備呆在漢中,就等於在幫他看著北門,那就不用擔心曹操了。

更何況,漢中與蜀郡雖同為一州,但卻是各自為政,不存在什麼權力之爭,一國不容二君的問題,反倒可以相互依靠,對內對外形成威懾力。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最終他卻玩火自焚。他沒想到劉備不聽他的指揮,更沒想到,張松和法正背叛了他。

法正家族

張松勾結劉備,因為他痛恨曹操;而法正勾結劉備,則是因為對劉璋不滿。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張松受劉璋派遣去示好曹操,結果不僅碰了釘子,還受到了羞辱,回來之後,張松大講曹操壞話,併力主聯合劉備。

法正與張松是好朋友,兩人都認為劉璋成不了氣候,關鍵法正在劉璋手下不得志,而且法正這個人既不受“土著”喜歡,也不受“客籍”愛戴,人緣比較差。

但是法正的家族卻是很有地位的,他出身於關中世家大族,其先祖可以追溯到戰國末期齊襄王田法章。秦吞併天下後,田法章後人不再以田為姓,而是以法為姓。

至漢宣帝年間,法氏家族遷徙到了三輔,世代為二千石的高官。法正的曾祖父法雄,是一位很有謀略的青州刺史,在討伐海賊時立過大功。其祖父法真,也博學多識,為關西大儒。漢順帝曾四次請他入朝為官,都被他婉拒。

說起來法真,他終身不涉官場,號為玄德先生,似乎冥冥之中為他的孫子法正效力於劉玄德指了路。

建安初年,三輔大饑荒,法正與孟達一起避難蜀中,到了劉璋治下,法正擔任了新都令、軍議校尉。

儘管張松做到了益州別駕,而法正只是個小官,並且兩人各處東州與益州兩大派系。但二人一致認為:想要改變他們自已的未來和巴蜀的未來,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推翻劉璋,為劉備帶路。

在這件事情上,張松是主要策劃者,法正則是具體的實施者。張松假意勸說劉璋,暗中已將地圖都獻出去了。

在《三國演義》中,提到獻圖的是張松。這個資訊源自於裴松之注引的《吳書》,但學術界對此並不認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考異》說張松沒有見過劉備,而在其中充當聯絡員的正是法正,因此法正獻圖的可能性最大。

幫助劉備平定益州

法正作為劉璋與劉備的聯絡員,幾次往返之後,心中的新主子也傾向於劉備,就這樣,張松和法正基本成了劉備的內應。

不過對於這種趁火打劫的事兒,劉備倒幾分不願意幹。劉備是這麼認為的,他只能站在曹操的對立面,曹操急切,他就得寬和;曹操殘暴,他就得仁慈;曹操奸詐,他就得忠厚。也就是說,他不能做類似於曹操幹得事兒,只能做相反的事兒,“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如果因小失大,失信於天下,他必不能成攻。實際上上面我們也說,得益州是他和諸葛亮定下的大事,怎麼算小故呢?

劉備有顧慮是真,但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有虛。這時,龐統就出來勸他了,說“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併弱小,天經地義,對抗曹賊,匡扶漢室,平定天下,這是大義,相較之下,劉璋的恩義,就是小義了。

更何況,人家來邀請我們是去看家護院的,而非要奪人地盤。再說即便奪了他的地盤,也不會要他的命。益州這個地方,劉璋肯定是守不住的,與其等著曹操、孫權來收,不如我們自已佔了。

於是,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劉備留諸葛亮、關羽、張飛守荊州,趙雲為後備,自已領著龐統率大軍溯流而上,身益州進發。西進之路一路綠燈,“入境如歸”,而且劉璋還親自從成都到涪縣迎接,賓主相見,甚是歡樂。不過,很快劉璋就笑不起來了。

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瘓貨甚盛”。那麼得了便宜的劉備,到底有沒有去攻打張魯呢?自然是沒有的事兒。

劉備只走到了葭萌便停下來了,早就存心要拿下益州的劉備,好不容易劉璋給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怎麼能就此放棄呢?

不能,絕對不能。據《三國志》中的《先主傳》和《龐統傳》記載,張松和龐統都建議(張松的建議是法正傳達的),在首次與劉璋在涪先見面時,就要把劉璋幹掉。但為什麼劉備沒有那麼做呢?

此時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就出來了,劉備停留在葭萌自有目的,一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二則是在等待機會,伺機而動。

果然機會還真來了,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南征孫權,十二月,孫權向劉備求救。於是,劉備就給劉璋寫了一封信,說他與孫權唇齒相依,關羽在荊州勢單力薄,而張魯作為自守之賊,不足為慮。

劉備寫這封信的目的是,請劉璋再給一萬人馬和軍需物資,讓自已回荊州救援。劉璋也不傻,本就對劉備滯留葭萌心存疑慮,這下他又提出要人要物,還說“欲以東行”,這分明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嘛。

於是,劉璋只肯給兵四千,其餘減半。張松聽說了之後,坐不住了。他給法正寫信說,“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張松沒弄明白劉備葫蘆裡賣得是什麼藥,冒然出手,結果被自已的哥哥廣漢太守張肅給告發了。於是,劉璋就把張松給殺了。

