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解讀

(一)基本概念

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和解釋有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

1.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裡、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必須以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為指導。

2.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3.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待歷史。

(二)基本理論

1.能夠認識勞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2.知道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

3.知道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知道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

4.知道在階級社會中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

5.初步瞭解人類社會形態從低階到高階的發展趨勢。

6.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於歷史學習,結合史實進行闡述和說明。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指明瞭以生產工具變革為標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內在聯絡,是看待歷史現象背後紛繁複雜的實質的理論根據。

“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衝突的主要著力點。

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物件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域性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1.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統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統一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關係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5.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三)課程目標

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待歷史,如何做?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審視社會現象

唯物史觀認為對歷史的評價應該放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歷史不具有重複性,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具體的和唯-的,不應以現在的標準苛求古人。.

2.一分為二辯證看待——評判人物、事件

在能力要求上,無論是新課程標準還是考試題都要求學生運用辯證法分析歷史事件,學會一分為二地分析歷史問題,掌握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3.基本觀點靈活運用——闡釋歷史程序

(1)唯物史觀在多年來一直佔據重要地位,滲透在中考命題之中。要注意以下幾種基本的唯物史觀: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問題,辯證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問題, 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反映的問題。

(2)政治、經濟狀況與文化的關係: 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 經濟的反映。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佔據統治地位是因為它不符合當時諸侯國爭霸戰爭,富國強兵的需要;而經董仲舒改造後的新儒學就迎合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成為正統思想。

二、初中教學中的現狀與對策

(一)現狀

問題1:理解難!(無論老師與學生)

問題2:教學中形式呆板,只能就理論說理論。

問題3:運用中死搬硬套

問題4:不考慮相關的時空條件和時代背景

1.唯物史觀”教學中的理解問題

(1)唯物史觀是一種理論性較強的歷史哲學,中學生還是未成年人,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以及知識儲備,這就讓他們的理解變得十分困難,

(2)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常常覺得這一教學十分困難,甚至有的教師自已也不瞭解唯物史觀,或者只對唯物史觀有著表面上的粗淺認識。教師透過臨時的資料蒐集得到唯物史觀的理論,就將這些枯燥理論直接告訴學生,然後透過學生做幾道練習題來證明學生已經把握唯物史觀。

(3)學生歷史觀的形成,不能單靠教師僵硬的灌輸,而要透過他們自身的理解,彼此間的討論,才能使他們將唯物史觀內化為自已的。

2.唯物史觀”教學的形式呆板

唯物史觀這一歷史觀點是比較抽象的,教師在教學的時候經常覺得無從下手、無處著力,很多時候採取了生搬硬套的方式。

通常情況下,大部分的老師將“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掛在嘴邊,好像那是不用證明的公理,在討論問題之前就已經把唯物史觀作為預設前提,不是從歷史事實中論證,而是用歷史事實去套用“唯物史觀公式”。例如, 在認識歷史人物的作用時,“時勢造英雄” 的觀點將複雜的歷史運動簡單化、教條化(如對劉邦建立漢朝必然性的解釋),不是把某些歷史偉人及其活動與當時的歷史相結合,回到特定的歷史背景去精確分析各種可能性,而是僵硬地和機械地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來預先解決所有一切問題。

3.運用中死搬硬套

在平時的練習和考試中,許多同學不做過多的思考,死搬硬套,不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只看到一些皮毛,然後就很快冒然得出一個結論,結果導致不能正確的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4.不考慮相關的時空條件和時代背景

在平時的歷史學習中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那就是不考慮相關的時空條件和時代背景,用今人的觀點苛求古人。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和方面,違背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和方法。

(二)對策

對策1:調整教學關注點,重視唯物史觀的滲透

目前大多數初中歷史教育者的教學關注點仍放在歷史知識的傳授上,卻忽視瞭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史學觀念。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關注點長期出現偏差。所以需要教師及時轉變觀念,適應初中課改要求,按照課程標準,重視史觀教學。教師要加大對初中學段唯物史觀的學習和理解,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能力。

