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列寧在權力忠誠與遺憾的交織中,結束了自已偉大的一生?

1922年11月20日,列寧在莫斯科蘇維埃全會中,發表了他生命中最後一次的公開講話。

然而,與之前的日子相比,此時的列寧已經開始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表的壓抑感。

斯大林,那個多年的心腹屬下,那個忠誠的革命盟友,在掌握了更多的權力後,突然變得有些陌生,有些強勢。

強勢到列寧有些不適應,強勢到列寧被迫隔離在醫院,強勢到列寧的自由被限制。

同年12月,當這位布林什維克創始人、蘇俄建立者、蘇聯締造者想要撤換掉斯大林的職務時,卻因第二次中風導致被迫停止一切政務活動,從此消失在了公眾視野中。

撤換斯大林職務,已經成了他不可能完成的事。

20多年前,當俄國民主陣營發生分裂時,斯大林選擇站在列寧的一邊,成為了布林什維克的一員。

那時的斯大林是列寧的忠實粉絲,熱愛並支援著列寧的一切,憑藉忠誠、經驗、堅韌和出色的個人能力,斯大林贏得了列寧的尊重和信任。

從此,出生于喬治亞的街頭小霸王斯大林逐漸成為列寧的心腹,成了列寧手中強大的工具。

但他的忠誠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複雜,尤其在面對權力時。

1917年,斯大林在布林什維克奪取政權的過程中再次嶄露頭角。

他與加米涅夫、莫洛托夫等人合作,支援列寧從零到一的革命追求,並最終取得了勝利,成為了蘇維埃俄國建立的功勳人物。

隨著蘇維埃的成立,斯大林也被任命為關鍵的職位。

但權力的分配並沒有帶來內部的和諧。

蘇維埃內部的分歧和衝突使斯大林和其他領導者之間產生了裂痕。

在蘇俄內戰期間,斯大林展現他個人領導才能得同時,也因為個人私心公然違抗列寧和托洛茨基的命令。

他沒有聽從列寧主攻華沙的命令,拒絕支援華沙城下的圖帥,導致蘇俄在與波蘭的關鍵戰役中落敗,最終不得不割地求和。

戰後斯大林主動辭去軍職,托洛茨基也公開的嚴厲批評指責了他,但列寧並沒有對這位心腹手下做出進一步處罰。

可列寧不知道的是,透過這次內戰斯大林已經籠絡了一批優秀年輕將領的忠心。

比如伏羅希洛夫、布瓊尼、鐵木辛哥、朱可夫等。

這些人日後都成為了蘇聯元帥,是蘇軍的中流砥柱,也是斯大林上位的依仗。

1922年4月,斯大林並沒有因為內戰中違抗軍令影響自已的仕途升遷,在列寧的支援下他成功當選聯共(布)中央總書記,成為蘇俄名義上的話事人。

此後在關於「蘇聯」如何構建的問題上,斯大林再次和列寧產生分歧。

斯大林試圖塑造一個強大的蘇維埃聯盟,前提是其他蘇維埃政權“加入”蘇俄,成為蘇聯的一部分。

「加入」意味著成為蘇俄的一部分,斯大林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統一中央集權國家。

但列寧更希望看到一個更加平等和和諧的結構,命令斯大林將“加入”改為“聯合”,各蘇維埃政權聯合蘇俄「共同組建」蘇維埃聯盟。

按照列寧的設想,各蘇維埃政權將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和蘇俄在聯盟中平起平坐。

放著統一國家不要,非要建立一個隨時爆雷的國家聯盟,這進一步加深了斯大林和列寧兩人之間的裂痕。

1922年12月30日,「蘇聯」成立,列寧因第二次中風沒有參加蘇聯成立大會。

斯大林已經成為「蘇聯」實際上的話事人。

當斯大林的決策和行動開始受到蘇維埃大佬們的質疑,尤其是他與喬治亞領導層的衝突傳到列寧耳邊時,他對斯大林暴露出來的野心和權力慾感到失望和擔憂。

儘管列寧曾試圖透過各種方式限制斯大林的權力,但斯大林已經不受他的控制。

他甚至透過遺言和信件的方式,試圖揭示斯大林的真實面目,但最終仍然無法阻止斯大林的全面掌權。

最終,列寧在權力、忠誠與遺憾的交織中結束了自已偉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