張松的死成就了劉備,給了劉備足夠討伐劉璋的藉口。當時龐統給了劉備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奇襲成都;下策是退回白帝,鞏固荊州;中策則是殺白水關劉璋守將,然後反戈一擊,攻克涪縣。劉備採用了中策。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備從涪縣進軍成都。建安十九年,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軍入蜀,分兵略地。同年夏,劉備攻克雒城,與諸葛亮、張飛、趙雲會師後進圍成都,之後馬超也前來投奔,此時的劉璋已成甕中之鱉,最後只好開門投降。

那麼法正在其中做了哪些神助攻呢?繼張松被殺後,龐統又陣亡,諸葛亮遠在巴蜀,法正把握住機會,立即填補了劉備身邊謀主的位置。

他承襲了曾祖父的韜略才智,並藉助他在蜀地為官的政治經驗和人脈資源,為劉備平定益州竭忠盡智。比如,益州從事鄭度曾建議劉璋採用堅壁清野的戰略,燒掉倉稟,加固壁壘,讓劉備糧盡退軍。

劉備得知此訊息後,著實捏了一把汗。法正憑但其對劉璋的瞭解,他斷定劉璋不會採用此法,事實上劉璋也的確沒采用此法。

再如圍攻雒城時,法正曾寫親筆信給劉璋,讓其出城投降,這封信對於劉璋最後的投降也起到了作用。

法正在獲得了劉備的信任之後,便大力舉薦和提拔劉璋舊部,即 東州人士進入劉備高層,許靖就是由他提拔的。

當時許靖在益州是資歷最老、聲望最大的名儒。他和弟弟許劭創立了一個評論性的“雜誌”叫“月旦評”,每月品評天下人物。漢朝實行過察舉制,比較看重候選官員的風評,許氏兄弟創辦的“月旦評”就成為當時影響士子躋身官場的風向標。

如果一個士子能得到“月旦評”的讚揚,那身價必是倍增、前途無量的徵兆。後來由於戰亂,“月旦評”停辦,許氏兄弟輾轉落腳於益州,在劉璋手下做了蜀郡太守。在劉備攻城時,許靖翻牆出城投降,還被劉璋發現了。

這下名儒的人丟大了,世人唾棄,劉備也瞧不上他。這時,法正出手了,他對劉備說,許靖是益州有名望計程車人,如果主公誠懇待他,就可以利用他的影響力去感化益州那些對主公有敵意的人。

更何況天下不知有多少無才德卻博得虛名的人,像許靖這樣的人才,不必給他實權,只給他個虛位就行了,以此體現劉備的禮賢下士,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

劉備採納了法正的建議,不過許靖真沒讓他們失望。他從左將軍長史到太傅,一直做到司徒,一路品評人才,由於他的故舊很多,資歷深,名聲大,不斷提拔後輩,清談不倦,發揮餘熱,不僅得到了諸葛亮的敬重,就連曹魏政權中的華歆、王朗也對劉備政權刮目相看。

此後,在劉備集團中,除了北方派、荊州派,益州派也開始在此集團中佔據一席之地,並隨著勢力的此消彼長,佔據更多的話語權。

劉備得益州後,孫權馬上感到了大事不妙。除了大罵劉備背信棄義之外,還派人身劉備討要荊州,可惜為時已晚。

法正力勸劉備娶吳懿之妹

劉備得益州後,同樣與劉璋一樣,他也屬於外來統治者。儘管在進入益州的時候,劉備身邊的謀士、武將已然不少,這也成為他日後穩定政局的中堅力量。但劉備的目標是要得益州民心。

因此,劉備為了在益州站穩腳跟,他大膽起用了劉璋舊部,同時為了緩和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與當地大族聯姻。

為此,法正勸說劉備娶了吳懿的妹妹為妻。劉備此前已喪甘夫人,孫夫人又已還吳,因此再娶也合情合理。

吳氏族人本為陳留人,吳匡曾是大將軍何進的部將,與袁紹、曹操等共同誅滅了宦官。吳氏家族與劉焉是舊交,因此在中原戰亂之際,吳匡族子吳懿就帶領全族人隨劉焉入蜀,吳懿之妹還嫁給了劉焉之子劉瑁,這樣一聯姻,吳氏家族一躍成為東州派中舉足輕重的家族。

如果劉備娶了吳懿之妹,很有利於加強與蜀中大族豪強的關係。但是劉備有些顧慮,他認為自已與劉瑁同族,這麼做有違禮法。於是法正進諫道:“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

意思是說,晉文公逃難到秦國時,他曾娶了親侄子晉懷公子圉的妻子懷嬴。晉文公都沒有受到禮法的抨擊,更何況於劉備與劉瑁之間並不是親戚關係,那就更無礙於禮法了。

此後,劉備遂納吳氏為夫人,吳夫人嫁給劉備,繼而成為吳皇后,其家族也多受益。特別是吳懿,他後來成為諸葛亮的北伐大將,在諸葛亮死後又繼任漢中都督,遷車騎將軍。吳匡之子吳班也成為蜀漢名將,參與了夷陵、漢中等戰役,做到了驃騎將軍。