對策2:注重學情分析,設計高效的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自已受眾群體的特點來設計適合學情的教學過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豐富的感性認識,濃厚的學習興趣,容易被引導的歷史思維,將唯物史觀融合在自已的課堂教學中,多運用較為直觀的表述和生動形象的表達,使學生對唯物史觀”基本觀點和方法有一個由淺入深的理解。例如:“明朝的科技、建築與文學”課講述了《本草綱目》、明長城、北京故宮、《西遊記》《水滸傳》等內容,都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先請學生自由講述,再試圖引導學生對文化形成的背景進行分析,從中“透視當時的時代特徵,分析當時的社會風貌,從而理解文化可以反映時代,同時文化也是時代的產物”,進而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觀點。

對策3:注重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素養

歷史觀可以說是世界觀的一個分支,簡單理解歷史觀就是如何去看待歷史。在歷史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每個人對歷史觀的看法都有許多不同:全球歷史觀、革命歷史觀、近代歷史觀、文明歷史觀及其唯物歷史觀等等。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中,要把唯物史觀主義視為學生學習的核心素養之一。唯物史觀主要強調的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力等這些科學的觀念。要讓學生更科學客觀的看待歷史事件,就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如果學生對唯物史觀沒有正確的認識,對這些歷史事件沒有用科學的思維去思考,那對歷史的理解只能是膚淺的,所以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先決條件就是首先要做到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唯物史觀的滲透和素養的培養。

三、例題分析

1.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統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舉例: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生產關係)不適應蘇俄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生產力),導致蘇俄嚴重經濟、政治危機(阻礙作用) ;

(2)新經濟政策(生產關係)適應蘇俄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生產力), 蘇俄經濟得以恢復,工農聯盟得以鞏固(促進作用)。

(3)人民公社化運動(生產關係)超越了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生產力),導致三年經濟困難(阻礙作用) ;

(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關係)適應了中國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作用)。

(5)自由放任政策(生產關係)已經不適應美國當時經濟發展的需要(生產力) ;引發了1929-1933年經濟危機,給生產帶來巨大破壞(阻礙作用) ;

(6)羅斯福新政改革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生產關係)適應了美國經濟的發展需要(生產力),促使美國度過經濟危機,經濟得以恢復發展(促進作用)。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統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舉例:

1.西周實行分封制(上層建築),與當時生產力落後實行井田制(經濟基礎)有關;當鐵犁牛耕(經濟基礎)出現,井田制、分封制(上層建築)逐漸瓦解,春秋戰國進入割據混戰百家爭鳴時期,直到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上層建築), 適應了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發展(經濟基礎), 國家得以統一。

2.明代中後期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明代中後期出現了以顧炎武、黃宗義、王夫之為首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

3.13-14世紀,西歐出現以\"手工工場”“租地農場\"為主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經濟基礎), 新興的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發動文藝復興,批判神權主義,宣揚資本主義新思想(上層建築)。

4.由於文藝復興、新航路開闢、殖民擴張促使了英、法、美資本主義發展(經濟基礎),但是資本主義發展受到了封建專制和殖民統治的阻礙(上層建築), 因此資產階級發動資產階級革命,推翻舊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上層建築),進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經濟基礎)。

1.(2018廣東中考)考古挖掘發現,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窖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據此推斷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種 B.遊牧漁獵 C.農耕定居 D.鐵犁牛耕

【素養解讀】本題屬於典型的唯物史觀問題,反映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一原理。主要判斷方法就是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房屋”“窖穴”“圈欄”等資訊可知是定居生活、飼養家畜、有糧食生產,即有原始農業和畜牧業,所以答案選C

2. (2022金昌市)商人之間在大額交易時,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錢的“交子”來支付貨款的事例日漸增多。這反映出宋代

A.文化生活豐富 B.手工業的興盛

C.商品經濟繁榮 D.邊界貿易興旺

【素養解讀】此題“交子”的出現根本上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直接原因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所以選c。

2022金昌市· 10)下表為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經濟成分變化表。該表說明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一五” 計劃超額完成

D.改革開放全面推進

【素養解讀】此題屬於生產關係變革題,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三大改造本身是生產關係的變革,也是導致表格中國經濟成分變化的原因。