由此可見,法正的先見之明。

協助劉備取漢中

漢中地區自古就是益州的門戶,戰略地位顯要。劉備平定益州後,漢中的歸屬就變得十分重要。曹操迫降漢中軍閥張魯,而劉備也在軍師法正的建議下出兵漢中,為此,雙方展開了一場漢中爭奪戰。

法正向劉備進諫,他說,曹操雖然吞併了張魯,平定了漢中,卻不趁勢謀圖巴蜀,卻只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這說明什麼?說明曹操智略不到,力量不足,必定有內患。而夏侯淵、張郃在謀略上不如我們,此時正是我們奪取漢中的最佳時機。

而一旦得到漢中,上可消滅敵寇,復興漢室;中可蠶食雍、涼二州,開疆拓土;下可固守要害,做長久計議。

劉備聽後,對法正的看法讚歎不已。於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興全境之兵,進攻漢中。

但是劉備的漢中之戰起初非常不順,劉備派陳式阻絕馬鳴閣道,卻被徐晃擊退。張飛、馬超等人也被曹洪擊退。而劉備攻打由張郃反守的廣石,也是屢攻不下。

雙方在漢中對峙了一年之久,法正見形勢不利,於是又向劉備獻策,讓軍隊出陽平關南渡沔水,在定軍山所營。曹軍主帥夏侯淵求勝心切,率軍追擊至定軍山下。

劉備將萬餘精兵分為十部,趁夜偷襲了張郃,張郃不敵,夏侯淵分兵一半緊急救援。此時,劉備見夏侯淵中計,又派兵火攻曹營,夏侯淵又慌忙救火。法正令黃忠居高臨下,從山腰殺出,將夏侯淵打了個措手不及,夏侯淵在混亂中被斬殺,曹軍大敗。

曹操聽說前線大敗,漢中被奪,遂決定親征。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年,曹操大軍兵臨漢中,但無奈大勢已去,雙方在對峙了一個月後,曹軍死傷眾多,曹操只好悻悻而回,劉備就此佔據了關鍵的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秋,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時間聲勢達到了巔峰。由此,我們也看到,法正在劉備奪取漢中之戰中,他的謀略發揮了重要作用。

法正的道德缺陷

法正“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劉備對他可謂寵信備至,但是他在道德上有硬傷。

他掌握了大權之後,公報私仇,對於得罪他的人往往痛下殺手。對於這種情況,也有人告到了諸葛亮那裡,希望他能出面讓劉備壓一下法正的囂張氣焰。

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出這個頭,他說,劉備當年在荊州時內憂外患,整日擔驚受怕,如今依靠法正治理蜀地,而蜀地又被治理得井然有序,法正這麼大的功勞,“如何禁止法正不得行其意邪”!

諸葛亮的言論有兩層意思:其一,法正功過於罪;其二,即使看不過眼,也只能不啃聲,這其中有他的無奈。

但諸葛亮是否真的對此無所作為,也是耐人尋味的。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劉備北上與曹操爭漢中,法正隨行為軍師。當時的大後方由諸葛亮主管,他主動提拔了益州人楊洪暫代蜀郡太守。

楊洪上任後將各項事務打理得有條不紊,很快便轉正了。但是沒過多久,他卻被轉任為益州治中從事,直到劉禪即位後才再度出任蜀郡太守。

楊洪為何干得好好的突然被調離,背後原因極有可能就是,諸葛亮與法正兩之間的博弈。諸葛亮很可能早就對法正在蜀郡太守任上的行為不滿,於是趁他出徵之時,更換了本地人楊洪,以此緩和存在的矛盾。

但以法正的為人,他自然十分對諸葛亮的行為十分憤怒,於是就在劉備面前告狀,而劉備又偏袒法正,故楊洪只好另轉他職。

從這一細節也可看出,劉備入蜀後的左膀右臂,諸葛亮與法正兩人之間是存在矛盾的,他們兩個這間的矛盾放大後,就是荊州派與東州派之間的矛盾。

但是在當時,不論在功勞上還是在劉備面前的話語權,法正都要高過諸葛亮。法正幫助劉備拿下漢中後,劉備大封群臣,法正以首功被擢升為尚書令,兼任護軍將軍,可謂軍權政權一把抓。

而奇怪的是,諸葛亮在此次封賞中卻不見其名,仍舊為軍師,這實際上已顯示出諸葛亮已居於法正之下。

如果法正不死,按照這種態度發展,等到劉備稱帝,擔任丞相的人選極有可能是法正而非諸葛亮。

但令人沒想到的是,法正在仕途高歌猛進時,卻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突然去世,年僅四十五歲。

法正死後,荊州派與東州派之爭,也因此進入了另一個新的階段。

綜上所述,法正的確謀略過人,在他的協助下,劉備成就了漢中王,歷史上形成了三足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